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沃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像幽谷烂漫的桃花、海上无垠的雪浪,曼妙美丽,雄壮激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不了解生命,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渗透,在审美中感悟生命意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可以说语言就是生命意识的符号,是流淌着生命意识的汩汩清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向学生展示美的生命和生命的伟大,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感悟生命意识,“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有的课文揭示了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美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有的课文揭示了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可以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中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蕴藏)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庄子》中的《秋水》、《逍遥游》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乡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
  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在审美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唤醒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其意思是说,教育是使生命敞亮,是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亦即觉醒的过程。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大学》开头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只是对自身“德”的唤醒。这些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西方教育的本义,也有引出和唤醒的意思,即“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心灵转向或心灵唤醒,其本质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唤醒。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中的对话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主动创造对话的机会,尽其所能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平等的心态寻求师生间的对话,通过举证、剖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沉思考,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所在,使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拓展、情感交流与互补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重要和珍贵的,从而唤醒生命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人文关怀,在情感交融中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努力创设与学生进行灵魂平等交流的时空,比如开讲座、办报纸、搞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可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认识不断提升,从而激活其生命意识。
  对学生的关怀不仅表现在与学生形式多样的交往中,更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比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长;认同、激励每一个学生;包容、关心在学科学习上暂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了,就激活了生命意识。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生命不仅需要知识,需要健全,需要快乐,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老师是搭建这舞台的建筑师。在情感交融中加强生命教育,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激发活力,在阅读赏析中获取生命意识
  阅读赏析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获取生命意识与阅读赏析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就像朋友间的倾心畅谈,与我们畅谈的是古代圣贤或是当今才俊。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教学必须深刻领悟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要使生命更灿烂辉煌的印记。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标准化考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五个方面就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进行列举,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从而发出语文考试改革的呼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标准化考试 弊端 应对策略  我国语文考试自实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命题组苦心经营,年年求“新”求“变”,到现在题型确实花样繁多。平常练习过程中,一套套检测题、模拟题、压轴题、冲刺题像雪片似地向学生飞来,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语文
摘 要: 目前《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平台考试分为两个模块:机试模块和开放性模块。机试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都适用,知识面广、科学合理;较传统试卷考试更方便、高效、及时;自动组、阅卷,节省人力;试题顺序的随机性能会防止考生舞弊,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开放性模块主要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的设计制作及简单计算、撰写课题论文等形式,灵活多变。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平台考试 《媒化工生产技术》 
摘 要: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又影响高职院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本文就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的特殊性,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道德 道德修养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类型,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型、研究型特点,高职教育更应被称为应用型、实践型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摘 要: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教材的亲和力成了当下教育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研究、实践活动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应用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理念。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探讨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与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 苏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 亲和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新教材(初中版),是在总结过去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系、编排方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受到普遍的赞许。优秀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改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因而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发挥新教材的特有“魅力”。那么如何使用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尝试与体
摘 要: 语言积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言积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文章围绕指导朗读,激发语言积累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应用;增加作文密度,在写中积累语言;加强语言实践,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语言积累 指导朗读 课外阅读 作文密度 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效的语言积累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