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对于秦汉文学的教学研究大多是对历史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研究,研究材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秦汉文学的奥妙。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简帛也逐渐变成了教学研究的主要资料。本文简单介绍了秦汉文学的新研究资料,分析了当下秦汉文学教学的现状,针对秦汉文学史料来源的复杂,以及基于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基于时空视野;秦汉文学研究
经过学者们对秦汉文学教学的不断研究,在秦汉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随着新研究资料的不断出现,学生对于秦汉文学的理解逐渐加深。因此老师们较以往更加重视对于史料文献的讲解分析,把对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分析当作教学研究的重点,继而实现从多方面对秦汉文学进行研究。
一、基于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教学现状
(一)秦汉文学研究问题
以文学为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取向,学者通过对当时文学的研究,延伸到对当时地理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以文学为本位跨学科研究的例子就是《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作者通过对当时文学的研究,感受到了浓烈的历史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知识,然后从文学中跳了出来,将秦汉文学的“地理”研究落到了实处,使秦汉地理研究有了更加直观的景象[1]。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质疑,所以没有投入到秦汉文学的教学研究中。
(二)秦汉文学史料来源的复杂
秦汉时期的文献不仅具有复杂的文本样式,文学传本在各个时期的流传形态也不相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的文献很少,史料不健全,给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困难。而且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大多数老师都重视对于文学历史演变的讲解,忽略了文献中经典故事的来源以及其复杂性。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在的转变过程,但是依旧是“清人”的文学,比如中国第一部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所以说研究者对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史的理解,还是更加接近传统。20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作品与传统依然划不开概念,大概在1920年,中国文学史开始向现代纯文学靠近,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规范定则的确定大概在30年代之后,自此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式基本固定。当前主流的文学史都有固定的研究模式,但是文献的流传在各个时期都不相同,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文献更是有别于后代,它们与相对统一的范式完全不相容[2],所以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要重视对史料来源复杂性进行剖析。
二、基于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
简帛作为秦汉文学研究的新资料,随着秦汉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重视。许多文学作品以简帛的形式出现,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气氛和生活背景,使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文学有了新的认识。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重视,没有应用到秦汉文学的教学中。直至20世纪,地下藏宝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才引将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石刻和画像上。简帛的出土以居延,敦煌汉简和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帛书最为著名,它极大的改变了学者对于秦汉文学的传统看法[3]。
三、基于时空事业的秦汉文轩教学策略,
(一)立意高远
作为学者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思考时要将作家和作品置于特定的时空中,确定其特有的价值。在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在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在广泛的收集秦汉文学史资料的基础上,突破过去秦汉文学的狭义观念。在对秦汉文学史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地域,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对文学的影响,同时要注意秦汉前后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历史发展中总结知识点,论述秦汉文学的发展和源流[4]。
(二)回归原文
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重视文献,在文献考订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对秦汉文学进行讲解时要从最基本的文献入手,对基本的文献进行排比梳理,在以细密的考证为辅助条件,最后得出客观而又准确的结论,在课堂上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意境。比如《秦汉文学编年史》中对《河西走廊文学》的描述,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文献可考的西北文人资料,又根据河西四郡的建置,结合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两汉之际文人北迁的历史背景,以河西走廊为中心,论述了西北文化的演变历史,指出了《河西走廊文学》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自身的价值。事实上,文人的学承以及文人的著作资料,只要用心就不难查到,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现有的知识依据有效的运用起来,所以有学者说学术研究的起点,是学会整理运用资料,所以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整理史料的能力。
(三)综合研究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孤立的,文学的形成与但是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想要真正的理解当时的文学,就要考虑综合因素。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就不同,甚至说人们的观念和态度也不相同,所以在对秦汉文学教学进行研究时,不只是单纯的对文章进行升入的解剖与分析,还要考虑作者当时生活地方的地域特色,研究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渗透关系,才能让学生对当时的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将历史、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的研究方式,客观上还原了当时的文学发展环境,是分析秦汉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想要运用这种方法,就要求学生有非常丰厚的知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与理解[5]。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能够了解,对秦汉文学教学进行综合研究是一种不好掌握和应用的技巧,学生在进行文学研究时要付出超出我们想象的努力,要想深入的分析当时文学,就要有坚持的毅力,不间断的学习与秦汉文学相关的知识,考虑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做到真正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于秦汉文学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所以要始终保持乐在其中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柏俊才.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天中学刊,2013,03:1-7.
[2]刘德杰.实事求是,走向通融——从《秦汉文学论丛》说到刘跃进先生的学术贡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54-60.
[3]刘德杰.具体问题,整体观照——评刘跃进先生的《秦汉文学论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51-153.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关键词:基于时空视野;秦汉文学研究
经过学者们对秦汉文学教学的不断研究,在秦汉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随着新研究资料的不断出现,学生对于秦汉文学的理解逐渐加深。因此老师们较以往更加重视对于史料文献的讲解分析,把对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分析当作教学研究的重点,继而实现从多方面对秦汉文学进行研究。
一、基于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教学现状
(一)秦汉文学研究问题
以文学为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取向,学者通过对当时文学的研究,延伸到对当时地理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以文学为本位跨学科研究的例子就是《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作者通过对当时文学的研究,感受到了浓烈的历史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知识,然后从文学中跳了出来,将秦汉文学的“地理”研究落到了实处,使秦汉地理研究有了更加直观的景象[1]。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质疑,所以没有投入到秦汉文学的教学研究中。
(二)秦汉文学史料来源的复杂
秦汉时期的文献不仅具有复杂的文本样式,文学传本在各个时期的流传形态也不相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的文献很少,史料不健全,给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困难。而且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大多数老师都重视对于文学历史演变的讲解,忽略了文献中经典故事的来源以及其复杂性。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在的转变过程,但是依旧是“清人”的文学,比如中国第一部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所以说研究者对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史的理解,还是更加接近传统。20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作品与传统依然划不开概念,大概在1920年,中国文学史开始向现代纯文学靠近,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规范定则的确定大概在30年代之后,自此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式基本固定。当前主流的文学史都有固定的研究模式,但是文献的流传在各个时期都不相同,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文献更是有别于后代,它们与相对统一的范式完全不相容[2],所以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要重视对史料来源复杂性进行剖析。
二、基于时空视野下的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
简帛作为秦汉文学研究的新资料,随着秦汉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重视。许多文学作品以简帛的形式出现,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气氛和生活背景,使我们对秦汉时期的文学有了新的认识。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重视,没有应用到秦汉文学的教学中。直至20世纪,地下藏宝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才引将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石刻和画像上。简帛的出土以居延,敦煌汉简和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帛书最为著名,它极大的改变了学者对于秦汉文学的传统看法[3]。
三、基于时空事业的秦汉文轩教学策略,
(一)立意高远
作为学者在进行秦汉文学教学研究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思考时要将作家和作品置于特定的时空中,确定其特有的价值。在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在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在广泛的收集秦汉文学史资料的基础上,突破过去秦汉文学的狭义观念。在对秦汉文学史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地域,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对文学的影响,同时要注意秦汉前后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历史发展中总结知识点,论述秦汉文学的发展和源流[4]。
(二)回归原文
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重视文献,在文献考订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对秦汉文学进行讲解时要从最基本的文献入手,对基本的文献进行排比梳理,在以细密的考证为辅助条件,最后得出客观而又准确的结论,在课堂上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意境。比如《秦汉文学编年史》中对《河西走廊文学》的描述,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文献可考的西北文人资料,又根据河西四郡的建置,结合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两汉之际文人北迁的历史背景,以河西走廊为中心,论述了西北文化的演变历史,指出了《河西走廊文学》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自身的价值。事实上,文人的学承以及文人的著作资料,只要用心就不难查到,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现有的知识依据有效的运用起来,所以有学者说学术研究的起点,是学会整理运用资料,所以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整理史料的能力。
(三)综合研究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孤立的,文学的形成与但是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想要真正的理解当时的文学,就要考虑综合因素。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就不同,甚至说人们的观念和态度也不相同,所以在对秦汉文学教学进行研究时,不只是单纯的对文章进行升入的解剖与分析,还要考虑作者当时生活地方的地域特色,研究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渗透关系,才能让学生对当时的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将历史、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的研究方式,客观上还原了当时的文学发展环境,是分析秦汉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想要运用这种方法,就要求学生有非常丰厚的知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与理解[5]。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能够了解,对秦汉文学教学进行综合研究是一种不好掌握和应用的技巧,学生在进行文学研究时要付出超出我们想象的努力,要想深入的分析当时文学,就要有坚持的毅力,不间断的学习与秦汉文学相关的知识,考虑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做到真正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于秦汉文学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所以要始终保持乐在其中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柏俊才.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天中学刊,2013,03:1-7.
[2]刘德杰.实事求是,走向通融——从《秦汉文学论丛》说到刘跃进先生的学术贡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54-60.
[3]刘德杰.具体问题,整体观照——评刘跃进先生的《秦汉文学论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51-153.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