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白居易讲养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c2009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作于贞元五年(789)的《病中作》有云“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题下自注“年十八”,本来正直生气勃勃的年龄,确有“多病”“岂堪老”忧患,可见诗人体质之弱。作于大和四年(830)的《慵不能》则写道:
  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
  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
  这说明59岁时,白居易的眼、手、腰、头都已患有较严重的疾病,但他却活了75岁。在那个年代,堪称高寿。那么,年少体弱,中年以后罹患多种疾病的白居易,有什么养生秘诀呢?据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记载: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白居易深谙此理,他的养生之道,正与其中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相合。这在他的诗歌中,有细致丰富的表现。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起居有常”是白居易的養生心得之一。这在《偶作二首》中有非常典型的表现。此诗作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58岁,这一年,他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偶作二首》写的正是免归后的闲散生活。第一首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写了诗人不再任职庙堂后的快意。其中有云:
  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
  筋骸虽早衰,尚未苦羸惙。
  资产虽不丰,亦不甚贫竭。
  登山力犹在,遇酒兴时发。
  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
  安身有处所,适意无时节。
  生计无忧,精力犹在,最重要的是后面四句所说的“无事”“不羁”“安身”“适意”,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为第二首所写的“起居有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醆,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
  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偶作二首》其二)
  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日出”方才起床,这是古人养生的要点之一,是对大自然的主动顺应。日出之后,空气中对人有害的物质会被清除。这一起居习惯,也与现代科学的认识相合。二是“入道场”,这指的是白居易的坐禅修习。对此,他在诗中多有提及,如《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其二:“道场斋戒今初毕,酒伴欢娱久不同。”《斋戒满夜戏招梦得》“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可见,“道场”应是他在家中坐禅的专门场地,坐禅的修习也应早已开始,并非始于本年。坐禅又往往与斋戒相伴。三是坐禅的效果。诗人焚香精坐,达到“寂然无他念”的佳境,对养生自然有诸多益处。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将白天全部的时间分为 “五时”,对每一“时”的活动都做了细致的描述。具体而言,“日出”起床梳洗,焚香静坐;“日高”吃早餐;“日午”则“燕息”,也即午休;“日西”散步“林塘”,品茶吟诗;“日入”大多不再进食,以饮酒、赏乐“送闲夜”。不仅“作息有常”,与《黄帝内经》所论若合符节,而且自得其乐,因而能“安身”“适意”,自然也就有健康长寿之效。

“白屋炊香饭,荤腥不入家”


  多食蔬菜、粗粮和药粥,是白居易养生心得之二。白居易自己种植蔬菜,《村居卧病三首》其三:
  种黍三十亩,雨来苗渐大。
  种韭二十畦,秋来欲堪刈。
  望黍作冬酒,留韭为春菜。
  荒村百物无,待此养衰瘵。
  这首诗大约作于白居易退居下邽为母守丧期间。《尔雅·释诂下》:“瘵(zhài),病也。”白居易种植和食用韭菜,一方面固然是荒村自然条件所限,但另一方面,正如诗中所说,也是为了“养衰瘵”。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唐人日华子云:“韭,热,下气,补虚,和腑脏,益阳……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骨痛甚,生研服。”食用韭菜能够补虚壮阳,对于风疾、各类器官和骨骼的疼痛也有疗愈作用。再如《池上闲吟二首》其一:“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改业》:“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可见白居易经常食用包含各种野菜在内的蔬菜。
  白居易还重视食用粗粮。粗粮主要是黍、稷、菽之类的五谷和杂豆类以及块茎类食物,白居易以食用五谷为主。《招韬光禅师》:“白屋炊香饭,荤腥不入家。”《偶吟二首》其二:“厨香炊黍调和酒。”据《黄帝内经》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认为,五谷“得天地之和”,集合了天地之精华,有益于人体,故而中国自古以五谷为主食。显然,白居易是这一古老智慧的忠实践行者。
  遵循着药食同源的理念,白居易也热衷于食粥,并常常空腹食粥,且多食药粥。《晨兴》:“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早起食粥有益肠胃的认识是得到专业医者承认的。除了“云母粥”,白居易还食用过地黄粥和黄芪粥等粥类。《春寒》:“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斋居》:“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章穆《调疾饮食辩》从医学学理角度详尽概述食粥的益处:“(粥)性能养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胀满,调中健脾,除烦止渴,利膈益气,推陈致新。万症皆宜,平人亦妙,其功不可殚述。”对于白居易这样长年受困于各类疾病的患者,食用药粥便成了日常饮食调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小榼三升酒,深炉一碗茶”


  饮酒、品茶是白居易养生心得之三。酒和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医疗效用。孙思邈《千金翼方》:“(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可见酒具有非常强大的杀毒作用。又陆羽《茶经》云:“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白居易不仅喜欢饮酒,也常通过饮茶来缓解因风疾引发的头痛,以及眼睛干涩等病痛。
  适度饮酒有益于驱寒保暖、温养脏腑、活血散湿以及消愁解闷。《老去》:“煖寒从饮酒。”《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天寒地冻的雪夜,为了温暖身躯,避免受冻,饮酒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又《春寒》:“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卯时酒》:“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借助酒的热性来温养五脏六腑。其中,肠胃又是人体日常饮食的传输要道和主要消化器官,自然需要格外重视。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利用烧酒的热性来温养人体的记载:
  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
  唐代是否已诞生制作烧酒的工艺,这点尚存争议。但利用具有较强热性的酒类来温养脏腑的养生意识,则无疑已经形成。白居易《咏家酿十韵》:“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对酒闲吟赠同老者》:“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所谓“阳和”,此处是指人体的阳气。利用酒性,促进了血液循环,人体阳气便发散到全身,从而令人感到肢体舒畅。饮酒难免醉酒,但白居易追求一种半醉之道,“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烧药不成命酒独醉》)饮酒而不伤身,颇合“饮食有节”的中庸之道。
  白居易也喜欢饮茶。《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曰:“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古人多言“茶为万病之药”,《汉书·食货志》亦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记述。可见古人对于酒和茶的医药价值同等看重。饮茶能够驱散睡意,提神醒脑。《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游览乏累令人入睡,睡醒之际若有清茶醒脑,便觉神清气爽。白居易还亲自种茶与煮茶。《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种茶烹茶、清洗茶具,既锻炼了身体,又怡悦了心情。此外,饮茶还暗含道教修炼成仙的思想。陆羽《茶经》引壶居士《食忌》云:“苦茶久食,羽化。”《太平御览》引《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丹丘,即天台山别称,全真道教南宗即创立于此。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茶的养生作用。茶还有解酒的功效。“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营闲事》),说的就是以茶解酒。由此看来,茶与酒在白居易战胜疾病、安享古稀之寿的人生道路上,可谓作用良多。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斋戒断腥是白居易的又一养生心得。据日本学者下定雅弘《白居易的斋戒》(下定雅弘《中唐文学研究论集·白居易篇二》第二章,中华书局2014年版,P63-70)所述,斋戒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长斋月,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九月;其二是十斋,是一月中特定十天的斋戒;此外还有各种临时实行的斋戒。应该说,白居易对于斋戒,是十分虔诚和勤快的。这一方面可以从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斋戒诗文的事实中得到直接证明,另一方面,要让白居易这样一位嗜酒之人在一段时间内压制住饮酒的欲望,确实需要其付出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巨大的努力。在斋戒需要做到的“八戒”中,有两条就是“不饮酒”和“不非时食”。若是按照斋戒要求严格实行,一段时间内可以有效减少酒精摄入量,并能够督促斋戒者按时进食,促使作息更规律。因此,斋戒的意义,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谓完全相合。
  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后,便逐渐养成了斋戒习惯。《仲夏斋戒月》:
  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
  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
  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
  如按诗歌所述,则斋戒有效改善了白居易的身心状态,令其身体更为轻盈,心情更加放松,一些小病也因此不治而愈。再如《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十韵》:
  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
  ……?……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
  明明前一阵子还过着稍显放纵的生活,但一到斋戒时期,白居易便如脱胎换骨一般,立刻切换到一种高度自律的修行状态。斋戒倒逼白居易暂时性地摆脱荤腥食物,以及停止过度饮酒行为。而这样做的有益结果,便是不仅消除了白居易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实现了净化,化解掉了白居易心中那部分过度的情欲,使其身心始终都保持在中庸平和的最佳状态。
  下定雅弘指出:“斋戒是白居易后半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养生方式。”事实上,白居易直到自己去世的会昌六年(846),都一直坚持着斋戒行为。作于会昌五年(845)的《斋居春久感事遣懷》写道:“斋戒坐三旬。”可见即便年事已高,白居易依然恪守斋戒的时间要求,一点也不敢松懈。再如作于会昌六年的《斋居偶作》:
  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
  岂有物相累,兼无情可忘。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可见,坚持斋戒使白居易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超越式境界。在人生的最后一年,白居易的身心状态已然进入化境,令人丝毫感受不到衰老和疾病对他的摧残,斋戒对于白居易养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富有规律的日常作息,注重营养的清淡饮食,适度节制的品茶饮酒,以及自律甚严的斋戒断腥,是白居易主要的养生心得。可以说,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用他的实际行动,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古训。而这份先人的智慧,最终也给予了白居易这位虔诚的信徒以长寿的回馈。白居易的养生心得,对我们是富于启示意义的。生活在当代的国人,如能向白居易学习,怀着无限的敬意,切实践行中华先人的养生古训,个体身心肯定会更加健康,国家民族也将更有希望。
  (作者简介: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云骢,中国海洋大学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中国古老节日的形成,基本上都与“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古人在对自然宇宙、个体生命、农业百事的不断探索和理解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节日。节日往往中断了日常生活节奏,让人们稍事停顿,以特定的仪式祈求美好的人生愿景。重阳节,俗称九日,至唐代成为重要的节庆之一,特定的时序特点和节日氛围,催生了丰富的重阳诗。这些诗篇主要以节会宴飨、登高抒怀、思亲念远,以及浓郁的生命意识、悲秋情怀为主题,生动地呈现了文人的
2008 年9 月初,钱振文给我打来一个长长的电话,其中的一件事情是说他开始兼任《博览群书》编辑。他问我手头有无存货,能否给他写稿。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下了。  为什么我答应得如此痛快?这得从我与钱振文的关系说起。钱振文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同学,毕业之后长期在河北一家报纸当差。2002 年我刚逃出“狼窝”,他就进了“虎口”——赴京攻读博士学位来了。大概是为了摸一摸狼窝虎口的行情或险情,我就成了他访贫问苦的
帕蒂古丽的作品充满了人文的厚度,跨越天南海北的空间和共和国历史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阶级、民族和性别的矛盾尽管压抑至深却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折射在她带着血色和泪光的文字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在她对故乡、对爱情、对亲情等富有矛盾和张力的书写中,这反映了作者对民族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双重焦虑。刘亮程在给帕蒂古丽散文作序时写道:“同样写新疆,李娟写帐篷外面,是大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和谐之美;帕蒂古丽写帐篷里,是人间复
人们对作家书房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因为每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一个隐秘空间,包含着一个作家的全部秘密。不管是豪华还是简陋,每一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他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巢穴。作家书房很像是戏剧演出的后台,也像是生产机器的车间。作家们在这里看书,休息,会客,发呆,还有最重要的,写作。这里发生的每一点细节都和一篇名作的面貌息息相关。我们看戏的人固然大多数时候是在台前欣赏台上的演出,但如果能有机会到后台东张西望地瞧瞧
近日偶然得到一本连环画《谢臣》,是“文革”开始前由北京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旨在“向广大农民进行兴无灭资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努力使之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通俗美术读物”的《华北农村连环画库》之一。这个画库第一集就有120册,规模相当不小。《谢臣》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册,经过四十多年的时光,除了纸页泛黄以外,不折不
黄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山,哪怕你不是诗人也会被美景激发出几句曼妙的诗行;黄山也是一个出画家的地方,美丽得令人窒息,哪怕你再笨拙,也能画出几笔俊美的线条。我曾经四次上黄山。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不久,我在铁道部一所成人高校任讲师。在屯溪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研讨会,报名地点就在屯溪师专。那时铁路坐火车有免票,当时负责开票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城市,屯溪两个字也不会写。及至到
赏读张卫东先生大著《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续编》,有很多的感触,掩卷,脑子里蹦出他擅长的《千忠戮·草诏》,一霎间,做如此想,应该是这出戏的氛围与这部作品字缝心息间所营造的情境是一致的。事实上,他的这本书对中华文明的梳理,对经学、诗艺文学的大论,观点、情味、感叹杂陈其中,极符合他下笔写这部著作的心境。其实,张卫东先生塑造的方孝孺形象,尤其是历经三百余载的传承基础上的咀嚼、揣摩、自悟。张卫
近些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个语汇愈发高频地钻进人们的耳朵、出现在人们的阅读视线中。所谓“新主流电影”,就是大片化的主旋律电影。“主流”核心内涵的首要是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其次是占据市场的大份额,具有高票房、高受众数量的特征。从审美角度来说,具有“正能量”“喜闻乐见”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其注重电影高科技运用、注重视觉奇观的呈显。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新主流电影”的批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宋诗词更是其中最璀璨美丽的明珠。但是,相对于唐诗的普遍传播、人们更加耳熟能详,宋诗则相对有些高冷,在大众普及层面上无法和唐诗相提并论。宋代虽然出现了苏、黄、欧、王、陆等大家,但是人们对宋诗的熟悉程度远低于宋词。虽然此前有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程千帆先生的《宋诗精选》等选本出版,但是,如何突破人们对宋诗的了解只局限于重点作家作品,而是对宋诗的艺术特色、写作规律、审美经验等有更
机缘巧合,我与宋红岭同窗于沪上,共学于葛红兵先生门下,想来已是1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葛门有个传统,坚持每周一次师门读书会。记得最清楚的,是红岭兄高谈阔论拉康的镜像阶段、漂移的能指,以及精神分析和拓扑学的糅合等。至今,红岭兄纵横捭阖、挥斥方遒地向我们讲解诸多艰深理论的场面,还依旧历历在目。没想到,师兄对博士论文仍旧不是很满意,竟然沉潜近10年的时间,大刀阔斧,于是有了现在的这本《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