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方面研究不足,尤其是在动作结构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由此可见,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的研究,既是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全新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需要,也是竞技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
[关键词]武术套路 长拳项目 难度 研究预设
[中图分类号]G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16-01
田麦久将武术套路归属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动作技术,竞技能力结构特点是“继续突出动作难度的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同时强调动作质量,提高艺术修养”。武术套路竞技性水平的不断增强促使了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的快速提升。2003年武术新规则加强了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技术性,更加细致地量化了技术运用和结合,取消指定动作,设定难度系数。
一、武术套路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
目前,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实践已经居于世界绝对领先水平,并且具备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武术发展水平保持相当优势的实力,但相比之下武术套路训练学理论的科研,特别是跳跃类难度动作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仍有空白。由此可见,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的研究既是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创新和训练的需要,也是对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有效发展和补充。
二、研究背景
1973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跳跃、翻腾、平衡”为难度动作,80年代提出:高、难、新、美,最新规则体现了对单个动作的难度和组合的要求。难度动作是指: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攻防意识指导人体按照严格的顺序和动作规格,把不同类型的动作增加难度系数或组合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连续而复杂的动作,从静止的状态开始又以静止的动作结束,同时又能展现个人技术水平、形成完整套路的高潮动作。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中以跳跃、平衡、腿法三类动作最为丰富多变,构成了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核心部分,逐渐形成了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基本技术。在武术套路长拳类自选项目中尤以跳跃类难度动作为主,高难度、大幅度的跳跃类动作,充分展现了运动员的协调力、柔韧、弹跳力、肌肉控制力等多项综合能力。
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类型、数量、难度价值以及跳跃类难度动作与武术器械的结合,对成套动作的技术水平、整体质量、套路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由上可见,跳跃类难度动作是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重要内容,是构成武术套路拳术及各项器械成套动作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的主要部分。整体来说跳跃类难度动作,是评价自选长拳类武术套路技术水平和价值的主要依据,发展跳跃类难度动作是武术套路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观国际国内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裁判规则的修改,技术动作的价值认定,越来越多的蕴涵着多类技术动作因素的高难度技术动作,每一次发力都完成包括多个技术因子的动作,干净利落,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技术因素的难度动作。
由此,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结构的“重组”和高级别跳跃类难度技术的出现使含有高难性、整合性、复合性技术因素的动作成为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潮流,这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智能、体能、技能、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同时给我们武术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结构的再理解和认识。随着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动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陈出新,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呈现出复杂化和难度化的发展趋势,实质是其动作内部结构逐渐分化和细化。
因此,对跳跃类难度动作内在结构的分析研究,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训练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洞察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发展新发向,注重技术动作的超前和创新,充分认识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所面临的问题。2003年最新规则规定:“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3分;难度的分值为2分。”难度动作的内容规则规定有三类,分别是平衡类、腿法类和跳跃类。其中跳跃类难度动作以其“高”“难”“美”的动作特点和丰富内容,被广泛运用在套路编排中。
三、研究预设
1.从理论上探讨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的构成及其主要内容,形成对跳跃类难度动作内部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2.在实践中对武术套路自选长拳类项目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反映各种跳跃类难度动作之间、跳跃类难度动作与各难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解析优秀武术套路长拳类项目运动员在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理论框架下的优势和不足。3.将武术套路动作结构研究的理论认识和对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应用实践相结合,探寻跳跃类难度动作使用的空白点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可能空间,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训练和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作出归纳、总结和预测,促进武术套路自选长拳类项目跳跃类难度动作发展。
[关键词]武术套路 长拳项目 难度 研究预设
[中图分类号]G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16-01
田麦久将武术套路归属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动作技术,竞技能力结构特点是“继续突出动作难度的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同时强调动作质量,提高艺术修养”。武术套路竞技性水平的不断增强促使了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的快速提升。2003年武术新规则加强了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技术性,更加细致地量化了技术运用和结合,取消指定动作,设定难度系数。
一、武术套路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
目前,我国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实践已经居于世界绝对领先水平,并且具备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武术发展水平保持相当优势的实力,但相比之下武术套路训练学理论的科研,特别是跳跃类难度动作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仍有空白。由此可见,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的研究既是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创新和训练的需要,也是对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有效发展和补充。
二、研究背景
1973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跳跃、翻腾、平衡”为难度动作,80年代提出:高、难、新、美,最新规则体现了对单个动作的难度和组合的要求。难度动作是指: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攻防意识指导人体按照严格的顺序和动作规格,把不同类型的动作增加难度系数或组合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连续而复杂的动作,从静止的状态开始又以静止的动作结束,同时又能展现个人技术水平、形成完整套路的高潮动作。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中以跳跃、平衡、腿法三类动作最为丰富多变,构成了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核心部分,逐渐形成了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基本技术。在武术套路长拳类自选项目中尤以跳跃类难度动作为主,高难度、大幅度的跳跃类动作,充分展现了运动员的协调力、柔韧、弹跳力、肌肉控制力等多项综合能力。
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类型、数量、难度价值以及跳跃类难度动作与武术器械的结合,对成套动作的技术水平、整体质量、套路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由上可见,跳跃类难度动作是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重要内容,是构成武术套路拳术及各项器械成套动作艺术价值、技术价值的主要部分。整体来说跳跃类难度动作,是评价自选长拳类武术套路技术水平和价值的主要依据,发展跳跃类难度动作是武术套路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观国际国内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裁判规则的修改,技术动作的价值认定,越来越多的蕴涵着多类技术动作因素的高难度技术动作,每一次发力都完成包括多个技术因子的动作,干净利落,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技术因素的难度动作。
由此,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结构的“重组”和高级别跳跃类难度技术的出现使含有高难性、整合性、复合性技术因素的动作成为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潮流,这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智能、体能、技能、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同时给我们武术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结构的再理解和认识。随着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动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陈出新,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呈现出复杂化和难度化的发展趋势,实质是其动作内部结构逐渐分化和细化。
因此,对跳跃类难度动作内在结构的分析研究,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训练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洞察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发展新发向,注重技术动作的超前和创新,充分认识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所面临的问题。2003年最新规则规定:“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3分;难度的分值为2分。”难度动作的内容规则规定有三类,分别是平衡类、腿法类和跳跃类。其中跳跃类难度动作以其“高”“难”“美”的动作特点和丰富内容,被广泛运用在套路编排中。
三、研究预设
1.从理论上探讨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的构成及其主要内容,形成对跳跃类难度动作内部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2.在实践中对武术套路自选长拳类项目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反映各种跳跃类难度动作之间、跳跃类难度动作与各难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解析优秀武术套路长拳类项目运动员在跳跃类难度动作结构理论框架下的优势和不足。3.将武术套路动作结构研究的理论认识和对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应用实践相结合,探寻跳跃类难度动作使用的空白点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可能空间,对武术套路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训练和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作出归纳、总结和预测,促进武术套路自选长拳类项目跳跃类难度动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