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形式的重要性
近来,因小女的关系,与儿童读物接触较多,日前偶然翻阅一本外国哲学著作(我曾一度迷恋哲学),突感面目可憎,竟难以卒读。掩卷沉思,一个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一瞬间茅塞顿开。
我是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人,虽然自觉素质还不错,然而在教学管理中总感事倍功半,有些吃力,当自己一腔热情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时,有的学生非但不理解,有时还出言顶撞,对学生的这种反应,我总觉得不可理喻:老师的辛苦都是为了他们,他们为啥这般不懂事,现在的孩子真难侍候!然而,这样怨天尤人虽可解一时之气,却丝毫也不济事。
现在,看看手中这本书,明明是名家的作品,内容也算上乘,又是自己兴趣所在,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不就是那隔三差五的术语和一长串一长串的外国名字吗?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单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应该配以好的形式。上周,我看过一本小书——《与人相处的艺术》,半天时间就读完了,还感觉口有余香,它的魅力在哪里?不就是在充实的理论之外加入了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调料吗?两相比照,道理不言自明。
二、当前的学生教育更需要好的形式
1.信息时代呼唤好的教育形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一出门,名种文字、图表、声像扑面而来,晚上回到家,只要报纸一翻、电视一开,网一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更是扑天盖地,不容躲避。同样是呀呀学语的孩子,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最先学会的不外爸爸、妈妈等,现在出生的呢,最先学会的词汇却丰富得多,比如,好朋友的小孩最先学会的是“白金”(广告词:收礼要收脑白金)。面对在复杂社会中染大的孩子,如果还希望他们能像少年时代的我们一样规规矩矩地坐着听我们虽苦口婆心,却枯燥乏味的说教,这就不啻为痴人说梦了。
2.独生子女需要好的教育形式
大都市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往往是家庭的绝对中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就是圣旨,圣旨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还外加姑妈、舅舅等人争先恐后地执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比周围所有的人都有优越感,理所应当获得所有人的瞩目,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这种意识一经产生,就会随之带来价值判断的双重标准,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宽容无度,对他人的关心、帮助、支持视而不见,不懂珍惜,不知感恩。
上述表现在成绩不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像我们这样的区属中学,这样的初中学生占绝大多数。再加上许多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又遭遇父母离婚,因而失去了家长的高度关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让这些家长疲于应付,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缺乏耐心,又不大懂得方法,只管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因此,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极为挑剔,要这样的学生心服口服,仅仅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恰当的形式作包装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形式
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班队会,升旗仪式,这里主要指教师常规的针对全班或针对个别同学所进行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思考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效果较好的教育形式。
1.热情表扬现在,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明白了鼓励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作用,然而表扬要取得实效,还有不少讲究。表扬要真诚,真诚的表扬需要有值得表扬之事,若凭空表扬,必然会造成表扬的虚伪、敷衍,让表扬走过场,这样的表扬有害无益;表扬要热情,当学生有值得表扬的行为时,请提高您的声音,贯注您的热情,张扬您的兴奋,在大庭广众之下充分表达您对学生的满意。
2.适度批评
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来谈论批评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其实如果教育中只有表扬而无批评,就会让表扬跌价,也会让表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批评比表扬有更多的讲究。批评要有针对性,批评什么人什么事要让学生清清楚楚,不要随意扩大批评范围,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影响课堂气氛,破坏师生感情;批评要注意对象,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要区别对待,这种区别不能等同于偏心,这里区别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对性格外向的、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可直接批评,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弱的同学进行批评时要言辞委婉含蓄、表情要自然柔和;批评要注意场合,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无奈选择,当一种行为非批评不可时,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最好选择私下的场合,切忌当众的、疾言厉色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批评要理智,初中学生犯错是难免的,有时还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破坏性极大的事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分析学生的动机,然后再给以批评;批评要有时效,当我们了解到学生所犯错误后,要及时批评,以促使其改正,如果待学生已淡忘此事再批评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了;批评要就事论事,不宜因眼前的错误而否定孩子本人,不宜翻旧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改正错误的自信心;批评要讲究表情和肢体语言,注意在批评的过程中传达这样的信息:你这次犯错了,我希望迅速改正,我相信你有改正的能力,孩子,我还像以前一样爱你。
3.营造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到了一个环境肮脏的地方,就不自觉地乱扔乱吐,相反如果到了一个一尘不染的地方,又会不自觉地管住自己,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才开始确立,他们的行为就更容易受感情支配,理智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不由自主的,比如追求盲目追求时尚、盲目追星,其实质都是由于他们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众心理极强。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我们为孩子的盲动而大伤脑筋之时,何不换一个角度,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呢?营造积极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室的布置是营造积极氛围的一个好途径。针对学生爱疯打的行为,我们可以张贴: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或直接张贴一个大字“静”,针对学生的不同行为,标语可随时更换,黑板报和墙报更是一方积极引导班级学生进行算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好天地。这种无声的教育形式往往会收到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好的效果。
4.旁敲侧击
古人云:“响鼓不用重锤敲”,我们教师也喜欢用这句话来批评屡犯错误的学生。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亦可反躬自省,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是否敲打过多过重而让学生的自尊心这张鼓破裂了呢?
教有教法,但教无定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方式不见效,还可尝试其它,魏书生曾制订过这样一条班规:充满信心。即使失败一千次,也坚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所以,教育要选择好的形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发展完善充满信心,用自己的信心去点燃学生的信心。在此前提下,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才会创造性地找出便于学生进步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觉旁敲侧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进步的形式。比如,当我发现一个同学状态不佳时,我尽可能不直接批评,而是轻言细语地,似乎不经意地诉他,他的竞争对手最近取得了什么样的著进步,然后就不再多说,留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引导他进行自我教育。再比如,有时上课前发现学生整体状态不佳时,我就把黑板上方的先进班集体奖状读一遍,全班学生立即控制不规范行为,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准备上课。
5.自选改错
学生犯错批评之后怎么办?惩罚是许多老师习惯采用的一种措施,其实,惩罚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我私下询问过不少学生被惩罚后的感受,他们说犯错后提心吊胆,担心会有怎样的惩罚降临,一旦惩罚结束,他们就觉得浑身轻松,也就是说,惩罚让他们犯错误的愧疚感一扫而空,这就使得教育效果难以持久。针对这种现象,我改变了一种形式,让学生自选改错办法,这就消除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在积极心态之下改错,效果较好。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自选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最后采取什么形式还要靠老师定板,有了自选的机会,学生感觉受到了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都等到了强化,因此学生的改错后的良好行为也较为持久。
四、避免形式主义
强调教育的形式并不是形式至上,而是在内容正确的基础寻求恰当的教育形式,因此要防止为追求形式而走过场,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而不讲实效。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以更好地实现促使学生进步和完善这一宗旨。
近来,因小女的关系,与儿童读物接触较多,日前偶然翻阅一本外国哲学著作(我曾一度迷恋哲学),突感面目可憎,竟难以卒读。掩卷沉思,一个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一瞬间茅塞顿开。
我是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人,虽然自觉素质还不错,然而在教学管理中总感事倍功半,有些吃力,当自己一腔热情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时,有的学生非但不理解,有时还出言顶撞,对学生的这种反应,我总觉得不可理喻:老师的辛苦都是为了他们,他们为啥这般不懂事,现在的孩子真难侍候!然而,这样怨天尤人虽可解一时之气,却丝毫也不济事。
现在,看看手中这本书,明明是名家的作品,内容也算上乘,又是自己兴趣所在,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不就是那隔三差五的术语和一长串一长串的外国名字吗?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单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应该配以好的形式。上周,我看过一本小书——《与人相处的艺术》,半天时间就读完了,还感觉口有余香,它的魅力在哪里?不就是在充实的理论之外加入了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调料吗?两相比照,道理不言自明。
二、当前的学生教育更需要好的形式
1.信息时代呼唤好的教育形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一出门,名种文字、图表、声像扑面而来,晚上回到家,只要报纸一翻、电视一开,网一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更是扑天盖地,不容躲避。同样是呀呀学语的孩子,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最先学会的不外爸爸、妈妈等,现在出生的呢,最先学会的词汇却丰富得多,比如,好朋友的小孩最先学会的是“白金”(广告词:收礼要收脑白金)。面对在复杂社会中染大的孩子,如果还希望他们能像少年时代的我们一样规规矩矩地坐着听我们虽苦口婆心,却枯燥乏味的说教,这就不啻为痴人说梦了。
2.独生子女需要好的教育形式
大都市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往往是家庭的绝对中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的要求就是圣旨,圣旨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还外加姑妈、舅舅等人争先恐后地执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比周围所有的人都有优越感,理所应当获得所有人的瞩目,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这种意识一经产生,就会随之带来价值判断的双重标准,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宽容无度,对他人的关心、帮助、支持视而不见,不懂珍惜,不知感恩。
上述表现在成绩不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像我们这样的区属中学,这样的初中学生占绝大多数。再加上许多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又遭遇父母离婚,因而失去了家长的高度关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让这些家长疲于应付,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缺乏耐心,又不大懂得方法,只管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因此,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极为挑剔,要这样的学生心服口服,仅仅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恰当的形式作包装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形式
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班队会,升旗仪式,这里主要指教师常规的针对全班或针对个别同学所进行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思考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效果较好的教育形式。
1.热情表扬现在,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明白了鼓励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作用,然而表扬要取得实效,还有不少讲究。表扬要真诚,真诚的表扬需要有值得表扬之事,若凭空表扬,必然会造成表扬的虚伪、敷衍,让表扬走过场,这样的表扬有害无益;表扬要热情,当学生有值得表扬的行为时,请提高您的声音,贯注您的热情,张扬您的兴奋,在大庭广众之下充分表达您对学生的满意。
2.适度批评
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来谈论批评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其实如果教育中只有表扬而无批评,就会让表扬跌价,也会让表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批评比表扬有更多的讲究。批评要有针对性,批评什么人什么事要让学生清清楚楚,不要随意扩大批评范围,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影响课堂气氛,破坏师生感情;批评要注意对象,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要区别对待,这种区别不能等同于偏心,这里区别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对性格外向的、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可直接批评,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弱的同学进行批评时要言辞委婉含蓄、表情要自然柔和;批评要注意场合,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无奈选择,当一种行为非批评不可时,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最好选择私下的场合,切忌当众的、疾言厉色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批评要理智,初中学生犯错是难免的,有时还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破坏性极大的事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分析学生的动机,然后再给以批评;批评要有时效,当我们了解到学生所犯错误后,要及时批评,以促使其改正,如果待学生已淡忘此事再批评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了;批评要就事论事,不宜因眼前的错误而否定孩子本人,不宜翻旧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改正错误的自信心;批评要讲究表情和肢体语言,注意在批评的过程中传达这样的信息:你这次犯错了,我希望迅速改正,我相信你有改正的能力,孩子,我还像以前一样爱你。
3.营造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到了一个环境肮脏的地方,就不自觉地乱扔乱吐,相反如果到了一个一尘不染的地方,又会不自觉地管住自己,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才开始确立,他们的行为就更容易受感情支配,理智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不由自主的,比如追求盲目追求时尚、盲目追星,其实质都是由于他们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众心理极强。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我们为孩子的盲动而大伤脑筋之时,何不换一个角度,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呢?营造积极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室的布置是营造积极氛围的一个好途径。针对学生爱疯打的行为,我们可以张贴: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或直接张贴一个大字“静”,针对学生的不同行为,标语可随时更换,黑板报和墙报更是一方积极引导班级学生进行算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好天地。这种无声的教育形式往往会收到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好的效果。
4.旁敲侧击
古人云:“响鼓不用重锤敲”,我们教师也喜欢用这句话来批评屡犯错误的学生。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亦可反躬自省,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是否敲打过多过重而让学生的自尊心这张鼓破裂了呢?
教有教法,但教无定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方式不见效,还可尝试其它,魏书生曾制订过这样一条班规:充满信心。即使失败一千次,也坚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所以,教育要选择好的形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发展完善充满信心,用自己的信心去点燃学生的信心。在此前提下,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才会创造性地找出便于学生进步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觉旁敲侧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进步的形式。比如,当我发现一个同学状态不佳时,我尽可能不直接批评,而是轻言细语地,似乎不经意地诉他,他的竞争对手最近取得了什么样的著进步,然后就不再多说,留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引导他进行自我教育。再比如,有时上课前发现学生整体状态不佳时,我就把黑板上方的先进班集体奖状读一遍,全班学生立即控制不规范行为,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准备上课。
5.自选改错
学生犯错批评之后怎么办?惩罚是许多老师习惯采用的一种措施,其实,惩罚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我私下询问过不少学生被惩罚后的感受,他们说犯错后提心吊胆,担心会有怎样的惩罚降临,一旦惩罚结束,他们就觉得浑身轻松,也就是说,惩罚让他们犯错误的愧疚感一扫而空,这就使得教育效果难以持久。针对这种现象,我改变了一种形式,让学生自选改错办法,这就消除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在积极心态之下改错,效果较好。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自选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最后采取什么形式还要靠老师定板,有了自选的机会,学生感觉受到了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都等到了强化,因此学生的改错后的良好行为也较为持久。
四、避免形式主义
强调教育的形式并不是形式至上,而是在内容正确的基础寻求恰当的教育形式,因此要防止为追求形式而走过场,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而不讲实效。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以更好地实现促使学生进步和完善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