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很多人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非遗”进课堂,可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非遗”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的成功经验。
“非遗”的传承最终还是要借助孩子们的力量,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一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我校地处的人文环境里也有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值得挖掘,如“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一支,是连云港市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但随着全球代、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演唱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这对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传唱者自称“玩友”而不称艺人,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蕴含着人际往来、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中国人文精神。海州五大宫调至今仍是连云港市许多社区和民间群众自发地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我校将“五大宫调”列入音乐课程,成为孩子们的音乐课,让孩子们在学习民间音乐中担当“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只有了解,才能热爱。”目前,由于青少年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现代文化,他们大多对“非遗”接触少、兴趣低,更喜爱流行歌曲和现代舞,崇尚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而对自己的民族节日逐渐淡漠。在中小学生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交融过程中,我们应倡导以培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接受,而不能以教学任务的方式强制他们接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本土的民间音乐文化自编成教材,带入音乐课堂,带学生走出教室,每个人都亲自参与舞蹈、鼓等带来的乐趣,给学生带来了欢愉,激发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不断摸索、进取。
让学生在感观上去体验民间艺术、舞蹈所带给大家的快乐,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民间音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从欣赏、了解到主动去动口、动手,把原汁原味的地方曲目唱好,配合本次活动的主题,特邀五大宫调传承人共同走进我校,把五大宫调大师请进来,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以艺术教学为抓手,将民间艺术逐步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中。让孩子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主动传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形成“本土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示范样本。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理解坚持“五大宫调进课堂”的始衷和苦心应是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面对日剧、韩剧、美国“大片”的大肆“围剿”,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不仅仅只是文化的香火继承,可能还会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香港、台湾,早就把戏剧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正式教学体系中,并用法律予以保护。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全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于“五大宫调进课堂”,我有如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应扩大范围,不必唯“调”是取
从艺术欣赏和接受的角度而言,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其中也不乏有益儿童身心成长的剧目,如《寄生草》、《山坡羊》、《打草竿》传说作品中的“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相比,它们显得更轻盈,更赏心悦目。因此,我以为,“五大宫调进课堂”这可能更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同时也更具有教育实效。
2.“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其效果却仍令人存疑
最大症结,或许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向来擅长用考试来衡量一切。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美术课就成了考画一幅画,音乐课就要考唱一支歌,其中蕴含的艺术对身心的陶冶也就被弃之了一旁。在“五大宫调进课堂”的相关规划中,是否也有把“素质教育”变为“作秀”,其实“五大宫调”即为戏剧之一种,要将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综合在一起。它感染人的并非只有声腔,剧情和表演是它十分重要的内容与手段。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若是把有趣好玩的地方戏剧教育落实为苦练“样板戏”,一天三遍吟唱“样板戏”,名义上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弄不好还会引起有些孩子的厌恶、反感,从此见“戏”而退、遇“剧”则逃也未可知,而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害了孩子,也害了地方戏。
在发展地方戏剧教育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虽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要看到,由于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上的差异,绝大部分案例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我们必须开发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也必须制订出一套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非遗进课堂,破解传承难”,愿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把“非遗”的根留住,让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得以传承和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新海小学)
“非遗”的传承最终还是要借助孩子们的力量,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一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我校地处的人文环境里也有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值得挖掘,如“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一支,是连云港市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但随着全球代、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演唱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这对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传唱者自称“玩友”而不称艺人,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蕴含着人际往来、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中国人文精神。海州五大宫调至今仍是连云港市许多社区和民间群众自发地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我校将“五大宫调”列入音乐课程,成为孩子们的音乐课,让孩子们在学习民间音乐中担当“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只有了解,才能热爱。”目前,由于青少年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现代文化,他们大多对“非遗”接触少、兴趣低,更喜爱流行歌曲和现代舞,崇尚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而对自己的民族节日逐渐淡漠。在中小学生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交融过程中,我们应倡导以培养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接受,而不能以教学任务的方式强制他们接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本土的民间音乐文化自编成教材,带入音乐课堂,带学生走出教室,每个人都亲自参与舞蹈、鼓等带来的乐趣,给学生带来了欢愉,激发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不断摸索、进取。
让学生在感观上去体验民间艺术、舞蹈所带给大家的快乐,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民间音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从欣赏、了解到主动去动口、动手,把原汁原味的地方曲目唱好,配合本次活动的主题,特邀五大宫调传承人共同走进我校,把五大宫调大师请进来,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以艺术教学为抓手,将民间艺术逐步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中。让孩子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主动传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形成“本土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示范样本。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理解坚持“五大宫调进课堂”的始衷和苦心应是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面对日剧、韩剧、美国“大片”的大肆“围剿”,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不仅仅只是文化的香火继承,可能还会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香港、台湾,早就把戏剧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正式教学体系中,并用法律予以保护。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全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于“五大宫调进课堂”,我有如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应扩大范围,不必唯“调”是取
从艺术欣赏和接受的角度而言,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其中也不乏有益儿童身心成长的剧目,如《寄生草》、《山坡羊》、《打草竿》传说作品中的“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相比,它们显得更轻盈,更赏心悦目。因此,我以为,“五大宫调进课堂”这可能更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同时也更具有教育实效。
2.“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其效果却仍令人存疑
最大症结,或许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向来擅长用考试来衡量一切。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美术课就成了考画一幅画,音乐课就要考唱一支歌,其中蕴含的艺术对身心的陶冶也就被弃之了一旁。在“五大宫调进课堂”的相关规划中,是否也有把“素质教育”变为“作秀”,其实“五大宫调”即为戏剧之一种,要将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综合在一起。它感染人的并非只有声腔,剧情和表演是它十分重要的内容与手段。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若是把有趣好玩的地方戏剧教育落实为苦练“样板戏”,一天三遍吟唱“样板戏”,名义上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弄不好还会引起有些孩子的厌恶、反感,从此见“戏”而退、遇“剧”则逃也未可知,而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害了孩子,也害了地方戏。
在发展地方戏剧教育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虽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要看到,由于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上的差异,绝大部分案例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我们必须开发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也必须制订出一套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非遗进课堂,破解传承难”,愿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把“非遗”的根留住,让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得以传承和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新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