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在心脏不适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内在关系,以明确AMI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干预方向。

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选取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出院1个月~1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不适症状量表、疾病进展恐惧量表(fear of progress questionnaire,FoP-Q-SF)、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评估患者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水平、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采用SPSS 24.0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并通过AMOS 24.0软件分析疾病进展恐惧的中介效应。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1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为(32.78±12.38)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2.3%。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脏不适症状、疾病进展恐惧均呈正相关(r=0.530,0.723,均P<0.01),心脏不适症状与疾病进展恐惧呈正相关(r=0.518,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在心脏不适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不适症状通过疾病进展恐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其他文献
伦理审查互认是多中心临床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北京市医疗机构自愿组建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联盟,制订《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联盟工作规则》和《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细则》。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采用协作审查模式,互认范围从药械临床试验扩展到所有临床研究项目;同时也推出了统一的伦理审查申请相关文件清单等模板,以节约申办者和研究者准备资料的时间;创建了伦理互认信息平台,使伦理互认各方有了可依托的工作载体,互认信息公开透明,便于相互监督,利于政府监管。北京市医学伦理审查互认可为多中
随着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地推进,如何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成为当下的热点。引入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叙事医学,成为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亮点。通过阐述叙事医学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运用成效,分析叙事医学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作用,提出家庭医生在社区的家庭病床管理中要运用叙事医学从情感上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磁共振总负担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CSVD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尿酸水平等临床资料。通过头颅MRI评估CSVD患者影像学表现并计算CSVD磁共振总负担评分,根据CSVD磁共振总负担评分将CSVD患者分为轻中负担组(n=133)和重负担组(n=84)。应用SP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