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则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及公众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工作应与时俱进并开拓创新。文章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阐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
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和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因此对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工程质量的好坏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是监控重点,工程质量贯穿在建筑物的整体寿命中,因此,参与建造者、监督员应提高质量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负其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建筑市场行为的不规范
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不完善,存在政府监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很多问题,執法不严、管理意识和法律观念偏低。市场行为不规范造成了建筑市场混乱,施工企业将承建的工程层层转包或以包代管,建设单位在招标中肆意压价,或将工程分包给多个企业施工后,管理混乱、各谋其政,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1]。有些工程违反了法定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有些工程层层转包,建设单位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就开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给建筑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二)施工单位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
部分施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整个施工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验收的专业人员,或者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实质的控制权,以至于规章制度、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等形同虚设[2]。此外,施工企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施工人员存在流动性大、责任界线划分不清等问题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还有某些工程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不高、施工经验不足,大包大揽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项目再盲目转包等。
(三)以速度压质量
一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把加快进度变成改变质量的一个理由。当前,我国建筑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追求速度,不顾工程质量,或是倒记时施工或以某位领导检查为节点等现象,这必将迫使某些施工单位采用“人海战术”,不论什么样技术水平、什么工种一起上,施工程序颠倒,忽视质量检验,一切以进度为先,这必然为质量画上了休止符[3]。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有意采取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等不正当手段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这是更为严重的现象。
(四)竣工验收把关的不严实行竣工
验收备案制后,开发企业、施工企业有意回避有资质的竣工验收机构的验收,而以自检代替,在验收过程中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没有监督机制的制约,致使竣工验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一)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工程质量的提高要从原材料上抓起,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各项材料试验数据合格后才能使用,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治理工程质量通病的重点是防渗漏,而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防水材料的质量不过关[4]。近年来,有些防水材料不能满足防水和城市环保要求,一些新型材料市场比较混乱,假冒劣质材料出现在市场上。尤其是电气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使用安全,是关乎性命的大事,因此,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刻不容缓。
(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
没有高素质企业、高素质施工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提高工程质量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要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我们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工程质量是关键,更是要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使工程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另外,无论是手工作业还是自动化设备控制,都离不开人的操作,这就需要操作工人要经过技术培训,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设备,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操作。
(三)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
我国《建筑法》中明确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等监督制度,规定了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及质量监督各方面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始终贯穿,体现了“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5]。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加强监督执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完善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同时要求所有监督人员持证上岗,并要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服务性。
(四)深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为保证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有了较大变革,政府监督的职能发生改变,全国统一实行建筑工程验收备案工作。但我们应该能看到,新型的质量监督体制目前仍处在转型和完善阶段,内部制约监督力度不够,工作方式不够科学,信息传递不畅、不准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模式,进一步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有效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加强监督执法是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掌握事前、过程和事后控制这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的严肃查处的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并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服务性。为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监督管理水平,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监督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 三、工程建筑施工监督创新
(一)实现多方面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趋势或工程施工到了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达施工现场进行指导,以此来扭转当前监督滞后、应对被动的管理监督工作局面。我们应该将质量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时期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也应尽最大可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管控行为及其结果,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質量责任的第一线,明确划分各方的质量界限,使责任明晰。通过日常监督、巡查监督与工程月度、季度检查或专线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工程,除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应建立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全体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建立以工程质量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充实必要的检测手段;提高工程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部标、国标的要求,应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创新技术质量,提高全员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活动和凝聚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如要实现工程质量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工程管理资源共享,就是要建设起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这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保证,也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法科学化,就是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方式。
(三)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
综上所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起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的技术质量创新,提高人的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动力、凝聚力,从而形成强大潜力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辉.浅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工作[J].四川建材,2013,12(10):127-128.
[2]冯兰君.浅谈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10):130-131.
[3]王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13(05):125-126.
[4]周素娟.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J].科技与企业.2014,13(10):124-125.
[5]陈凤云.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3(12):105-10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
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和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因此对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工程质量的好坏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是监控重点,工程质量贯穿在建筑物的整体寿命中,因此,参与建造者、监督员应提高质量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负其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建筑市场行为的不规范
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不完善,存在政府监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很多问题,執法不严、管理意识和法律观念偏低。市场行为不规范造成了建筑市场混乱,施工企业将承建的工程层层转包或以包代管,建设单位在招标中肆意压价,或将工程分包给多个企业施工后,管理混乱、各谋其政,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1]。有些工程违反了法定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有些工程层层转包,建设单位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就开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给建筑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二)施工单位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
部分施工企业没有足够重视整个施工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验收的专业人员,或者有专业人员但没有实质的控制权,以至于规章制度、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等形同虚设[2]。此外,施工企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施工人员存在流动性大、责任界线划分不清等问题都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还有某些工程施工队伍专业水平不高、施工经验不足,大包大揽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项目再盲目转包等。
(三)以速度压质量
一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把加快进度变成改变质量的一个理由。当前,我国建筑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追求速度,不顾工程质量,或是倒记时施工或以某位领导检查为节点等现象,这必将迫使某些施工单位采用“人海战术”,不论什么样技术水平、什么工种一起上,施工程序颠倒,忽视质量检验,一切以进度为先,这必然为质量画上了休止符[3]。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有意采取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等不正当手段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这是更为严重的现象。
(四)竣工验收把关的不严实行竣工
验收备案制后,开发企业、施工企业有意回避有资质的竣工验收机构的验收,而以自检代替,在验收过程中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没有监督机制的制约,致使竣工验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一)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工程质量的提高要从原材料上抓起,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各项材料试验数据合格后才能使用,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治理工程质量通病的重点是防渗漏,而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防水材料的质量不过关[4]。近年来,有些防水材料不能满足防水和城市环保要求,一些新型材料市场比较混乱,假冒劣质材料出现在市场上。尤其是电气产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使用安全,是关乎性命的大事,因此,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刻不容缓。
(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
没有高素质企业、高素质施工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提高工程质量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要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我们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工程质量是关键,更是要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使工程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另外,无论是手工作业还是自动化设备控制,都离不开人的操作,这就需要操作工人要经过技术培训,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设备,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操作。
(三)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
我国《建筑法》中明确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等监督制度,规定了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及质量监督各方面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始终贯穿,体现了“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5]。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加强监督执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完善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全方位的集体监督机制,同时要求所有监督人员持证上岗,并要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服务性。
(四)深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为保证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有了较大变革,政府监督的职能发生改变,全国统一实行建筑工程验收备案工作。但我们应该能看到,新型的质量监督体制目前仍处在转型和完善阶段,内部制约监督力度不够,工作方式不够科学,信息传递不畅、不准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模式,进一步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有效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加强监督执法是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掌握事前、过程和事后控制这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的严肃查处的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并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服务性。为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监督管理水平,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监督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 三、工程建筑施工监督创新
(一)实现多方面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趋势或工程施工到了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达施工现场进行指导,以此来扭转当前监督滞后、应对被动的管理监督工作局面。我们应该将质量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时期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也应尽最大可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管控行为及其结果,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質量责任的第一线,明确划分各方的质量界限,使责任明晰。通过日常监督、巡查监督与工程月度、季度检查或专线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工程,除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应建立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提高全体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建立以工程质量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充实必要的检测手段;提高工程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部标、国标的要求,应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创新技术质量,提高全员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活动和凝聚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如要实现工程质量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工程管理资源共享,就是要建设起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这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重要保证,也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法科学化,就是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方式。
(三)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
综上所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起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的技术质量创新,提高人的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动力、凝聚力,从而形成强大潜力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辉.浅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工作[J].四川建材,2013,12(10):127-128.
[2]冯兰君.浅谈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10):130-131.
[3]王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13(05):125-126.
[4]周素娟.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J].科技与企业.2014,13(10):124-125.
[5]陈凤云.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3(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