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普: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我,要看回去吗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列出上学时候“十大令人恐惧的事情”,那么“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着你”绝对可以位于前三。甚至毕业多年后,回想起那些被班主任在窗外凝视的恐惧,双手还忍不住微微颤抖。
  在这恐惧之下,冷静的我竟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发现班主任正站在窗外看我,这个时候我要不要看回去?好在我是读心理学的,我的心理学知识立马就派上了用场。
  眼神交流在动物和人类中都很常见,不同的是动物在相视一眼后可能会打起来,因为眼神交流对于它们来说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而人类的四目相对则更多的是传达交流和互动的社会信号。
  这些社会信号会激活人类的“社会大脑”,这是一个专门处理社会信息的大脑网络,包括面孔、凝视、表情、他人行动、意识和同情等。从“你瞅啥?瞅你咋地”到“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人们的爱恨情仇基本上都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而班主任这一眼,就会让我们的杏仁核着魔。我们的情感唤起是由杏仁核控制的,它是我们人类的“恐惧中心”。早在1956年韦斯克兰茨在猴子身上的研究就发现,只要切除猴子大脑双侧的杏仁核,它就会变得无所畏惧,不再害怕危险的蛇,也不再害怕人类,同时感觉不到任何危险的降临。总而言之,是因为有杏仁核的存在,才让动物和人类感到恐惧,并探知和规避危险。
  无论是恐惧情绪还是开心情绪,都可以激活杏仁核。虽然很多早期的研究都认为杏仁核的激活主要跟负面情绪有关,但有时候它也跟积极情绪有关,就好像大部分人都觉得班主任在窗外对你的死亡凝视相当恐怖,但也有少部分三好学生心里没鬼,根本不怕班主任的凝视。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发现班主任站在窗外看你的时候是否要看回去?正如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脱离具体情境来谈这个问题同样是在耍流氓。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你坐在课室里,无非是在做这三件事情:开小差、听课、刷题,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看这三种情境下该怎么办。
  灵魂拷问一:如果此时在开小差
  开小差时如果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你,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绝对不要看回去。
  因为此时你在开小差,所以班主任的眼神可以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这时候进行眼神交流会引发消极情绪。而且眼神交流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信号,当班主任在窗外看你的时候是在发送一个信息“我正在看着你”,而当你回看班主任的时候,就等于向他发送了想要交流的信号。如果这时候班主任问一句:小A你在干吗?岂不是很尴尬?
  而且研究者发现,在眼神交流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不是实际上进行眼神交流,而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被注视。其实不一定非要确确实实进行眼神交流,只要知道自己会被看到,就可以引发眼神交流效应。我们换位思考,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如果此时你不回看班主任,假装不知道TA在看你,那这样应该就不会引发班主任的任何反应。
  最终你将凭借着一颗大心脏成功化险为夷。
  灵魂拷问二:如果此时你在认真听课
  尽管此时的眼神交流是一种积极信号,但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不要看回去。因为眼神交流会让人分心。眼神交流是需要耗费认知资源的,如果你在认真听数学老师演算数学题的时候与班主任进行了眼神交流,那你可能就很难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听懂这道数学题了。所以不仅建议大家在听课的时候不要去看窗外的班主任,也不要一直盯着你的科任老师的脸看,万一来个眼神交流,这题你怕是听不懂了。
  奉劝各位上课时紧盯黑板,学习效果更佳。
  灵魂拷问三:如果此时在疯狂刷题
  那这个时候我的建议就是,大方地看回去。因为眼神交流也可以提高自我参照水平,让你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提高与自我有关的感知和记忆。所以通过与班主任的疯狂对视,尽管这并不一定有利于你的刷题效率,但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发现刚刚做的那道题好像是做错了,或者是你今天的作业是不是还没做,又或者是突然怀疑今天中午吃的青菜是不是留了一片叶子在牙齿上……
  班主任的死亡凝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分清场合,做该做的事情,就不会被请进办公室喝茶。
  不过,以上对于眼神交流的三个解释分别从社会交往、工作记忆和自我意识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各自都有实验证据的支持,但既然是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甚至还会显得有些矛盾,但对于眼神交流这个行为的研究本身還存在争议的地方,因此对于现实并不具备绝对的指导意义。凡事都有个万一,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好好学习,别搞小动作。
  (摘自作者知乎专栏)
  【素材运用】班主任在窗外看我,要不要看回去?若在开小差和听课时看回去,易引发尴尬、分心等消极情绪;在刷题时看回去,能产生强化自我感知的积极情绪。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也不同。情绪就像“神奇果”,可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消极情绪会阻碍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缺点使之为恶;积极情绪会促进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优点使之为善。“要不要看回去”,给了我们应对心理暗示的启发。
  【适用话题】心理暗示;消极与积极;交流;情绪
  (特约教师 严君)
其他文献
看过《小欢喜》的观众,一定会对剧中贡献最多泪点的林磊儿印象深刻。然而,在台下,刘家祎完全不像林磊儿那么文静,疯起来拦都拦不住。  拍戏时,刘家祎也有一些灵光乍现的想法。上热搜的“文洁,别慌,都是小场面”的台词,是剧本中根本没有的,而是刘家祎的“神来之笔”。还有林磊儿的童文洁式“翻白眼”,直接让录音小哥笑到变形。黄磊当时就表示,特别好,就这么演!很多看似天马行空的“即兴发挥”,大多来源于刘家祎平时的
期刊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很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的,我也无从知晓。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
期刊
有时候,你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朋友,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性别,你好像总在人生旅途中等待他们的降临,这是一种无限神秘的等待吗?我不仅在生活中等待着这样一位朋友的降临,同时也在写作中等待着——他在哪里呢?他应该在我的写作中出现吗?  那么,他应该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将人生所有精神之旅寄寓在他身上,就为完成我的一次美学探险。这是一种依赖于幻境所追索的目标。每一次写作,书中的男男女女,理所当然都是我的朋友。他
期刊
罗伯特·N.泰斯特是美国的一位已故作家,他生前所写的一篇题为《记住我》的短文,曾广为流传,感动无数读者。我不久前也读了这篇文章,说老实话,并没有被打动,因为时代不同了,说大话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我的情感已生出了老茧。  后来,我又看到了有关罗伯特·N.泰斯特的一些介绍文字,再重读《记住我》,就感动得不行了。我忍不住想亲手翻译这篇文章表达敬意,尽管它早已被译过无数次了。  以下是我的译文:  终会有
期刊
一直以来,总有些朋友对个人大量藏书有些微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时间毕竟有限,虽藏有很多书,但没有时间去读,那么藏这些书,岂不是浪费?  但是,《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些放在家里未读的书,比那些已经读过的书还有价值。因为它们在时刻提醒着它们的主人,他还有很多书没有读过,他还很无知,时刻告诫自己莫要自负。  (摘自《今晚报》2019年8月27日)  【适用话题】藏书;提醒自己;
期刊
1993年,《泰晤士报》为了迎接2000年的到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设计大赛,报名参赛者要提出足够大胆的、现实能够操作的作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马克夫妇经营着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们决定参与活动,大胆提出了建造全球最大摩天轮的设想,并提供了设计小样。最终,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立项,由伦敦市政府出资建设。  16个月后,一座伟大的建筑闪亮矗立在泰晤士河面上,引来了世界惊叹的目光,也给伦敦市政府带来
期刊
【锐词阅读】  别人学车“狂风暴雨”,这里学车“和风细雨”。2019年9月,一段驾校教练练习“猛夸式”教学的视频热传。视频中,几十名教练不断练习说“你是我教过的最聪明的学员”“你这把方向、离合配合得真好”等话语。视频来自河南周口某驾校,该校推行“猛夸式”教学已近四年,在教学中更注重耐心、肯定和鼓励。推行之后,学员学习速度更快了。虽然收费高出市场50%,但依然颇受欢迎。  【背景延伸】  该驾校推行
期刊
毕加索对着一瓶葡萄酒,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有人问:“整天描绘同样的静物,你不厌倦吗?”毕加索回答:“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因此我会看到不同的酒瓶,在我的眼睛里,一切都是不同的。”  单调是精神枯燥者的专利,多姿多彩则是心灵丰富者的特权。  (田曉丽摘自《大同晚报》2019年8月5日)  【适用话题】角度;思考;与众不同;观察;单调与丰富
期刊
马萨雷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第二大贫民窟。混乱、暴力、疾病……这些外界对贫民窟固有的刻板印象令人避之不及。然而,有一群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却扎根于此,为当地青少年的梦想而奔波。  16岁男孩保罗·奥丁多在小学二年级时发现自己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去年,他加入了“造梦公益”的才艺发展项目,开始接受专业舞蹈培训。今年,奥丁多的舞团在贫民窟达人秀中获得最佳人气奖。这场别开生面的达人秀,是造梦公益组织
期刊
1914年1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向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而当时流行的工资大约为每天2美元至3美元。福特公司的动机是什么?亨利·福特后來回忆道:“我们认为支付这些工资是我们所做出的最好的减少成本的行动之一。”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福特的解释似乎有点奇怪,因为他竟然在暗示,高工资意味着低成本。随着经济学研究不断深入,福特公司向工人支付高工资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如果高工资可以显著提高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