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使用,是由“过”和“于”两个词的意义虚化后逐渐演化、结合而来。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较为复杂,用法多样,与其他程度副词有着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演化;使用;差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表达,但其用法相比较于其他程度副词又更加复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于”在汉语中的使用进行研究。
一、“过于”词性的演化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实词演化而来。作为程度副词的“过于”自然也不例外。“过于”连用在汉语中出现较早。但都是“过”和“于”词义的叠加使用。“过”本意指经过,路过的意思。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后引申为“超过”超越。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而“于”是介词,用来引出场所和对象。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或在比较句中,引如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如: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在早期古代汉语中,“过”和“于”的搭配使用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过”为动词,由“于”引出地点,表示经过某地。构成过 于 地点名词,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第二种是用于比较句中。表示前者超过后者。如: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宋书·周续之传》)。
在上面的两种用法中“过”“于”虽同时出现,但都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是两个不同的成分。两种情况中“过”都做谓语,在句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实际意思。“于”做介词,这一时期“过”和“于”在词性上的区分非常强,连接的并不紧密,反而是“于”与其后的宾语关系密切,介词和宾语共同构成了谓语“过”的补语。这种用法就构成V P N形式。
当介词“于”后的宾语成分都是名词性时,“于”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了介宾短语,“过”则是句中的谓语,但是当“于”后所接的成分变成谓词性的词语时,词性就发生了变化。如:天从今以往,大疾人为恶,故夫君子乃当常过于大善,不宜过于大恶。(《太平经·己部·卷九十七》);如闻禁止私酷,过于严酷,一人违犯,连系数家,同里之间,不免咨怨。(《旧唐书·食货下》)。
在例句中“于”后面出现了谓词性的词语,这时同样有谓词性性质的词“过”在词性上发生了转向,并和“于”联系的更为密切,此时“过于”作为修饰限定谓词性词语的成分,在语法上作状语,带有副词性质。句子的结构变为“过于 谓词性词语”。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于”的两种情况,当 “过 于”用于名词性词语前时,“过”和“于”在句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法成分。“于”和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做谓词“过”的补语。当“过 于”用于谓词性词语前时。“过”充当谓词的能力减弱,“于”也不再作为引出对象的介词,此时“过”和“于”的联系加强,“过于”由两个词变成一个词,并修饰谓词性的宾语,有副词的特征。
二、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
“过于”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了限度,例如“过于讨厌”“过于紧张”“过于伤心”“过于严肃”等。在这些词汇中,“过于”表示程度的加深,可翻译成“很”,即“很讨厌”“很紧张”“很严肃”,这些词语后面的成分往往会导致一些不期待的事情发生,例如“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大家一时六神无主”。
但如果是用在帶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前,情况则有些不同。例如“过于聪明”,我们很明显地知道它不但不是很聪明的意思,反而是表示有一种责备和不满。“过于高尚”也不是说真的高尚,而是有不切实际的意思。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发现,“过于”后接形容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过于”后加一般形容词,或者带有消极色彩的形容词时,形容词后的语义是由形容词自身造成的,形容词与后面的语义有直接的关系,“过于”起正向的修饰作用。如:“他过于紧张,考试没考好”“他过于严肃,使得同学们都不敢接近”,没考好是因为紧张造成的。不敢接近也是直接由严肃导致的。在这两个例句中只是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
二是在“过于”用来修饰具有褒义色彩的,用来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时,在“过于 形容词”结构中,形容词后的语义就不是与形容词有直接关系,而是与“过于 形容词”这个整体有关,此时“过于”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并且在修饰时表示反义程度的加深,暗含讽刺和贬义的意味。例如:“聪明是好事,但有时过于聪明就不对了。”“不对”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过于聪明”,结合配价理论,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下的形容词需要是一个一价的具有褒义色彩的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在这种情况中,包含有说话人明显的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用法除了能作为程度副词外,仍然还保留着古汉语中“过”“于”分开成词的用法,例如“供过于求”“诿过于人”等,这些都是固定的用法。同时“过于”作为副词,不仅仅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有时还能修饰名词,例如“过于职业”,“过于基础”等。“职业”本身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后来也可以表示“专业化、专门化”;“基础”原来是指建筑的地基,在这表示“简单化”。由此我们发现,这些能被修饰的名词自身就带有形容词化的倾向。
“过于”作为汉语这种少量的程度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频度较高,通过对“过于”一词词性的演变和在现代汉语中用法的讨论,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加强对汉语中程度副词的
研究。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演化;使用;差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表达,但其用法相比较于其他程度副词又更加复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于”在汉语中的使用进行研究。
一、“过于”词性的演化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实词演化而来。作为程度副词的“过于”自然也不例外。“过于”连用在汉语中出现较早。但都是“过”和“于”词义的叠加使用。“过”本意指经过,路过的意思。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后引申为“超过”超越。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而“于”是介词,用来引出场所和对象。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或在比较句中,引如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如: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在早期古代汉语中,“过”和“于”的搭配使用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过”为动词,由“于”引出地点,表示经过某地。构成过 于 地点名词,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第二种是用于比较句中。表示前者超过后者。如: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宋书·周续之传》)。
在上面的两种用法中“过”“于”虽同时出现,但都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是两个不同的成分。两种情况中“过”都做谓语,在句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实际意思。“于”做介词,这一时期“过”和“于”在词性上的区分非常强,连接的并不紧密,反而是“于”与其后的宾语关系密切,介词和宾语共同构成了谓语“过”的补语。这种用法就构成V P N形式。
当介词“于”后的宾语成分都是名词性时,“于”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了介宾短语,“过”则是句中的谓语,但是当“于”后所接的成分变成谓词性的词语时,词性就发生了变化。如:天从今以往,大疾人为恶,故夫君子乃当常过于大善,不宜过于大恶。(《太平经·己部·卷九十七》);如闻禁止私酷,过于严酷,一人违犯,连系数家,同里之间,不免咨怨。(《旧唐书·食货下》)。
在例句中“于”后面出现了谓词性的词语,这时同样有谓词性性质的词“过”在词性上发生了转向,并和“于”联系的更为密切,此时“过于”作为修饰限定谓词性词语的成分,在语法上作状语,带有副词性质。句子的结构变为“过于 谓词性词语”。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于”的两种情况,当 “过 于”用于名词性词语前时,“过”和“于”在句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法成分。“于”和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做谓词“过”的补语。当“过 于”用于谓词性词语前时。“过”充当谓词的能力减弱,“于”也不再作为引出对象的介词,此时“过”和“于”的联系加强,“过于”由两个词变成一个词,并修饰谓词性的宾语,有副词的特征。
二、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
“过于”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了限度,例如“过于讨厌”“过于紧张”“过于伤心”“过于严肃”等。在这些词汇中,“过于”表示程度的加深,可翻译成“很”,即“很讨厌”“很紧张”“很严肃”,这些词语后面的成分往往会导致一些不期待的事情发生,例如“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大家一时六神无主”。
但如果是用在帶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前,情况则有些不同。例如“过于聪明”,我们很明显地知道它不但不是很聪明的意思,反而是表示有一种责备和不满。“过于高尚”也不是说真的高尚,而是有不切实际的意思。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发现,“过于”后接形容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过于”后加一般形容词,或者带有消极色彩的形容词时,形容词后的语义是由形容词自身造成的,形容词与后面的语义有直接的关系,“过于”起正向的修饰作用。如:“他过于紧张,考试没考好”“他过于严肃,使得同学们都不敢接近”,没考好是因为紧张造成的。不敢接近也是直接由严肃导致的。在这两个例句中只是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
二是在“过于”用来修饰具有褒义色彩的,用来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时,在“过于 形容词”结构中,形容词后的语义就不是与形容词有直接关系,而是与“过于 形容词”这个整体有关,此时“过于”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并且在修饰时表示反义程度的加深,暗含讽刺和贬义的意味。例如:“聪明是好事,但有时过于聪明就不对了。”“不对”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过于聪明”,结合配价理论,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下的形容词需要是一个一价的具有褒义色彩的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在这种情况中,包含有说话人明显的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用法除了能作为程度副词外,仍然还保留着古汉语中“过”“于”分开成词的用法,例如“供过于求”“诿过于人”等,这些都是固定的用法。同时“过于”作为副词,不仅仅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有时还能修饰名词,例如“过于职业”,“过于基础”等。“职业”本身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后来也可以表示“专业化、专门化”;“基础”原来是指建筑的地基,在这表示“简单化”。由此我们发现,这些能被修饰的名词自身就带有形容词化的倾向。
“过于”作为汉语这种少量的程度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频度较高,通过对“过于”一词词性的演变和在现代汉语中用法的讨论,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加强对汉语中程度副词的
研究。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