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过于”在汉语中的使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e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使用,是由“过”和“于”两个词的意义虚化后逐渐演化、结合而来。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较为复杂,用法多样,与其他程度副词有着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演化;使用;差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表达,但其用法相比较于其他程度副词又更加复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于”在汉语中的使用进行研究。
  一、“过于”词性的演化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实词演化而来。作为程度副词的“过于”自然也不例外。“过于”连用在汉语中出现较早。但都是“过”和“于”词义的叠加使用。“过”本意指经过,路过的意思。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后引申为“超过”超越。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而“于”是介词,用来引出场所和对象。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或在比较句中,引如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如: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在早期古代汉语中,“过”和“于”的搭配使用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过”为动词,由“于”引出地点,表示经过某地。构成过 于 地点名词,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第二种是用于比较句中。表示前者超过后者。如: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宋书·周续之传》)。
  在上面的两种用法中“过”“于”虽同时出现,但都并没有作为一个词,而是两个不同的成分。两种情况中“过”都做谓语,在句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实际意思。“于”做介词,这一时期“过”和“于”在词性上的区分非常强,连接的并不紧密,反而是“于”与其后的宾语关系密切,介词和宾语共同构成了谓语“过”的补语。这种用法就构成V P N形式。
  当介词“于”后的宾语成分都是名词性时,“于”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了介宾短语,“过”则是句中的谓语,但是当“于”后所接的成分变成谓词性的词语时,词性就发生了变化。如:天从今以往,大疾人为恶,故夫君子乃当常过于大善,不宜过于大恶。(《太平经·己部·卷九十七》);如闻禁止私酷,过于严酷,一人违犯,连系数家,同里之间,不免咨怨。(《旧唐书·食货下》)。
  在例句中“于”后面出现了谓词性的词语,这时同样有谓词性性质的词“过”在词性上发生了转向,并和“于”联系的更为密切,此时“过于”作为修饰限定谓词性词语的成分,在语法上作状语,带有副词性质。句子的结构变为“过于 谓词性词语”。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于”的两种情况,当 “过 于”用于名词性词语前时,“过”和“于”在句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法成分。“于”和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做谓词“过”的补语。当“过 于”用于谓词性词语前时。“过”充当谓词的能力减弱,“于”也不再作为引出对象的介词,此时“过”和“于”的联系加强,“过于”由两个词变成一个词,并修饰谓词性的宾语,有副词的特征。
  二、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
  “过于”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了限度,例如“过于讨厌”“过于紧张”“过于伤心”“过于严肃”等。在这些词汇中,“过于”表示程度的加深,可翻译成“很”,即“很讨厌”“很紧张”“很严肃”,这些词语后面的成分往往会导致一些不期待的事情发生,例如“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大家一时六神无主”。
  但如果是用在帶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前,情况则有些不同。例如“过于聪明”,我们很明显地知道它不但不是很聪明的意思,反而是表示有一种责备和不满。“过于高尚”也不是说真的高尚,而是有不切实际的意思。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发现,“过于”后接形容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过于”后加一般形容词,或者带有消极色彩的形容词时,形容词后的语义是由形容词自身造成的,形容词与后面的语义有直接的关系,“过于”起正向的修饰作用。如:“他过于紧张,考试没考好”“他过于严肃,使得同学们都不敢接近”,没考好是因为紧张造成的。不敢接近也是直接由严肃导致的。在这两个例句中只是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
  二是在“过于”用来修饰具有褒义色彩的,用来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时,在“过于 形容词”结构中,形容词后的语义就不是与形容词有直接关系,而是与“过于 形容词”这个整体有关,此时“过于”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并且在修饰时表示反义程度的加深,暗含讽刺和贬义的意味。例如:“聪明是好事,但有时过于聪明就不对了。”“不对”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过于聪明”,结合配价理论,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下的形容词需要是一个一价的具有褒义色彩的描写人的性质形容词。在这种情况中,包含有说话人明显的态度。
  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用法除了能作为程度副词外,仍然还保留着古汉语中“过”“于”分开成词的用法,例如“供过于求”“诿过于人”等,这些都是固定的用法。同时“过于”作为副词,不仅仅用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有时还能修饰名词,例如“过于职业”,“过于基础”等。“职业”本身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后来也可以表示“专业化、专门化”;“基础”原来是指建筑的地基,在这表示“简单化”。由此我们发现,这些能被修饰的名词自身就带有形容词化的倾向。
  “过于”作为汉语这种少量的程度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频度较高,通过对“过于”一词词性的演变和在现代汉语中用法的讨论,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加强对汉语中程度副词的
  研究。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被国际著名美学家艾尔雅维茨称为图像时代,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这种时代背景恰好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使传统单调枯燥的说教教学转变为目前的多媒体网络化辅助教学。本文将从中职学生、古典诗歌、多媒体网络三者的切合点入手,并以《山居秋暝》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活中职古典诗歌教学。  【关键词】
【摘要】随着现代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现代化教学方法及理念不断得以应用。在当前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对学生语文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策略积极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
<正> 不为工作岗位变换而自崇。军队系统内的秘书工作者,大都是从别的工作岗位上调任的,有的是在换过几个岗位后才到秘书职位上。当你重任在肩时,周围的群众就开始用审视的眼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快速普及,传统状态下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逐步深入,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造力;学生;素质教育;创
【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语言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檀香刑》《红高粱》《食草家族》等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方言使用特点,探究方言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  【关键词】莫言;文学语言;方言表达;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方言就是一个地域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莫言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高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胶辽官话区,作品中
【摘要】综观当今小学生习作,发现心理活动描写存在陈词滥调、概括抽象等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在教学中以课文为范文,让学生破译心理活动描写的暗码,习得方法;在同龄习作、文学作品中进行辨析、品评,以及在魔法训练中加以落实。这样把课内破“码”,课外辨“码”及训练中用“码”这三点串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导行线,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别开生面。  【关键词】心理活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我的空中楼阁》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写景散文类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将文本阅读、实践活动和写作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使之转化为写作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景散文;信息化;教学设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分析  此篇文章选自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第二单元,是一篇神采飞扬、韵致风
【摘要】花开花落,悠悠岁月。一个神话就是史书一册,一本好书就是故事一叠。命运的交叉,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的人,命运多舛,其中的故事,是那样地令人震撼。  【关键词】性格;命運;美善;丑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也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被称为“灵魂的哲学诗”。司汤达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