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年的大地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66》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热潮是令人不解的,有人说它是“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小说”,这一点倒不奇怪,文学界对它的认可是容易理解的。奇怪的是这部看似芜杂,甚至藏污纳垢的巨著,竟然受到那么多人的欢迎。
  这不是一部容易读的小说: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五个部分虽相互牵连,但没有哪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作者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净挑一些故事结束后的瞬间来写,好像重要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书中人物经历的是故事的残渣。
  波拉尼奥在这本书里写了什么?容我大胆猜测一下:除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深刻绝望,他没写别的。书中呈现的是不折不扣的末日景象,人类社会已经没有新的生机,只能无聊无望地延续下去,等待灭亡。波拉尼奥并没有明确指出人类必然灭亡,更没有说何时灭亡,但“2666”这个数字出现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护身符》中时,也许可以看成一种暗示:“这时格雷罗居民区特别像墓地,但不像1974年的公墓……而是像2666年的丧葬之地——一个遗忘在死者或未降生之人眼皮下的公墓,一个想忘却一点什么,结果却遗忘了一切的死亡眼皮下的公墓。”
  阿琴波尔迪一生的行迹就是一部启示录,无论走到哪里,他看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景象,偷盗、屠杀、迫害、堕落。他个子很高,在妹妹洛特心中是个巨人,他喜欢待在水里,仿佛一生下来就在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拒绝。他在“二战”的欧洲东线战场上冲锋,却没有死。洛特的解释是,巨人不会被杀,他们死,是因为老得不得不死了。甚至在洛特老年最后三个关于哥哥的梦中,阿琴波尔迪都还保持着孤独的巨人形象。第一个梦中,阿琴波尔迪在一个沙漠里“渐行渐远,好像故意要永远消失在那充满敌意、无法理解的土地上”。这句话道出了《2666》隐秘的主题:在这个丑老的世界上,这个走到哪儿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形象”的单调狭小的世界上,人所能做到的只有自我放逐。
  书中所有人物的踪迹最后都落定在圣特莱莎,而圣特莱莎就是一座蛾摩拉。那儿是一切罪孽的集装箱,而罪孽仿佛使这个城市的质量发生了几何增长,把无数人吸了进去。这个城市的最大魅力正是她单调的疯狂,甚至每一条电话线都被欲望和罪孽所感染,空虚、性、毒品、欺骗、暴力、凶杀把她变成了一座辉煌的废墟。圣特莱莎的人们对拳击的狂热事实上就是这座蛾摩拉城的侧影,“法特”和“罪行”部分有很多处写到的人们对于性虐、凶杀影片的迷恋,更是把人性的扭曲推到让人窒息的地步。“群狼”舞厅、“毒品牧场”,还有那个名叫“辣椒”的垃圾堆全都是圣特莱莎的人们司空见惯的场所,在作者笔下都有一种活死人墓或者僵尸乐园的氛围。
  精神错乱的阿玛尔菲塔诺把一本《几何学遗嘱》挂在晾衣绳上是一个重要的隐喻,他想看看一本书如何抵挡沙漠的时间和风雨。对他来说,人自己创造的知识已经异化。阿玛尔菲塔诺经常在纸上写下一堆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名字,用各种方式组装、阐释,知识在他这儿变成了符号的迷宫,布满通向暗门的暗门,让人发疯。“他向窗外望去,看见了長长的影子、棺材样的影子,那是挂在那里的迭斯特之书投射在院子地面上的结果”。“阿玛尔菲塔诺”这部分是对人类精神的集中拷问。
  “法特”和“罪行”部分直接指向不可理喻的人类秩序,无论罪行的报道者还是罪行的调查者,都成了试图进入城堡的约瑟夫
其他文献
介绍了硗碛水电站大坝施工技术特点和设计技术要求,以及填筑施工监理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检查情况。
在相位调制器基础上,提出了围绕干涉型光纤陀螺的闭环控制方案.对高准确度光纤陀螺中Y波导集成光学器件的调制特性及系统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其应用及光路各环节配合的技术进
主持人:我园在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开展的数学活动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  教师2:以前重教师教,现在重幼儿学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探索、收获。  教师3:现在的材料是生活中真实的材料。  教师4: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教师5:明确了幼儿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