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分析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IRMA)的分布特点.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集整理170例DR患者(326只眼)FFA资料,采用象限分区法和距视盘DD数分区法,分别对DR患眼的IRMA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找出其分布规律和最易发生部位.结果 170例(326只
【机 构】
:
028000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028000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028000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分析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IRMA)的分布特点.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集整理170例DR患者(326只眼)FFA资料,采用象限分区法和距视盘DD数分区法,分别对DR患眼的IRMA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找出其分布规律和最易发生部位.结果 170例(326只眼)DR患者FFA中,IRMA共64只眼,占总眼数的19.63% (64/326).其中单纯的IRMA共11只眼,占IRMA的17.18% (11/64);IRMA合并小片状NP(NP长径<1/3DD)共32只眼,占IRMA的50% (32/64);IRMA合并小片状NP同时出现NVE共21只眼,占IRMA的32.81% (21/64).各组按象限分区法统计:IRMA在视网膜鼻侧发生率最高,下方和上方次之,颞侧最少;按距视盘DD数分区法统计:IRMA在中周部发生率最高,后极部次之,周边部最少;而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视网膜鼻侧象限及中周部是IRMA最易发生的部位。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单眼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双眼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2.50 D)患者54例(54只眼),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行Femto-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力、屈光度及双眼视功能检测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术中及术后未出现角膜瓣并发症.术前两眼屈光参差-3.
目的 观察双行睫、乱生睫毛囊剖切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2例53只眼,其中2例4只眼为先天性双行睫;30例49只眼因各种原因造成睫毛乱生,均施行睑缘劈开,将异位睫毛连同毛囊切除.结果 术后随访4~10月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对于双行睫、乱生睫采取异位睫毛毛囊剖切方法治疗,术后不易复发,睑缘平滑弧度好,不损伤正常睫毛。
例1,患者男,12岁.主因右眼红,异物感伴分泌物3d来院.眼部检查:视力双眼1.0,右眼结膜中度充血,结膜囊有少量分泌物,右下穹窿结膜内可见两条白色线状虫体活动.诊断:右眼结膜线虫病.丁卡因表面麻醉后,以眼科镊夹出,见两虫体分别长约2cm及1.5cm.取出后给予妥布霉素眼药水点右眼.虫体标本请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寄生虫教研室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患者一周后复查,症状消失,眼部未发现寄生虫。
目的 描述不同时期的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vitreoretinopathy,FEVR)患者,特别是新生儿期患者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2013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经RetCam Ⅱ眼底检查确诊为FEVR患者的家族史及眼底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31例51只眼为新生儿患者,4例8只眼为其他年龄段患者.结
目的 观察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功能变化.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32例(32只眼)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实施激光光凝治疗,对其光凝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中心凹、中心10°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在光凝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旁中心10°~30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46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对17例轻度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药,其中2例病情继续发展行玻璃体手术;对29例重度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术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行病原学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及眼球保留情况.结果 46例感染性眼内炎均得到控制,眼球保存率100%.16例玻璃体培养结果阳性,阳性
目的 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前和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为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存在多种检查方法.文中复习相关文献,综述MGD临床检查方面的研究进展。
各种眼表疾病均可能造成视力丧失,角膜是眼表的重要防护屏障和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膜上皮位于角膜的最外层,其完整性和透明性是实现有效视功能的重要前提.更换或再生角膜上皮已经被证实为一些眼表疾病恢复视功能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发现并经过临床验证,有几类细胞可以通过体外诱导培养成角膜上皮样细胞,对角膜盲患者改善视功能有很好地疗效.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技术的结合为解决目前眼科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目的 探讨眼眶原发性异位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2013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诊治的6例眼眶原发性异位脑膜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患眼不伴视力下降,CT结果和手术发现显示5例肿瘤原发于眼眶内上方,1例位于眼眶外后上方,均与视神经无关.术后病理诊断证实6例均为上皮型脑膜瘤.手术方式1例采用常规外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