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且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被称为晚期产后出血。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1/1000,虽少见,但亦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迅速大量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若失血过多、休克时间长,还可以引起垂体缺血坏死、腺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席汉综合征,甚至死亡。故产后出血是产后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下面重点从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作总结。
关键词 产后出血 护理 预防
产后出血的原因
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量的75%。
产后出血的护理
第一产程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产妇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消耗体力。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时查宫口,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认真仔细观察滴速,宫缩,胎心情况。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及科学接生,特别注意保护会阴,必要是及时行会阴侧切,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出血量,采用容积法收集出血量。
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出现产后出血,首先要通知上级医师,积极查找原因,对症处理。近两年来,针对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应用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针宫颈或宫体注射,效果显著,但是此药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集中人力物力,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双途径静脉通路,尽可能用留置针,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变化。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最好予以面罩给氧,流量4~6L/分,观察氧疗效果,如面色、指甲是否红润,呼吸是否平稳。
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休克,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准确执行医嘱,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做交叉配血,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留置尿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徒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协助医师完善各项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流血量,产房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可回病房。
产后出血的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健康教育,筛查出高危孕妇,临产后做好应对工作。第二产程开始时,对于巨大儿、贫血患者、第一产程较长、宫缩乏力、双胎、妊高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的经产妇等易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要提前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以备情况紧急,人手不足时之需。要严格掌握应用缩宫素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掌握引发子宫破裂的原因和子宫破裂的观察预防。针对高风险的产科而言,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平时要注意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科急诊意识,尽可能降低产科的医疗纠纷和差错。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熟练掌握抢救常规和急救技术,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为产后出血的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关键词 产后出血 护理 预防
产后出血的原因
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量的75%。
产后出血的护理
第一产程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产妇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消耗体力。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时查宫口,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认真仔细观察滴速,宫缩,胎心情况。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及科学接生,特别注意保护会阴,必要是及时行会阴侧切,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出血量,采用容积法收集出血量。
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出现产后出血,首先要通知上级医师,积极查找原因,对症处理。近两年来,针对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应用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针宫颈或宫体注射,效果显著,但是此药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集中人力物力,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双途径静脉通路,尽可能用留置针,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变化。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最好予以面罩给氧,流量4~6L/分,观察氧疗效果,如面色、指甲是否红润,呼吸是否平稳。
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休克,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准确执行医嘱,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做交叉配血,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留置尿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徒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协助医师完善各项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流血量,产房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可回病房。
产后出血的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健康教育,筛查出高危孕妇,临产后做好应对工作。第二产程开始时,对于巨大儿、贫血患者、第一产程较长、宫缩乏力、双胎、妊高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的经产妇等易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要提前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以备情况紧急,人手不足时之需。要严格掌握应用缩宫素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掌握引发子宫破裂的原因和子宫破裂的观察预防。针对高风险的产科而言,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平时要注意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科急诊意识,尽可能降低产科的医疗纠纷和差错。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熟练掌握抢救常规和急救技术,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为产后出血的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