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思考 深悟成长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课;问题设计;原则;建议
  心理课是学校所有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堂中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与乐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能够积极地反馈,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情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心理课的典型特征。心理课的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就会让整堂心理课流于形式,在学生的玩玩闹闹中结束,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心理课只有具备好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心灵的成长。因此,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成了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围绕心理课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问题设计原则和问题设计具体操作展开论述。
  一、心理课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心理课的教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特定模式,因此每个心理教师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设计课堂,围绕课堂框架来设计一些活动,针对活动来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或课堂内容有待商榷。在问题设计上,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而抽象:问题具体性不足
  心理课讲求体验与感悟,其前提是学生要投入到活动中去,或者有问题引导其去思考。如果问题设计大而宽泛,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也无法明白教师的问题意图。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站起来“无语”的状态,一方面让学生很难堪,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具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知道朝哪方面去说,减少发言的盲目性。
  2.多而不精:问题针对性不大
  心理课需要引用大量的故事、寓言、案例或者实际情境等,材料阅读后少不了提问。有些教师心比较急,问了一个问题又接着另一个问题,不能等待学生的回答。学生不知道回答哪个问题,也经不起“问题炮弹”的袭击,或许脑海中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从哪个说起,于是出现结巴或者舌尖现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对相关材料感触更深。
  3.虚而不实:问题实践性不强
  心理课主题应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心理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学生很可能无话可说,无力可说,引起共鸣的环节太少。此时,问题设计可能就比较虚幻了,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让学生受益。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浅而形于表:问题深刻性不够
  心理课特别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一些与主题各环节相符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但要让学生有所“悟”,还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心理课问题的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表面化”现象,仅仅是为了问而问,缺乏一个“情”字,没有“情”的问题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怎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主题的意义?深刻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思考,让学生回味无穷。
  5.窄而不宽:问题开放性欠佳
  心理课注重学生经验与感受的分享,能让学生尽可能准确、完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是每个心理教师最激动、最高兴的时刻。心理课问题的设计有是非问答的形式,但学生只能比较简洁地结束回答,不能展开思路去说。再有就是教师限制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有的问题可能是开放性的,但学生还是没有完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心理课问题设计的原则
  心理课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和主题内容为总的指导原则,这是心理课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遵循和重视的原则。此外,心理课问题的设计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层次性与逻辑性
  心理课问题的设计可以参照活动设计的原理,各环节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才能让学生对整个主题活动有宏观的把握。同理,问题的设计也要遵循层次性与逻辑性原则,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梯度,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如此,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如果问题之间意思差不多,问题类型相似,学生会失去兴趣,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2.适合性与实践性
  心理课问题设计的适合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问题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二是问题要适合整个主题要解决的大问题;三是问题的设计要适合提问的时间。实践性主要是指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这条规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3.启发性与启智性
  要想学生在心理课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脑风暴,问题设计一定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想得深远。这种启发不只限于对本主题问题的思考,还可以扩大到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有所感悟。好的问题还能让学生的智慧有所生长,可以顿悟到什么,或者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因此,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与启智性是一种高境界,也是心理课保持长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心理课问题设计的建议
  1.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心理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主题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熟悉的、普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导入的问题设计尽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与投入度。
  2.尽量精细化与具体化
  问题过于抽象、笼统,学生会感到模糊不清,被提问时,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或许学生心里明白点什么,但似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气氛就会陷入沉闷状态。这就破坏了心理课原有的味道,因此,问题设计要做到精细化与具体化,让学生谈感受与感悟时,能够有方向性。此外,问题不在多,贵在精,设计时要抓住核心内容。
  3.尽量开放化与扩展化
  心理课上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欲望,并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问题设计就不要太框条化,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开放性问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启发教师对课堂的思考。同时,开放性问题更容易在课堂上生成新知识,让学生对主题有新的独特认识,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是心理课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此外,在适当时候,尤其是学生在深度思考边缘时,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将问题扩展开来,让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的收获就超越了课堂内容。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4.尽量层次化与梯度化
  心理课上的提问不止一个,主题内容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其他环节问题要围绕核心问题来设计,层层递进,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一个个解决。设计尽量按难易程度,做到梯度化,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有个承接点。问题设计层次化与梯度化可以不断挖掘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善于、乐于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实施元提问
  每次提出问题后,心理教师要反思一下,对提问进行再提问,问问自己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主题内容,是否遵循了问题设计的原则,是否考虑到了课堂上的一些意外情况……对问题实施元提问后,问题设计的质量会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度增强。可以说,元提问是对问题的再设计与优化,也是课堂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6.尽量“情”满课堂
  人是感情动物,“情”能打动人,“情”也能吸引人,“情”更能抓住人的心,所以在问题设计中添加一些“情”的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思考,更容易勾起回忆,更深层次地去理解问题。悲情、煽情、动情、热情……各种情绪情感都可以加入问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感悟,从而促进其心灵的成长。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匠精神;创新  说起实验教学,我不由得想起央视二套《对话》栏目近期播出的《中国制造起飞进行时》,对话嘉宾是中航工业董事长林佐鸣。节目中主持人问:“林董,你认为未来世界靠什么记住中国制造?”林董正面回答前的一番分析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近代在西方先进技术冲击之下,我们想赶超,一下子浮躁起来,不管创新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扔掉了;近几十年我国发展很快,那种专注地、潜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
〔关键词〕咨询关系;高中生;咨询案例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就会对求助者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而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学校老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教师在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必须发挥主要的导向作用。那么,辅导教师怎样才能顺利
〔关键词〕多动症;心理干预;代币法;行为疗法   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一般在学龄前出现,9岁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患病率约为3﹪~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表现: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行为问题,适应困难;学习困难。   教师遇上多动症儿童最强的感受是“烦”“难教育”。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辅导了一次
〔关键词〕儿童;强迫行为;矫正  宁洁是一位文静的女孩,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可爱的小嘴朗读课文时更是让人折服,大家都喜欢她。可是这样一位文静的小公主却总会在衣服口袋里装一些小石子,当学生们告诉我这个情况时,我没有动声色,只是留了个心眼,因为宁洁是一位敏感的女孩,我想弄清原委再和她交流。  接下来的观察让我大吃一惊,宁洁每天下课后,就会从口袋里抓出一颗小石子,然后在校园里用脚踢着玩,有时候小石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儿童认知发展;实验研究  一、引言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可能会使学生因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而对学生的要求太低,则又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太容易,而不去尽力。那么教师的要求应以多高较为合适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或可能发展区)理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所谓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
〔关键词〕话题作文;高考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尤其近几年的山东高考作文,经常采用的是话题作文这种方式。因为这种作文类型开放性较强,命题较自由,并且题面上一般不会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和体裁上的限制(对诗歌限制),由此,这类作文选材广泛,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便于拓展考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因此从1999年开始十多年来常考不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话题作文中有关议论文写作的
〔关键词〕离异家庭;自卑;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一般资料    王丽(化名),女,12岁,独生女,父母离异。江西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她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王丽经历特殊,在班上很孤僻,没有朋友,学习成绩很差。5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爸爸。有段时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她很好,但不许妈妈来看她。那时她并不知道父母已经离婚了,一年后无意从邻居口中得知。6~10岁之间,为上学先后寄居在几个亲
〔关键词〕意志力;学习;半途而废  一、案例描述  (一)“半途而废”的小童  认识小童的妈妈F女士已经很久了,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整天笑呵呵的。这几天她的脸上却是愁云密布。  原来,暑假刚开始时,小童的朋友小迪准备报书法班,F女士觉得练习书法对孩子很有好处,于是征询了小童的意见,希望小童也能学习书法,小童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童坚决不同意再学书法了,任凭F女士如何劝说均无济于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  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酸甜苦辣。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疫情当前)真的要有一点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我相信熬完苦日子,我们才有机会携手共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市决咨委委员、独立媒体人 袁岳  政府过紧日子,但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好。要在大力压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