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讲述了牛汉坎坷丰富的一生。行文兼有历史的广度和心灵的深度,文字饱含着对现实的体验和对生命的体悟。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一次见艾青是在1938年春,那时我在西安民众教育馆漫画班学习。班上有三十几个人,我不足15岁,艾青是我们的绘画老师,那时我只知道他是“蒋先生”,后来才知那高个子蒋先生就是艾青。
10年后,1948年9月,我在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再次见到艾青——他是华大文艺学院副院长,副院长还有张光年,院长是沙可夫。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友谊。
1951年,我写信对他的诗提出批评意见。我在信里说他的诗没有早年写得好,他没有回音。后来,我回北京探亲,到艾青家去看望他时,一见面,他就说“我天天学习哩”!接着,他拉开了抽屉。我看到我写给他的信,放在一沓信的上面。显然,这封信对他有刺激,有震动,促他反思。
我对艾青说:你一生的诗,大头小尾空着肚子。“大头”,指去延安之前写的诗。“小尾”,指“四人帮”垮台之后写的诗。中间几十年没有真正的好诗。他点头承认,直叹气。不只我这样提醒他,还有别人也这样提醒过他,他反思后的诗作确有好的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两年间,艾青以高昂的情绪奋力地写了《北方》、《向太阳》、《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等不朽的诗篇。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将自己诚挚的心真正地沉浸在亿万人的悲欢、憎爱和愿望当中,他的所有的诗都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949年初,我们一块儿进入北京。1955年春天,我在出版社工作,担任《艾青诗选》的责任编辑,多次去他家中找他,他住在东总布胡同。
时隔21年,1976年冬日的一天,我到西单副食店想买点熟肉,排在买猪头肉的队伍里。偶然抬起头来,我看见排在前边的一个老人,穿着脏兮兮的旧黄棉军装,头上戴一顶战士的冬帽,从侧面看,那颧骨,那肤色,真像是艾青。我走到跟前,一看,果然是他。“艾青,艾青。”我叫了几声。他说:“你是谁?”等认出是我,他大叫一声:“你还活着呵!”我们俩人当即拥抱在一起,他还在我脸颊上亲了一下。我们都顾不上买猪头肉,面对面仔仔细细地相互看了好一阵,两人终于笑了起来,我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这么笑过了!他告诉我,他的右眼快瞎了,正在治疗。他还告诉我,他住在一个叫前英子的胡同。后来我去看过他,艾青一家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简陋的平房里,床的上边架着防地震的家什。我去的那天,骆宾基和秦兆阳正好也在。
大约是1978年底的某一天,我接到艾青的电话。他兴奋地说:“我今天早晨写了一首《光的赞歌》,你快点过来。”我立即从朝内人文社骑车赶过去。艾青当时住在史家胡同。见了面,我们一边握手,一边说“老了,老了”!他显得很疲惫,面色灰暗。当年《诗创作》的主编,建国后在广西工作的画家阳太阳也在。艾青用浙江口音的普通话朗诵这首两百多行的诗,声音不高,但很有激情。他一边朗诵,一边习惯地打着手势。朗诵完后,我们三个人很自然地拥抱在一起,很自豪地说:“我们都是光的赞颂者!”
艾青去世前几年,年迈多病,多次住院治疗,一住几个月。近10年间,我至少有3次到医院探视他。
最后一次探望他是1996年5月初,我赶到协和医院,找到艾青病房。门上贴着“谢绝探视”的字样。我推开门就进去了,一个中年护士想拦却没能拦住我。我走向艾青病榻,连唤了几声他的名字,他却没有一点反应。艾青仰卧着,鼻孔插着胶管,正在打点滴。他的眼睛闭着,面孔赤红赤红。我看见他的头发有点乱,用手为他抚平了。艾青的头发又直又硬,仿佛细细的头发里长了骨骼似的。艾青一生追求光明,写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诗篇,在燃烧中耗尽了生命和血液,直到这最后一刻。
图说中国通史
作为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本书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采用编年体,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完整再现中华悠远的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书分三册,第一册:华夏黎明、英雄逐鹿、江山一统;第二册:六朝风云、神州鼎盛;第三册:黄河饮马、红日西山。
新语丝
2008年8月24日,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辞世。就在一个多月前的7月20日,中国文联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了魏巍新作研讨会。出版社新推出的魏巍两部作品分别是《新语丝》和《四行日记》。《新语丝》集纳了魏巍近十年来所写下的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而《四行日记》包括“二次赴朝日记”、“赴越日记”、“长征路寻访日记”和“石油战线巡礼”。
宦海悲歌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是如何来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宦海悲歌》选出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结集成书。这些名臣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让人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个人的命运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时代特征。
六朝那些事儿
魏晋六朝是个血肉横飞的时代,也是个浪漫透顶的时代;是个无处脱逃的时代,也是狼奔豕突的时代。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拎出几条红线,从清谈当国、帝国瓶颈、后宫法则、五胡逐鹿、门阀政治到将相沉浮,用数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起历史,既讲清楚“六朝何以如此”的历史原由,又将这种历史必然性融进一个个偶然而感性的人生故事之中。
治史者可知微见著,而非专业者亦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沉浮,痛苦与无奈,以及苦中作乐的逍遥。
我的爷爷陈永贵
陈永贵(1914—1986)曾带领大寨人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大寨奇迹。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大寨成为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陈永贵也不断升迁,直至成为国务院副总理,是一位“布衣宰相”。
我的教师梦
本书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是钱理群演讲的中心词。而大谈理想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于年轻一代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焦虑。因此,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而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
第一次见艾青是在1938年春,那时我在西安民众教育馆漫画班学习。班上有三十几个人,我不足15岁,艾青是我们的绘画老师,那时我只知道他是“蒋先生”,后来才知那高个子蒋先生就是艾青。
10年后,1948年9月,我在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再次见到艾青——他是华大文艺学院副院长,副院长还有张光年,院长是沙可夫。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友谊。
1951年,我写信对他的诗提出批评意见。我在信里说他的诗没有早年写得好,他没有回音。后来,我回北京探亲,到艾青家去看望他时,一见面,他就说“我天天学习哩”!接着,他拉开了抽屉。我看到我写给他的信,放在一沓信的上面。显然,这封信对他有刺激,有震动,促他反思。
我对艾青说:你一生的诗,大头小尾空着肚子。“大头”,指去延安之前写的诗。“小尾”,指“四人帮”垮台之后写的诗。中间几十年没有真正的好诗。他点头承认,直叹气。不只我这样提醒他,还有别人也这样提醒过他,他反思后的诗作确有好的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两年间,艾青以高昂的情绪奋力地写了《北方》、《向太阳》、《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等不朽的诗篇。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将自己诚挚的心真正地沉浸在亿万人的悲欢、憎爱和愿望当中,他的所有的诗都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949年初,我们一块儿进入北京。1955年春天,我在出版社工作,担任《艾青诗选》的责任编辑,多次去他家中找他,他住在东总布胡同。
时隔21年,1976年冬日的一天,我到西单副食店想买点熟肉,排在买猪头肉的队伍里。偶然抬起头来,我看见排在前边的一个老人,穿着脏兮兮的旧黄棉军装,头上戴一顶战士的冬帽,从侧面看,那颧骨,那肤色,真像是艾青。我走到跟前,一看,果然是他。“艾青,艾青。”我叫了几声。他说:“你是谁?”等认出是我,他大叫一声:“你还活着呵!”我们俩人当即拥抱在一起,他还在我脸颊上亲了一下。我们都顾不上买猪头肉,面对面仔仔细细地相互看了好一阵,两人终于笑了起来,我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这么笑过了!他告诉我,他的右眼快瞎了,正在治疗。他还告诉我,他住在一个叫前英子的胡同。后来我去看过他,艾青一家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简陋的平房里,床的上边架着防地震的家什。我去的那天,骆宾基和秦兆阳正好也在。
大约是1978年底的某一天,我接到艾青的电话。他兴奋地说:“我今天早晨写了一首《光的赞歌》,你快点过来。”我立即从朝内人文社骑车赶过去。艾青当时住在史家胡同。见了面,我们一边握手,一边说“老了,老了”!他显得很疲惫,面色灰暗。当年《诗创作》的主编,建国后在广西工作的画家阳太阳也在。艾青用浙江口音的普通话朗诵这首两百多行的诗,声音不高,但很有激情。他一边朗诵,一边习惯地打着手势。朗诵完后,我们三个人很自然地拥抱在一起,很自豪地说:“我们都是光的赞颂者!”
艾青去世前几年,年迈多病,多次住院治疗,一住几个月。近10年间,我至少有3次到医院探视他。
最后一次探望他是1996年5月初,我赶到协和医院,找到艾青病房。门上贴着“谢绝探视”的字样。我推开门就进去了,一个中年护士想拦却没能拦住我。我走向艾青病榻,连唤了几声他的名字,他却没有一点反应。艾青仰卧着,鼻孔插着胶管,正在打点滴。他的眼睛闭着,面孔赤红赤红。我看见他的头发有点乱,用手为他抚平了。艾青的头发又直又硬,仿佛细细的头发里长了骨骼似的。艾青一生追求光明,写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诗篇,在燃烧中耗尽了生命和血液,直到这最后一刻。
图说中国通史
作为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本书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采用编年体,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完整再现中华悠远的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书分三册,第一册:华夏黎明、英雄逐鹿、江山一统;第二册:六朝风云、神州鼎盛;第三册:黄河饮马、红日西山。
新语丝
2008年8月24日,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辞世。就在一个多月前的7月20日,中国文联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了魏巍新作研讨会。出版社新推出的魏巍两部作品分别是《新语丝》和《四行日记》。《新语丝》集纳了魏巍近十年来所写下的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而《四行日记》包括“二次赴朝日记”、“赴越日记”、“长征路寻访日记”和“石油战线巡礼”。
宦海悲歌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是如何来扮演自己的人生角色,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宦海悲歌》选出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结集成书。这些名臣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让人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个人的命运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时代特征。
六朝那些事儿
魏晋六朝是个血肉横飞的时代,也是个浪漫透顶的时代;是个无处脱逃的时代,也是狼奔豕突的时代。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拎出几条红线,从清谈当国、帝国瓶颈、后宫法则、五胡逐鹿、门阀政治到将相沉浮,用数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起历史,既讲清楚“六朝何以如此”的历史原由,又将这种历史必然性融进一个个偶然而感性的人生故事之中。
治史者可知微见著,而非专业者亦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沉浮,痛苦与无奈,以及苦中作乐的逍遥。
我的爷爷陈永贵
陈永贵(1914—1986)曾带领大寨人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大寨奇迹。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大寨成为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陈永贵也不断升迁,直至成为国务院副总理,是一位“布衣宰相”。
我的教师梦
本书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是钱理群演讲的中心词。而大谈理想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于年轻一代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焦虑。因此,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而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