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使用新的初中数学苏科版实验教材以来,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四溢出来。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習,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参与意识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时,课本上举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如:奥运五环、各种标志、折纸、搭火柴棒、日历等等,这些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后面学到的“七巧板”、“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三视图”等,都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学《数据在我们周围》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机会的大小”时,我们有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我就让两个学生一组,一人抛,一人做记录,最后分别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然后把大家的结果作比较,让大家观察和发现规律,得出它们出现的机会都接近百分之五十。这种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 鼓励自主探索,增强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呢?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互相交流结果,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如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或外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还因势利导探索了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与探索”、“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要合理搭配,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以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 重视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取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像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总之,只要我们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習,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参与意识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时,课本上举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如:奥运五环、各种标志、折纸、搭火柴棒、日历等等,这些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后面学到的“七巧板”、“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三视图”等,都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学《数据在我们周围》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机会的大小”时,我们有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我就让两个学生一组,一人抛,一人做记录,最后分别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然后把大家的结果作比较,让大家观察和发现规律,得出它们出现的机会都接近百分之五十。这种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 鼓励自主探索,增强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呢?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互相交流结果,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如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或外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还因势利导探索了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与探索”、“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要合理搭配,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以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 重视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取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像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总之,只要我们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