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进展、问题和前景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这首先是因为它向世人演示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决心和成就。同时,这一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新旧体制转换中引发的震荡,利益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冲突使许多人对这一大胆的改革是否会取得成功产生了怀疑和担忧。
  2.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这短短的20年中,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向市场经济转轨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调节已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期,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需求不足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加。
  (2)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港币、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3)部分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倒闭、破产及可能触发的全国性金融危机。
  (4)大多数国有企业仍未走出困境,亏损面和亏损额在增加。
  上述几个问题的产生从内部因素讲,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问题;从外部环境讲,是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4.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和通胀压力。突出表现为大量重复建设、信贷膨胀、地产、股票钞作和经济秩序混乱。通胀一路攀升,1994年高达217%。为了扼制这一势头,使经济发展回到稳定、健康的道路上,中国政府从1994年到1996年果断地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大力整顿经济秩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扼制了通胀,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陆。
  5.从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呈现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其主要表现为销售不旺、库存增多、大量设备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闲置,失业压力加大。1998年经济增长开始明显放缓。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即从高速增长转为适度增长;从需求过剩、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转变为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从通胀压力转为通缩和就业压力。
  6.1997年中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由于1994年至1996年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对金融开放、国际化采取了有序、渐近的方式,中国未直接卷入这场危机。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为:香港的货币、股市、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占中国经济总量重要成分的出口明显下滑;人民币承受巨大的贬值压力;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中国企业对外融资、境外上市受阻。
  7.以上变化说明:
  (1)中国经济放缓是中国自身发展经济周波的表现,经济周波的变化是由供求总量的结构决定的。从中国当前供求分析可以看出供大于求形成的失衡是制约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因素。这一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期转入适度增长期,这个时期将持续约3年的时间。
  (2)供求某种程度的失衡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着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供求会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中国当前出现的供求失衡已超出了一般经济发展中正常的波动范围。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仍是外延为主。技术落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长期未能得以改善,使得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的推动。二是在经济活动中非市场因素仍在起作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形成了无效供给———泡沫。三是市场发育程度不够,市场竞争对投资活动和企业经营的约束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说退出市场的机制没有形成。
  (3)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后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和经济放缓对中国的资本流入和出口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构成了中国经济放缓的外部因素。
  8.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中国政府一方面全力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及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捍卫人民币和港币的地位,同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1998年财政投入1000亿元,银行投入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农业、水利投资;数次调低利率,增加出口退税,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扼制出口下滑。1998年GDP增长7.8%,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9.进入1999年后,全球金融动荡并未平息下来,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仍在发展中。国内经济供求失衡、需求不足依然没有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中国一些金融机构因不良资产和流动性问题出现支付危机并导致关闭、破产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出口继续下滑,关于人民币贬值的传言在市场上又炒了起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种形势的出现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长周波的表现,需要制订相应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来渡过这一调整期。这一政策优先要考虑的主要包括:(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如6%—7%,以减轻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2)对金融业进行整合、重组和改革,化解已出现的金融风险,避免产生全国性的金融危机和震荡。维持人民币、港币稳定。同时努力改善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金融环境,为中国企业重新进入国际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创造条件。
  (3)继续推进国企、政府机构、财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以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
  10.1998年中央政府所推进的国企、金融、政府机构、粮食流通、住房、医疗、社会保险、财税、投融资几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看来滞后的、或者说问题比较多的是国企和金融改革。
  11.中国现有国有企业30多万家(其中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约500家),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提供就业7500万个,占全国职工人数的53%。因此,国有企业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国企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新一届政府承诺“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是第一年,国有企业亏损额增加,亏损面扩大。1998年亏损额达1023亿元。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1998年企业亏损面由1997年的48.2%上升到49.3%,停产、半停产企业由1997年的21.0%上升到22.2%,但其中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不到40%。
  以上情况反映出:(1)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放缓、金触动荡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出现了亏损增长的势头。
  (2)企业亏损面扩大、停产、半停产增多,从一方面反映出经营状况仍未走出困境,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国企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因为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拯救计划,而是国家干预下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
  (3)国企改革不单纯是微观的问题,也涉及宏观方面的一些改革。为此,1998年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其中包括:①坚决卡住重复建设。1998年国务院已经停止工业建设项目的审批,并对纺织、煤炭等行业采取了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措施。
  ②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到1998年底,军队、武警、政法机关和党政机关已经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政府部门解除了与所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从而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③实施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这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是进行国企改革的必要保证。
  ④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1998年共派出2批38个稽察特派员,179个特派员助理,加强了对国企领导班子的考核、监督,对经营管理不善或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者,分别作出撤职换人或依法惩处的处理。
  (4)国企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亏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这两方面的改革和改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5)国企改革3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讲并不乐观,今年和明年的工作还是非常艰巨的,从目前的进展和问题来看,我以为国企改革可能需要比预期估计更长的时间。
  12.新一届政府把金融改革置于重要和优先地位,计划用3年时间强化中央行监管,加快商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并有序地推进对外开放。
  1998年所采取的改革包括:
  (1)重组人行组织体系,成立中央金融工委,设立9个地区性超级分行取代原有的32个省分行,实行垂直领导,以摆脱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以建行为试点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把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分离出来,以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金融效益,加快其商业化的进程。
  (3)全面推行国际上通用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方法。
  (4)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按“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规范其业务范围。
  (5)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试办一些消费贷款的新品种。
  (6)把外资银行设立业务经营机构的地区从现在的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大到所有中心城市。
  中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自身资产质量不好,已形成相当大的不良资产。
  (2)广信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关闭、破产引发了信誉危机和流动性问题。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更为困难的外部环境。
  (4)监管、法律不完善,市场存在无序、混乱状况和金融诈骗、犯罪活动。
  当前国际、国内金融业爆发出的问题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增加了政府对金融整顿和改革的决心。我认为对政府来说1999年金融整顿将比金融改革更为急迫。
  13.以上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程、当前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所采取的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主要包括:(1)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启动国内市场以保持适度增长。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解决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4)改革金融体制,化解金融风险。(5)在全球动荡、经济放缓的外部环境下,维护人民币稳定,扼制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下滑,改善和创造中国进入国际资金、资本市场的条件。
  从长远讲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改善,主要包括:(1)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3)保持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14.中国经济发展中能否处理好上述问题和矛盾,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香港的股市、汇率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特别是日元大幅度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3)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美中贸易中美方巨额逆差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经济获取最惠国(MFN)地位和进入WTO的前景。
  (4)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融资、发债和上市状况能否得以改善,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改善。
  15.总体来说,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长周波的调整期,面临新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从短期看有诸多负面因素。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前景是乐观的,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经济增长放缓将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从长远讲有利于改善增长的质量。
  (2)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3)经济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体制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正> 黎思方副主任医师,是我县名老中医,业医40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深得病家赞誉。尤对妇科疾病的诊治,独具特色。笔者不揣浅陋,择其诊治不孕症、盆腔炎、更年期
农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概念,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从管理和工艺两个角度总结了当今世界级玻璃公司的创新经验,他们在管理上拥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培养创新型员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文化;在工艺上努力优化生产的连续
数学概念形成教学是建立数学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研究数学概念形成
<正>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不仅和教育方式有关,也与教育对象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特征、智力水平、情商水平、成长环境、文化氛围等
公交企业点多面广、流动分散,公交职工披星戴月、工作辛劳,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稳定职工队伍,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是新形势下值得探讨的课题。本论文立足公交现状,结合自身的
简单介绍了防渗墙的主要施工技术与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使用,详细分析了防渗处理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社区警务对于强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社区参与不足是推进社区警务战略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社区警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