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个体的主动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己发现、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发展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P38的《分类》教学时,学生们让我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
《分类》的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教参用书,教参上写道:“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并根据心里想好的依据给物体作合理的分类。”
虽然书本上配有彩團,但我觉得学生摸不到实物,少了动手操作的心理体验,所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建构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光听老师在那里讲,自己参与不了,这样的学习也会索然无味,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因为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我决定补充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让今天所要学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一种联系,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教学形象、直观,也为了使学生容易学、爱学,我决定让学生在学中动手、在动手中学习,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我准备了一大把的教具:3个打火机,2支水笔,3支圆珠笔芯,3根橡皮筋,8支铅笔,其中有长的,短的,削了的。没削的,带橡皮的,没带橡皮的,拿进教室。指名多名学生上讲台分类,演示给同学们看,这个教学活动的多种分类结果学生都能讲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
第二步。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给书包里的书本和作业本分分类,有的学生把书本和作业本分开;有的学生把语文方面的书和数学方面的书分开;有的学生把大本和小本分开。经过我的巡回检查,他们都能分得对,个别询问还能讲山正确的理由。
第三步,由于我班学生不多,我又让他们拿出自己口袋里所有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放在一起,一人分类,其他同学观看是否正确,并说出自己这样分类的依据;再思考是否还有另外的分类依据;最后交换小组的物品再分,让他们在一再的动手实践操作和反思领悟中掌握分类,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进一步地、充分地感知什么是分类。
至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经历和体验了分类的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自主参与是学生建构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自主参与,建构将无法进行。”
按照这样的设计上完这三个环节后,看到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分类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不光学生会乐学、爱学,我们也会感到很高兴。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顺应学生情绪,我又灵感地设计了第四步的分类作业:
我叫了2个女孩和3个男孩上讲台,让其他小朋友分类,
在我的预设中有两种方法:男女各一组和高矮各一组(我特意选2个最长的和3个较短的,看上去有一定的视觉差别)。可没想到结果大出意外,让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还有以下多种不同的方法:
1个扎小辫,4个没小辫;
2个穿夏天的凉鞋,3个穿运动鞋:
2个衣服的外套毛茸茸的,3个不是;
2个没穿袜子,3个穿袜子。
我真没想到,学生的智慧火花被激发后会引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而且每一种分类依据都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得不马上思考几秒钟来判断他们说得是对还是错!
这一出人意料的课堂生成,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做教师的。要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权利,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坚持这样做了,往往就会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想,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接触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应运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发展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P38的《分类》教学时,学生们让我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
《分类》的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教参用书,教参上写道:“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并根据心里想好的依据给物体作合理的分类。”
虽然书本上配有彩團,但我觉得学生摸不到实物,少了动手操作的心理体验,所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建构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光听老师在那里讲,自己参与不了,这样的学习也会索然无味,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因为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我决定补充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让今天所要学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一种联系,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教学形象、直观,也为了使学生容易学、爱学,我决定让学生在学中动手、在动手中学习,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我准备了一大把的教具:3个打火机,2支水笔,3支圆珠笔芯,3根橡皮筋,8支铅笔,其中有长的,短的,削了的。没削的,带橡皮的,没带橡皮的,拿进教室。指名多名学生上讲台分类,演示给同学们看,这个教学活动的多种分类结果学生都能讲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
第二步。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给书包里的书本和作业本分分类,有的学生把书本和作业本分开;有的学生把语文方面的书和数学方面的书分开;有的学生把大本和小本分开。经过我的巡回检查,他们都能分得对,个别询问还能讲山正确的理由。
第三步,由于我班学生不多,我又让他们拿出自己口袋里所有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放在一起,一人分类,其他同学观看是否正确,并说出自己这样分类的依据;再思考是否还有另外的分类依据;最后交换小组的物品再分,让他们在一再的动手实践操作和反思领悟中掌握分类,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都能进一步地、充分地感知什么是分类。
至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经历和体验了分类的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主体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自主参与是学生建构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自主参与,建构将无法进行。”
按照这样的设计上完这三个环节后,看到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分类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不光学生会乐学、爱学,我们也会感到很高兴。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顺应学生情绪,我又灵感地设计了第四步的分类作业:
我叫了2个女孩和3个男孩上讲台,让其他小朋友分类,
在我的预设中有两种方法:男女各一组和高矮各一组(我特意选2个最长的和3个较短的,看上去有一定的视觉差别)。可没想到结果大出意外,让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还有以下多种不同的方法:
1个扎小辫,4个没小辫;
2个穿夏天的凉鞋,3个穿运动鞋:
2个衣服的外套毛茸茸的,3个不是;
2个没穿袜子,3个穿袜子。
我真没想到,学生的智慧火花被激发后会引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而且每一种分类依据都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得不马上思考几秒钟来判断他们说得是对还是错!
这一出人意料的课堂生成,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做教师的。要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权利,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坚持这样做了,往往就会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想,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接触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应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