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语境之下的《聊斋志异》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生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通常以其充满鬼魂意象和荒诞情节等内容和手法而突出。在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人鬼蛇神等志怪的描绘。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聊斋志异》中主要体现在鬼魂形象、预言预示和奇特荒诞的情节三个方面;《聊斋志异》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作者的干预议论。本文除了探讨《聊斋志异》与魔幻现实主义之间的异同之外也将对讨论该议题的意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聊斋志异;蒲松龄
  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由于其奇异的意象和带有魔幻色彩的叙述而逐渐为人熟识,并在世界各个民族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利君在其《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了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具有将客观现实和以某种信仰或观念意识为基点的主观真实相交融的特点,并常常运用夸张、怪诞、象征、打破时空界限等手法来进行非理性描写。”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由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经常出现有鬼魂、充满荒诞或奇特的情节,较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清代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志异》。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相似,《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有关牛鬼蛇神的志怪情节也同样来源于民间传统文化或者迷信,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强对《聊斋志异》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提供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眼光来探讨我国文学的志怪渊源,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性文学的精神内涵。以往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其现实主义意义的总结以及对蒲松龄与其他作家如莫言等的比较,较少有将其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讨论的研究。本文将初步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以及两者的明显差异,并阐明该议题研究的意义。
  一、聊斋志异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体现
  (一)鬼魂形象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对于鬼、灵魂的叙写。如《王六郎》中“王六郎”便是只之前醉酒溺死在河里的鬼。在这篇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渔夫,每日到这条河上打渔并与河鬼共饮酒,于是人与鬼便结下深厚友谊。后来王六郎有过一次投胎转世的机会,也曾被“帝天”调到邬镇(今山东招远)做土地神,在这个过程中与渔夫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渔夫应六郎之邀去邬镇看望他时,还化作“风”接纳他,并托梦跟渔夫叙旧。对于人死后有灵魂,灵魂还可以与活着的人交谈、交结友谊,以及鬼魂在“帝天”的安排下可以投胎转世甚至土地神等这些神灵等观念,均是来自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观念。如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于“死”的理解“人所离也”注为“形体与魂魄分离”。然而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鬼魂等观念,并不是蒲松龄本人的信仰,而是它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讽喻社会或者教化人民。如《王六郎》这篇便是借对王六郎这个善鬼和渔夫之间情谊的描写,赞美记念恩情的有情之人,如蒲松龄对王六郎的评价说“置身青云,无望贫贱,此其所以神也”;而有些篇章则是为了讽刺当时社会官制的腐败,如《梦狼》(第1051页)中的吃人的官僚、《伍秋月》(第664页)中暗喻现实官吏的阴曹差吏等。
  (二)预言和预示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对于预言、预兆情形的描写,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进行预示。如在《田七郎》(第473页)中,武承休便是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人告诉他有个叫田七郎的人将是他的生死至交;他醒来后一打听,果然有个叫田七郎的猎者;后来两人也确实像当初武承休梦中的人说的那样两人共患难。还有一短篇《金永年》(第633页),讲一个从商户金永年八十二岁了仍然没有子嗣,有一天梦见神人告诉他,“念汝贸贩平准,赐予一子”,不久他的妻子就真的怀上胎并产下一个儿子。预兆的理念源远流长,从夏商开始,就开始有占卜以趋利避害的行为;后来出现了系统记录占卜方法和翔实解释的《周易》;甚至记录东周前期历史的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页充满了对梦的预兆等的情节,如成公十七年《左传》记载了声伯梦的梦兆,三年之后仍然应验: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
  蒲松龄通过对梦境预兆的描写,表现了对正义和善良的肯定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表现在《田七郎》中便是对七郎为人品格的肯定,表现在《金永年》中便是对金永年从商公平的褒奖,还有其他的如《骂鸭》(第681页)便是对偷盗行为的讽刺。
  (三)奇特的故事情节
  《聊斋志异》也有很多对奇特现象和荒诞细节的描绘。如《偷桃》(第33页)便记录了一件发生在立春节日里的奇闻怪谈,一对玩杂耍的父子在衙役的要求下表演了登“天阶”而偷王母蟠桃的戏法,故事中天阶断裂,爬天阶的儿子遇难,躯干和四肢纷纷落下,然而被收集到箱子里后又重新组装起来,儿子便复活了。再如《小髻》(第352页)则是讲述了一群住在古墓里的小矮人的故事,被村民驱赶后只留下胡桃一样的小髻,令人读后觉得匪夷所思。这类奇特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俯拾即是,增添了整本书的神秘和荒诞的气氛。
  二、《聊斋志异》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区别
  《聊斋志异》与拉美经典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最明显的区别便是,蒲松龄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议论。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在相当一部分的故事的极为出看到“异史氏曰”,后面紧跟蒲松龄的个人评价;有时则略去这四个字直接加以评论。而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这类现象却几乎找不到。在《小说叙事学》中,W·C·布斯将小说中作者的议论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升华事件的意义”“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等,这种文学叙述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使读者接受作者在故事中寄寓的含义,以此更加突出作品的讽刺或赞美意义,增强其教化效用。如《田七郎》中,蒲松龄在结尾处的“异史氏曰”中说道“七郎者,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气概深沉地概括出了作者对七郎知恩图美好品质的赞美。而在《梦狼》篇中作者在结尾处用“不知居官者作何心肺,偏要以赤子饲麻胡也!”抒发了对压迫剥削平民官吏的讽刺。而在大部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当中,作家的叙述通常都是隐晦的。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不满,因此借助作品中异化的形象否定社会讽刺社会,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将人变成了甲虫。究其主要原因其实是拉丁美洲长时间的寡头政治统治下人民言论极其不自由,于是借助鬼魂的言行来批评社会的方式便显得更加稳妥。   三、在魔幻现实主义语境下研究聊斋志异的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中的拉丁美洲文学家们,借鉴欧洲的现代艺术手法并融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文学基础,经过几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现代主义个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并将之发扬光大,这是拉丁美洲的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民族文学的弘扬和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文学中能够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魔幻形式创作的方式源远流长。从神魔小说的始祖《山海经》到汉末干宝《搜神记》,再到唐代牛僧孺《玄怪录》,明代吴承恩《西游记》,最后到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无不是作者对民族文化、民间迷信、宗教以及神话等等相结合创造出的经典作品。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小说中存有对鬼魅玄怪的记叙渊源。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这种浪漫主义风骨消逝了,失去了民族性的元素。尤其是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学领域出现了过于强调文学现实主义性质的作品和理论,如鲁迅等人创作了大量写实作品期望唤醒国人陈腐的旧思想。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做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思想之后,文学领域开始更加强调文学的政治、社会效用,审美价值和浪漫主义的情感特征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传入后,唤醒了文学界对于中国自身魔幻文学传统的记忆。在这样的语境下研究聊斋志异,以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眼光来探讨我国文学的志怪渊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性文学的精神内涵,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甚至创造属于我国的独特的文学一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体现,但两者在叙述方式和思想本质上也有区别之处。在魔幻现实主义的语境之下研究《聊斋志异》,能够帮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分析我国传统文学,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学更好地发展。
  注释:
  曾利君,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第25页。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本文所选《聊斋志异》中的篇章,若不加特殊说明均取自本书。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1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杜预注,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第1921-192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美)W·C·布斯著,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小说修辞学》第191-2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谭君强著《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第7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
  [2](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杜预注.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美)W·C·布斯著.华明等译. 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5]谭君强著.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6]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9.
  [7]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
  [8]刘湘吉.《聊斋志异》中的死而复生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3.
  [9]赵慧玲.《左传》与《聊斋志异》中的灾异预兆比较[J].艺术科技,2014,05:172+187.
其他文献
摘 要:欧·亨利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叙事情节巧妙,善于从小人物的故事中来揭示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愿望。《最后一片叶子》作为其代表作,以双引线叙事方式,在明线上围绕琼西的健康恢复为脉络展开情节,暗线上围绕贝尔曼的愿望为情节叙述,将两个人的命运进行了巧妙衔接,让读者悲喜交集中感人至深。  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叙事学;叙事手法;艺术魅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文学的六要素,情节被置于首位
摘 要: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论辩家,庄子以其鲜明的形象流传于后世,对后世影响甚巨,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深受其影响,嵇康形象对庄子呈现了多角度的继承形态,主要有寒者形象、隐士形象、养生者形象等,细究来看,嵇康对庄子形象的继承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的,也与嵇康自身对庄子的崇拜有关。  关键词:嵇康;庄子形象;继承  一、庄子与嵇康形象简述  (一)庄子形象——志与智的汇集  作为战国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大地》三部曲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代表作,凭借这部作品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婚恋现象是《大地》三部曲中极为吸引人的题材内容之一,赛珍珠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大地》三部曲中的婚恋现象,从而加深对婚恋这一主题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大地》三部曲;婚恋现象;中国文化  婚姻爱情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话题,每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各有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大
摘 要:李白诗歌中的神姿仙境与道教神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诗歌中巴蜀地域神奇瑰丽的“仙化”色彩、云蒸霞蔚的道教信仰、“我命由我”的主体意识以及“人法自然”的生命诗格无不体现出道教文化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的视点是“仙道”文化的影响与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希望能从中窥探出李白诗歌艺术特征。  关键词:李白“仙化思维”;人法自然;主体意识;道教文化  唐朝以恢弘的气魄,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兼收并
摘 要:自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以来,后世学者们多据此认为,曹植的乐府诗已经不入乐,特别是其杂曲歌辞己经脱离音乐,走上了文人化的道路。同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曹植的乐府诗仍然保留着音乐的特质。本文就曹植游仙乐府诗为论点,通过曹植游仙乐府诗的创作背景、动机,及其题材内容所具有的汉魏乐歌传统以及曹植游仙乐府诗的题名和曲名所体现的音乐性,认为曹植的游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