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有效学习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字右边是“文”,语文学习就是读文章和写文章。左边是“交”,“交”是“交互”,是师生、生生的交互。合在一起,“效”是说在读和写两方面,师生、生生甚至师师产生交往互动。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注重教学中的交往互动,就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兴趣与有效
  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优秀的学风习惯背后是亦师亦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乐于表达,勇于展示?课堂有没有宽容民主的现代气息?这种和谐民主关系最终会落实在学生学科兴趣的养成上。
  笔者在高二学年开展名著推介演讲活动,让学生推介自己课外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听、说、读、写成为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即使身处紧张的高三,笔者也尝试教一点美丽的语文,用教育的智慧和个性把学生从“题海战术”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阅读札记的交流课上,我们共读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透过凝重的文字,我们真诚思考信仰、革命、知识分子,等等;读《1984》,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起源、方法,以及反乌托邦如何成为可能;读《中国哲学简史》,讨论中国哲学即凡入圣的特点,引导学生养成高洁人格,目击道存,成为君子甚至圣人……这些书中有文有史有哲,有理有识有趣,有厚重的经典,也有知识界流行的读物,让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学会了读书,更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底色,有了全新的气象。有人说:低级老师抢考试,高明老师抢关系。什么关系?合作共享、一起进步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重视“兴趣—成果—习惯”这条非智力因素线索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语文学习热情,养成勤读爱思的好习惯,让学生不断进步。
  二、规律与有效
  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把握教学规律,促进有效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规律,最重要的是追求综合性: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的促进,课内课外的配合。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时,着力突显这门课程文言、文学、文化“三文”合一的课程目标。教学中重点处理好“实、补、略、探、连”五个字,放大《史记》作为史传文学的魅力,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如执教《李将军列传》:
  一是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让学生抓住传神的词语进行分析,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太史公笔法”和实录精神,由“言”到“文”,抵达文本的精神内核。
  二是补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如李将军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李广与程不识治军的不同,由此感受司马迁在叙写李广传奇悲剧的一生时的惋惜与同情,并为后面全面评价李将军埋下教学伏笔。
  三是“略”。作为选修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处理,笔者着重选取表现李广智勇神射之才和叙述节奏有特色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涵泳咀嚼,获得审美体验。
  四是探究。本节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李广难封”和“司马迁为何写李广”进行探究。由此得出《史记》不仅是重实录的历史巨著,更是一部忧愤深广、慷慨悲凉的文学巨著,写出封建时代统治者喜怒控制下一代士人的悲惨命运。
  五是勾连。联系必修中的《报任安书》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隐情,结合课文旁批,打通古今,带着陈寅恪所说的“同情的理解”去读史,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结合《史记》的其他篇目,让学生感受《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写人叙事的特点。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以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内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三、个性与有效
  学科教学目标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然有发展变化,其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而言的。很多前辈辛勤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段力佩的“八字四步教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但总有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如过眼烟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不会出现一种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结构模式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虚心学习,认真辨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创造。课堂结构本身无优劣之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适合”,既是对象、情境、内容的“适合”,也是教师个性、特长的适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校情学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有自主选择教法的权利,更有自主构建课堂模式的责任。
  优化课堂结构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情怀和理想。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参与课堂模式的建设,通过学、问、思、辨、习、行等环节的磨砺,促进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立志好学、主动自觉、反省自律的人格修炼,使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224200)
其他文献
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读者潜在的心理图式,正如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所说的那样,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和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既有的审美能力、阅读经验和阅读动机形成一种既定的心理图式,这就叫做阅读期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使课堂形成一定的阅读场,令学生在其中和作者、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形成共鸣。  一、定向猜测,引导探索  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生本教育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它指的是教师要以學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更有效的教学之中不断成长。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有着大量的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实践应用。教师只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语文。而有效的教学必然是以因材施教为原则而展开的,也就是说以生为本、以生定教应当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
内部控制的发展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文章以此作为研究背景,首先阐述了高校中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继而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优化途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虽然煤炭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采掘工作都已采用综合机械化设备,但传统的爆破作业在煤矿仍占很大比重。爆破作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统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大型市政工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后浇带应用已较普及。传统后浇带止水构造做法,后浇带封闭前不可避免要进行清理,变形稳定后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理念也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能动活动,而不是将教材简单“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课堂流程中发生思维碰撞,产生即兴创造的火花?如何使学
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引学品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领略语文的艺术美,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摆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背答题技巧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引学品评”的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