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Pharmacia公司发展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实时分析(Biomolec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Pharmacia公司发展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实时分析(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技术[1~3].它可以实时、原位地测定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反应物无需标记,可以测定反应的动力学常数,这对于进行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和机理研究,以及进行性质鉴定和筛选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
其他文献
发展了一种混合蛋白质快速鉴定的新方法. 将几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于热变性后直接在溶液中酶解, 利用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串级质谱进行肽谱/氨基酸序列分析, 并结合Mascot数
在气液界面上研究了α-D-甘露糖苷-十六烷(MC16)与10,12-二十五碳双炔酸混合单分子膜行为, 二者具有较好的互溶性. 在疏水的玻璃衬底上用Langmuir-Schaefer(LS)薄膜技术制备
自从Benzi等[1]于1981年提出随机共振(SR)现象以来,它已经受到物理[2]、化学[3]和生物学[4]等领域的关注.SR[5]是非线性体系中弱外信号和环境扰动之间的协同作用.后来胡岗等[
毛细管电泳(CE)正向着实际体系分析和微型分析的方向发展[1].为提高分离效率,CE的进样量一般很小(10-12-10-9L),因此常采用在线样品富集方式以提高检测灵敏度.
近年来, 高分子共混薄膜在选择性渗透膜、生物材料、润滑剂、粘结剂[1]、光敏电阻平板印刷、光电器件及纳米尺寸表面图案化[2]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应用前景也十分可观.
通过萃取平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分峰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MBAC)-磷酸三丁酯(TBP)-正庚烷体系萃取Au(CN)-2的机理及过程.提出了萃合物的结构模型
自Chiang等[1]发现富勒醇可以清除*OH以来, C60衍生物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的研究备受关注[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氧自由基, 可以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