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bb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凸显在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紧密配合,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结构 大学生就业 产业需求 学科专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调整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工科院校和行业性强的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整体好于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和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高的金融、保险、旅游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影响着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就四川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专科生就业好的关键因素在于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四川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机械、医药等加工工业,水电、天然气等能源工业,钢铁、化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行业对一线操作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给专科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四川省在本科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专科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79.33%上升到2006年的82.36%,并且在2007年首次超过本科生0.32个百分点,2008年再次超过本科生0.53个百分点,达82.55%。
  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就业产生了正向关联。产业结构演进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决定了不同学科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从四川省1995年至2007年分学科在校生人数净增量与三次产业产值净增量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看,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强,近5年这3类学科的就业率走势良好,均高于年均就业率。文学和医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较高,但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就业率走势很不稳定。说明这两类学科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毕业生供求失衡。农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都不是很强,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对高校相应学科的人才需求不多。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才需求还是在加大,加上四川农学毕业生相对较少,近几年农学专业的就业率很好,5年中有3年的就业率在90%以上。理学、教育学和法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均较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基础学科学生的就业困境。哲学、历史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弱,产业结构调整对这两个学科的影响不大。
  工科专业或行业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受市场欢迎。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面向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迅速发展。这表现为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发展很快,各学科专业数大于部颁目录中的专业种数,且工学、管理学学科目录外专业发展的比例较大,2007年工科引导性专业就有6个。从近5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工程技术类和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受到市场欢迎,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大都是行业性强的工程类专业或应用型强的现代新兴专业。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
  
  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近几年供求总量大幅增加,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整体供求比居高不下,专业供求矛盾益发突出。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就是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矛盾凸显。
  规模结构矛盾凸显,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加上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全国人才市场的职位供求比居高不下,供求数量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9年上升到611万人,年增长率远大于职位供给的年增长率,导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专业结构矛盾凸显,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加上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很弱,这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人才的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尤其难以把握,以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专业结构失衡尤为突出。专业结构矛盾凸显,决定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明显,薪资的差异也很大。调查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求职成本最低,就业率是川内最高,半年后的中位薪资可达3000元,较全省水平高出1268元,同时也高出省内其他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约1000元。
  能力结构矛盾凸显,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更加理智,逐渐由“唯学历是用”转为“唯能力是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一方面,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再追求高学历,职位供给向低学历者倾斜。从人才市场的学历供求结构可见,本科以下的职位供求比最低,以致近几年本科生就业率在逐年降低,而专科生就业率却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为不断开拓市场,企业的选人标准抬高,希望招聘的人才既是技能型的,又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以适应市场的多变。然而,眼下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离企业期望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造成人才供需能力结构矛盾加大,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
  
  统筹规划,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通盘考虑我国的经济、人口、就业以及教育发展现状等各方面的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调整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比例,实现各区域高校的合理布局,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
  建立引导与约束机制,规范高校合理定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奋斗目标。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分别培养。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不明显。这种定位模糊和角色错位不仅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造成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政府把不同层次、科类和隶属关系的学校揉合在一起加以通盘考虑,分类引导各个学校正确定位定性,从制度上明确教育的差异性,并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评估、评价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
  放宽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预报与预警机制。我国各省区、各行业的发展差异较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专业化的特点,这就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育部现有的专业管理办法,例如,实行“限制专业数目”、由教育部“严格审批目录外专业”等,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2009年的两会上,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委员建议改善当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当然,在适度下放专业设置审批权限的同时,教育部也要加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对乱用专业设置审批和管理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行必要的问责,加快建立专业设置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加快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的研究,适时推出监测预警系统。
  高校面向市场办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依之开展专业建设,实际上只能是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对于大多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任务的高校,更应该强调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要在超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来设置和运作专业。一方面,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品牌和特色专业。另一方面,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交叉整合,孕育新专业,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
  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办学,升华校企合作层次。我国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委员会、高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委员会人员的结构,使这些专业委员会中有一定数量的产业界人士,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和本校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讨论某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高校做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调整。同时,政府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办学,推进企业与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把就业和职业指导带入校园,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规范和“会”论是“聚和堂”最为重要的理念,其实践是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理想社会实验的先例。这些理念和实践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社会福利的态度,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社会福利的本土化发展给予了启示。  【关键词】聚和堂 社会福利 “会”论    16世纪,与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名著《乌托邦》的发表几乎同时,中国明代嘉庆年间就出现过一次以宗族为单位的乌托邦实验——“聚和堂”。而“聚和
他喋喋不休,说着从分裂的地中海海岛北部移民过来的悲惨传奇,我一边听一边哼,在独立大街不停地走,他像英俊的牵线木偶被我的脚步牵扯着。午夜前的伊斯坦布尔,你无法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月亮。  我让塞浦路斯男孩失去了兴趣,一声告别,忽然消失在那些通往海峡的幽暗巷子里。大街渐渐沉寂,我也转入巷子, 1912年开业的旅店灯火璀璨,对面摆着满满当当橙子和血红色石榴的果汁店老板,盯着两位异装尤物招摇而过。  我确实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家喻户晓。王维兼具诗人与画家的身份,所以才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合境界。这种诗与画的融合不仅在其诗中有所体现,在其散文中也是如此。他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就体现了文中有画亦有诗的意境。  裴迪是王维的朋友,与王维在终南山、蓝田辋川隐居,交情甚深。《新唐书》本传说王维“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他们
[摘要]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大量创制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  [关键词]柳永 慢词 俚俗 主体介入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一批为之呕心沥血的人,北宋时期,由唐民间曲子词发展而来的词体逐渐兴盛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柳永以毕生精力开疆拓土,功不可
本书主要探讨唐诗与绘画艺术的紧密关系,以苏轼评论王维诗画艺术的两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论述中心,涉及唐诗与绘画艺术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诗画融通的艺术规律,以及它在各个朝代的表现,简略勾勒出我国历代诗画融通的发展轨迹。本书不啻为一部诗画融通小史。  《唐诗与绘画艺术》,吴企明著,平装32开,凤凰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定價68元。
[摘要]不同的民主价值理念催生不同的民主实践。中国民主政治价值目标的确立,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遵循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规定,体现了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的统一。  [关键词]民主政治 政治发展 价值取向    民主政治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其价值追求的深化和发展,不同的民主价值理念催生不同的民主实践。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价值目标的确立,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遵循中国社会历史条
我在预约的时间到达华特餐厅,一分不差。  七点四十五分,周小姐,两位,我对站在门口的接待员说。穿荷叶边围裙的接待员在预约名单里找了起来。我望了一眼餐厅里面,很多空位。  七点四十五分周小姐两位,她重复了一遍。  是的,我说。  请在外面等一会儿,她说。  我看着她。  准备好了会叫你的,她又说。  我又望了一眼餐厅里面,空荡荡的桌椅,似乎没什么要准备的。  但我还是点了点头,站到了远处。因为餐厅的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校在系级单位设置行政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各司其职,但目标是一致的。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级领导体制。  [关键词]高校 系级单位 领导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高校系级单位的领导体制这一历史的演进进程,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系级单位领导体制,推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  笔者最近在查阅嘉靖三年(1524)本王阳明《居夷集》时,发现了这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的诗,此诗是《王文成公全书》失收的一
在词体入乐的时代,词调是用于演唱歌词的乐曲,是词体存在的音乐形态。对于词调所代表的音乐样式,必须要有清楚而辩证的认识。一方面,它并非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音色音域和歌唱才能、以自己掌握的语言以及对词作意趣的体会等,依字声化为乐音旋律”,“非但同一词调的每一词作唱起来都不一样;同一词作不同人唱起来都不一样;同一人唱同一词作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也不一样”(洛地《词体构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