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就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承,更有师生双向之间人格、价值观等人文情愫的共同提高。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教材上的文章都是教育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特性,精心挑选的优美文章,或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或是歌颂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是表达自己真挚热烈的感情……反复阅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道德美、人情美等的感知能力。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与作者形成共鸣
每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总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诉求,以期读者能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诚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曾所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书的另一半。”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情感或者某一种感触表达出来,读者所接触的虽然是语言文字,但是透过文字的描述,可以在头脑中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或想象,或联想,或类比,经过一番思维活动,就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创造、再构造。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和作者沟通的过程,也是与作者形成共鸣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时,教师首先要进入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去感染学生。朱自清《背景》里的父子亲情,辛弃疾“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拳拳爱国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感悟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获得真实而生动的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同时,老师也要亲身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感受由阅读带来的感受,与学生的感悟保持共通,想学生之所想,悟学生之所悟,这样阅读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阅读教学要运用发散思维,要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
阅读教学需要教,但又很难教。有的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备课和授课的时候,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掌控课堂节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显得形式呆板、缺乏灵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新课改的阅读教学方向也侧重于开放性问题,阅读题也是发散性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很多同学都在嘲笑皇帝的愚蠢和大臣们的虚伪,赞颂小孩子的诚实,但是有的同学却认为这并不是皇帝的错,而是一个人渴望回归群体的一种表现。可以设想,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说这件衣服漂亮的时候,你除了怀疑自己的眼镜,还能说别的吗?这也是众口铄金的道理。两个骗子为什么会成功,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这种观点不可谓不新颖,充分说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精彩的结果。
三、阅读教学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材料,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信息,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所以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放下课本,走出课堂,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1.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阅读,而不要急于求成,一开始就啃大部头的书。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富有哲理的文章,比如名家的短篇小说、散文,培养自己的阅读语感,如冰心的散文;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看中篇小说或者是更深层次的散文等,如朱自清的散文;最后再看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又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心理,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讲究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讨论互动。课外的阅读材料不同于课内的文章,可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学习。课外的文章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对于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同,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随手记下的灵感或感悟,甚至是迷茫之处,然后定期组织讨论,让大家在讨论发言中解开困惑,加深理解,交流思想。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悟,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能够在交流碰撞中擦出更多灵感的火花,来帮助每一个个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能力,是使我们获知外界信息,形成个体思维,辅助判断的基础。试想,一个不会阅读、无法准确获取信息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何谈发展壮大呢?新课改的实施,将阅读教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阅读教学,上承小学阶段的成果,又处于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一定要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
教材上的文章都是教育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特性,精心挑选的优美文章,或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或是歌颂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是表达自己真挚热烈的感情……反复阅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道德美、人情美等的感知能力。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与作者形成共鸣
每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总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诉求,以期读者能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诚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曾所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书的另一半。”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情感或者某一种感触表达出来,读者所接触的虽然是语言文字,但是透过文字的描述,可以在头脑中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或想象,或联想,或类比,经过一番思维活动,就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创造、再构造。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和作者沟通的过程,也是与作者形成共鸣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时,教师首先要进入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去感染学生。朱自清《背景》里的父子亲情,辛弃疾“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拳拳爱国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感悟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获得真实而生动的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同时,老师也要亲身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感受由阅读带来的感受,与学生的感悟保持共通,想学生之所想,悟学生之所悟,这样阅读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阅读教学要运用发散思维,要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
阅读教学需要教,但又很难教。有的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备课和授课的时候,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掌控课堂节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显得形式呆板、缺乏灵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新课改的阅读教学方向也侧重于开放性问题,阅读题也是发散性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很多同学都在嘲笑皇帝的愚蠢和大臣们的虚伪,赞颂小孩子的诚实,但是有的同学却认为这并不是皇帝的错,而是一个人渴望回归群体的一种表现。可以设想,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说这件衣服漂亮的时候,你除了怀疑自己的眼镜,还能说别的吗?这也是众口铄金的道理。两个骗子为什么会成功,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这种观点不可谓不新颖,充分说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精彩的结果。
三、阅读教学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材料,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信息,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所以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放下课本,走出课堂,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
1.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阅读,而不要急于求成,一开始就啃大部头的书。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富有哲理的文章,比如名家的短篇小说、散文,培养自己的阅读语感,如冰心的散文;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再看中篇小说或者是更深层次的散文等,如朱自清的散文;最后再看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又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心理,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讲究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组织讨论互动。课外的阅读材料不同于课内的文章,可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学习。课外的文章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对于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同,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随手记下的灵感或感悟,甚至是迷茫之处,然后定期组织讨论,让大家在讨论发言中解开困惑,加深理解,交流思想。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悟,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能够在交流碰撞中擦出更多灵感的火花,来帮助每一个个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能力,是使我们获知外界信息,形成个体思维,辅助判断的基础。试想,一个不会阅读、无法准确获取信息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何谈发展壮大呢?新课改的实施,将阅读教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阅读教学,上承小学阶段的成果,又处于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一定要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