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贯通伤的特点及治疗体会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眼球贯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4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诊治的眼球贯通伤患者8例(8只眼),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随访3~18个月.结果 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例球壁异物均摘出,4例眶内球外异物存留;1例缝合的后巩膜伤口愈合好,7例未缝合的后巩膜伤口由瘢痕组织封闭.随诊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出口异物嵌在球壁需摘出,在眶内球外可不必强行摘出.后巩膜伤口一般不需缝合.二期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球贯通伤有效方法,伤后7~14d是理想地手术时机。

其他文献
目的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比较.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并一次性手术正位(+5~-10 PD)的连续性病例114例,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者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者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戴镜注视6 m及
目的 研究总结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抽吸玻璃体液在眼前节内眼手术中突发玻璃体正性压力下应用的经验,为眼科手术医师在眼前节内眼手术时面对玻璃体正性压力进行此操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行眼前节内眼手术中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抽吸玻璃体液患者24例(25例次),其中1例患者前后2次手术均进行了经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抽吸玻璃体液.分析此类患者性别、
糖尿病加速白内障形成,糖尿病人和一般人群相比患白内障的风险高2-4倍.白内障手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及黄斑病变的进展已成为一个争论的热点问题.尽管以往认为白内障手术是DR进展的危险因素,但近年来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不伴DR或仅伴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糖尿病人并无术后DR进展的可能性增加的风险,然而伴重度NPDR或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者其风险增加.术后有
目的 了解泪阜在下泪小管断裂中的定位意义.方法 测量泪小管近侧断端与泪阜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关系.结果 下泪小管近侧断端大多位于泪阜下方1 mm以内,鼻侧2 mm以内,而且存在泪道断端被泪阜遮盖的可能.结论 以泪阜作为定位参照,对于经外路的泪小管吻合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目的 研究睑内翻倒睫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在矫正手术前后对角、结膜上皮细胞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术后的相应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就诊的60例(106只眼)睑内翻倒睫患者,按眼数分三组:先天性睑内翻组(n=41),老年性睑内翻组(n=45),瘢痕性睑内翻组(n=20),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
患者男,45岁.2012年4月7日因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复视来我院眼科就诊.病程中患者无眼痛及眼球转动痛.一月前曾出现发热,无腹泻,体重无明显减轻.后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面神经炎".予抗炎治疗后好转.眼科检查:视力:Vod 0.08,矫正无助;Vos 1.0.左眼不全性上睑下垂,双眼前节安静,瞳孔圆,右侧瞳孔较左侧大,直接对光反射较左眼弱且不持久,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左眼光反
期刊
目的 研究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比较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差别.方法 23例能配合检查的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并与同期就诊的12例(24只眼)正视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5.43±1.33)D和(6.45±2.19)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
目的 探讨分析MRI在泪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泪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MRI表现.主要观察指标为:病变范围、病变形态、病变边界、内部信号特点(T1及T2加权像)、病变强化显像的情况以及临近骨组织的改变.结果 36例泪腺病变的患者中,泪腺炎4例,炎性假瘤9例,淋巴瘤8例,泪腺多形性腺瘤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8例.泪腺炎多为双侧发病,MRI可见病变累及眶内及眼睑,形状不规则边界
目的 探讨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不同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应用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不同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共214例(225只眼)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并置入泪道引流装置.术后定期清理鼻腔,3~6个月取出泪道引流装置,观察术后造瘘口上皮化时间、造瘘口的形态以及泪道冲洗结果.结果 225只眼均在术后3周至1.5个月
目的 探讨睫状体占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从1981~2007年问收治的23例睫状体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睫状体占位病变均为肿瘤,位于睫状体的病变14例(60.87%),位于睫状体和脉络膜的病变9例(39.13%).按组织来源分类:色素细胞来源肿瘤18例(78.26%),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6例(69.56%),黑色素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