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推进,以及中职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必须加强和社会的接触,一些不法分子也千方百计地进入校园。中职生提高被诈骗和抢劫的警惕性,不仅有利于学校生活的安定,也是步入社会必须做好的准备。
如何预防抢劫
预防抢劫案件的发生,应注意如下事项:
1 外出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和显眼的贵重物品。
2 不外露或向人炫耀随身携带的现金和贵重物品。
3 现金或贵重物品最好贴身携带,不要置于手提包或挎包内。
4 出校上街,应结伴而行,避免独行晚归。
5 不去行人稀少、环境阴暗、偏僻的地方(如后山树林等地)闲游、散步或谈情说爱。
6 不深夜外出、晚归、或通宵在外不归。
7 穿戴适宜,尽量使自己活动方便。
8 发现有人尾随或窥视,不要紧张露出胆怯神态,可回头多盯对方几眼,或哼首歌曲,并改变原走路线,朝有人、有灯的地方走。或打手机通知人接护。
万一遭受抢劫该怎么办
要保持精神上的镇定和心理上的平静,克服畏惧、恐慌情绪,冷静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比双方的力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1 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的能力或时机,就应及时发动进攻,制服或使作案人丧失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2 尽量抗衡。可借助有利地形,利用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卫的武器与作案人僵持,使作案人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引来援助者并给作案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 寻机逃跑。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看准时机向有人、有灯光或宿舍区奔跑,并边跑边呼救,争取别人援助,同时震慑案犯。
4 巧妙周旋。当已处于作案人的控制之下无法反抗时,可按作案人的需求交出部分财物,采用语言反抗法,理直气壮地对作案人进行说服教育,晓以利害,造成作案人心理上的恐慌。切不可一味求饶,要保持镇定,或与作案人说笑,采用幽默放松的方式,表明自己已交出全部财物,并无反抗的意图,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准时机反抗或逃脱控制。
5 间接反抗。即趁其不注意时在作案人身上留下暗记,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在作案人得逞后悄悄尾随其后,注意作案人逃跑去向等,寻机报案,反败为胜。 6 刻记案犯。尽量记住案犯的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疤痕、语言、行为等特征。 7 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后,有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更有甚者在附近的商店、餐厅挥霍。如能及时报案,准确描述作案人特征,有利于公安、保卫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在校外被抢时,应及时向“110”或所在地派出所报案。
8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可能,就要大声呼救,或故意高声与作案人说话,设法让附近人知情、帮助报警或喊入援助。
遭受抢劫灵活采用上述办法,是有可能制服作案分子的。某校一男一女两大学生,深夜十一点多钟在校园树林中漫步,突然,数名小流氓围了上来,欲强行搜身,女学生吓得直发抖,男学生则急中生智,掏出香烟、打火机和几元钱,假说自己也是社会上玩的,愿意和他们交个朋友,小流氓见他爽快,也没过多的为难他们,拿丁东西扬长而去。这时男学生让女学生回去报案,自己则悄悄尾随其后。没过多久,有说有笑分享“果实”的小流氓们被全部抓获。
犯罪分产骗学生的招术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头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或推销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其上当。
1 伪装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李某,西装革屨,风度翩翩,持某电视台台长名片,提高级摄像机一部,来到某地一所学校学生宿舍,声称要招收若干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每人先交五十元报名费,经考试合格录用。当即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交款。李某为这二十多名学生录了相,说是带回去审核时作参考。结果,李某骗得现金1000余元后,逃之夭夭。
2010年12月下旬的一天,某校一女生张某度假返校,在株洲火车站遇到几名声称北京某重点大学学生的”帅哥”,“帅哥”故意将学生证掉出来让张某看,并装出一幅可怜的样子说:这次与老师和同学们出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故走散了,身上没带钱也没有手机,没法与老师和同学们联系,张某深信不疑,便给他们借用电话卡,并拿出钱说去给他们买水喝,“帅哥”接过钱十分殷勤地争着去买,张某喝了“帅哥”买来的“饮料”后,就迷迷糊糊的将自己身上携带的200多元现金和存有5500多元的银行贮蓄卡借送了“帅哥”,并告诉了他们贮蓄卡密码。待张某乘车返校清醒过来时,到银行查询得知银行的存款已被人取走。
2 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骗真钞。2010年10月,不法分子张某和廖某探听到某高校刚发过奖学金,有意到女生宿舍行骗。她们带着紧俏的真皮背心去推销,优惠价说成108元,声称初交朋友,只收整数100元。行骗者事先就在衣兜里装有一张100元面额的假币,买皮背心的女生付100元面额的真钞,行骗者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马上又拿出来还给对方说:“最好付零钱。”纯朴的学生万万想不到瞬间返还她的钱已经不是她刚才付的那张真钞了,又拿了两张50元的真钞付给对方。等得知上当时,行骗者已无影无踪。
3 睱装销“黄”,乘机敲诈。2009年10月一周末晚上,某校学生刘某和王某无聊闲逛到夜市场。有一人拿着录像“光盘”鬼鬼祟祟地推销说:“享受刺激,难得机会,有意者价格优惠。”这两个学生神魂颠倒,经不住诱惑。刚与其谈好售价,就冲出一伙人说:“我们是便衣警察,你们敢于这违法的事,是当场罚款?还是到所里接受审查?”行骗者诈光学生身上的钱还不满足,又坐出租车到学校里拿钱,碰上校卫队巡逻盘问,才当场抓获。
4 故意撞人,勒索钱财。1999年8月的一个晚上,某校的三位学生在灯光耀眼的大街上散步,莫明其妙地有一名过路入撞了过来,那人撞人后拣起落在地上的眼镜说:“你眼睛瞎了,我这副眼镜是进口玻璃、进口镜架,价值180元:你们撞烂了我的眼睛得赔!”不知“行情”的同学以为三张正理嘴,不愁论输贏。想不到又走来一伙人,摆出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说:“你们撞人不认帐,还想打人,若不赔偿,我们要帮他摆平……”三位同学见势不妙,只得掏光身上的钱,还挨了一顿打。在回校的路上才明白,今晚遇到的是合伙作案的骗子和流氓。
5 骗取信任,掩盖真相。某校附近个体小吃店主张某,主动与校内几个经常来店进餐的学生拉关系,表现得十分慷慨,不久即与学生交上朋友。学生也常将 张某带进学生宿舍玩乐。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宿舍的钱物经常不翼而飞,张某有时还主动资助一点,同学们之间互相猜疑,唯独对张某不曾怀疑。后经校保卫部门周密调查取证,终于查获张某利用往来自由之便多次盗窃学生大量现金、物品的事实。
6 利用关系,寻机盗窃。
7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2001年10月的一天,诈骗分子刘某在某高校闲游伺机行骗,旁听到李某同学要寻找一份业余家教工作,便上前答应给李某帮忙,并主动请李某等同学到一餐馆吃饭,到了餐馆他热情地请李某等同学自己点菜,自己推说在门口接一个人而出,李某点好菜后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去到柜台询问,才知那人早已拿几条芙蓉王烟走了。后来店主扭住李某等同学要求付款结帐,还闹出一场“官司”,结果当地派出所出面调解,才免付这桌“宴请”款。
无情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普通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交往中不能没有安全意识。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
在交往中容易受骗上当
学生时代是一个伴随探索与追求,理想与奋进的黄金时代,年轻的学生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少不了人际交往,这是极为正常的事。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有那么一些学生书生气十足,只记得“世界充满了爱”,忘却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忘记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并存,因而不加选择或不懂选择,轻率交友,尽管有善良的动机却落得不幸的结局。诚然,同学们的初衷往往无可非议,但是,从众多受骗上当的事实中反思,不难看出我们学生身上的确存在不少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因素。
1 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在学生宿舍,时常有一些前来寻访的熟人、老乡、同学,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老乡、同学的同学之类的人。这其中有真有假、有良有劣,而我们其中许多同学缺乏社会经验,不辨真伪轻信于人,而且常常把有人寻访看作是一种荣耀。
2 疏于防范,感情用事。不少同学(尤其是新生)由于一直都很幸运没有遇到被骗上当等倒霉的事,进入职校后一直沉浸在幸喜之中,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易于感情用事,这在客观上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
3 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都免不了有求于人的事,如果不辨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往,弄不好会上当受骗。
据调查,当前职校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意戒备;想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又缺少门路等等。如某校应届毕业生董某,为能分配到某单位工作而四处奔波。经过入托人再托人,结识了一位自称与该生理想单位的总经理的儿子是“割头换颈的朋友”的胡某。胡某声称:“此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交800元介绍费就可以了。”董某无奈,写信要父母寄来了800元”介绍费”。胡某钱一到手便无影无踪了。董某再回头找那些萍水相逢的中间介绍人,得到的也只有几句“无奈”的话。在交往中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都是通过交往形成的。作为社会的人,应该懂得交往,善于交往。古人云:“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但是,与谁交往?怎样交往?这是很有讲究的。这里仅从安全的角度谈谈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
校园内的人际交往是具有多样性的。但是就交往的对象和范围而论,无论学校大小,专业如何,班集体总是校园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就成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正常的师生情谊比什么都可贵。唯有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才能促成我们顺利完成几年的学习任务。
2 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人的情感,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理智的成分。我们有些同学在交往中受骗上当,往往吃亏于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因此,在任何交往场合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对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这其中,特别要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人。
(1)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态度应诚恳但不轻信,三思而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
(2)对于”初相识”,要谨慎。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轻易露出自身的底细。
(3)对于漂浮不定的上门客,接待要谨慎,处置要小心。应尽量在集体环境中接待,避免单独接待(尤其是异性之间)。
3 交往要有选择
(1)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关系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应该建立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和利害关系。
(2)注意”四戒”。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
4 交往应不失防备
(1)古人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陌生人交往必须要有防范之心。
(2)交往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对方有疑点或已经受骗上当,应该及时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莲”。职校学生求职时如何防止受骗
2009年7月某职校一位应届毕业女生杨某从网上得知,广州阳江市某校招聘教师,便独自一人前去应聘,张某到达广州没直接去找招聘的学校,而是与网上告知的联系人”张处长”电话联系,结果被“张处长”一伙人”招聘”到一住处,控制了两天,后来张某设法与学校取得联系,并经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抓获了这伙专门在网上发布广告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团伙,张某才得以解救。
为此,在求职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尽可能通过组织,到人才市场、学生供需见面会上双向选择,或通过学校等就业部门介绍选择就业单位,这是主渠道,不要轻信网上信息或陌生人介绍。
其次,尽可能多了解。诸如招聘单位的虚实、基本情况、将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可通过组织、亲友了解,有条件的也可以亲自登门,实地考查。这样除了防止受骗外,还便于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使自己更加主动,防止以后发生一些民事纠纷。
第三,出门求职,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特别是女生,应尽可能不独自而行。对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有必要的了解。上门考察招聘单位应直接到招聘单位,不要直接找任何不认识的中介人员,以免受骗上当。
第四,对未经学校验证、考察、同意而擅自来校招聘的单位或个人应予以拒绝,决不能轻信,必要时应将其带到学校保卫部门或就业管理部门查证。
第五,一旦遇到麻烦,应立即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或当地公安机关反映,并注意保留证据,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打击犯罪分子。
如何预防抢劫
预防抢劫案件的发生,应注意如下事项:
1 外出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和显眼的贵重物品。
2 不外露或向人炫耀随身携带的现金和贵重物品。
3 现金或贵重物品最好贴身携带,不要置于手提包或挎包内。
4 出校上街,应结伴而行,避免独行晚归。
5 不去行人稀少、环境阴暗、偏僻的地方(如后山树林等地)闲游、散步或谈情说爱。
6 不深夜外出、晚归、或通宵在外不归。
7 穿戴适宜,尽量使自己活动方便。
8 发现有人尾随或窥视,不要紧张露出胆怯神态,可回头多盯对方几眼,或哼首歌曲,并改变原走路线,朝有人、有灯的地方走。或打手机通知人接护。
万一遭受抢劫该怎么办
要保持精神上的镇定和心理上的平静,克服畏惧、恐慌情绪,冷静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比双方的力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1 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的能力或时机,就应及时发动进攻,制服或使作案人丧失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2 尽量抗衡。可借助有利地形,利用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卫的武器与作案人僵持,使作案人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引来援助者并给作案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 寻机逃跑。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看准时机向有人、有灯光或宿舍区奔跑,并边跑边呼救,争取别人援助,同时震慑案犯。
4 巧妙周旋。当已处于作案人的控制之下无法反抗时,可按作案人的需求交出部分财物,采用语言反抗法,理直气壮地对作案人进行说服教育,晓以利害,造成作案人心理上的恐慌。切不可一味求饶,要保持镇定,或与作案人说笑,采用幽默放松的方式,表明自己已交出全部财物,并无反抗的意图,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准时机反抗或逃脱控制。
5 间接反抗。即趁其不注意时在作案人身上留下暗记,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在作案人得逞后悄悄尾随其后,注意作案人逃跑去向等,寻机报案,反败为胜。 6 刻记案犯。尽量记住案犯的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疤痕、语言、行为等特征。 7 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后,有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更有甚者在附近的商店、餐厅挥霍。如能及时报案,准确描述作案人特征,有利于公安、保卫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在校外被抢时,应及时向“110”或所在地派出所报案。
8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可能,就要大声呼救,或故意高声与作案人说话,设法让附近人知情、帮助报警或喊入援助。
遭受抢劫灵活采用上述办法,是有可能制服作案分子的。某校一男一女两大学生,深夜十一点多钟在校园树林中漫步,突然,数名小流氓围了上来,欲强行搜身,女学生吓得直发抖,男学生则急中生智,掏出香烟、打火机和几元钱,假说自己也是社会上玩的,愿意和他们交个朋友,小流氓见他爽快,也没过多的为难他们,拿丁东西扬长而去。这时男学生让女学生回去报案,自己则悄悄尾随其后。没过多久,有说有笑分享“果实”的小流氓们被全部抓获。
犯罪分产骗学生的招术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头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或推销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其上当。
1 伪装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李某,西装革屨,风度翩翩,持某电视台台长名片,提高级摄像机一部,来到某地一所学校学生宿舍,声称要招收若干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每人先交五十元报名费,经考试合格录用。当即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交款。李某为这二十多名学生录了相,说是带回去审核时作参考。结果,李某骗得现金1000余元后,逃之夭夭。
2010年12月下旬的一天,某校一女生张某度假返校,在株洲火车站遇到几名声称北京某重点大学学生的”帅哥”,“帅哥”故意将学生证掉出来让张某看,并装出一幅可怜的样子说:这次与老师和同学们出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故走散了,身上没带钱也没有手机,没法与老师和同学们联系,张某深信不疑,便给他们借用电话卡,并拿出钱说去给他们买水喝,“帅哥”接过钱十分殷勤地争着去买,张某喝了“帅哥”买来的“饮料”后,就迷迷糊糊的将自己身上携带的200多元现金和存有5500多元的银行贮蓄卡借送了“帅哥”,并告诉了他们贮蓄卡密码。待张某乘车返校清醒过来时,到银行查询得知银行的存款已被人取走。
2 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骗真钞。2010年10月,不法分子张某和廖某探听到某高校刚发过奖学金,有意到女生宿舍行骗。她们带着紧俏的真皮背心去推销,优惠价说成108元,声称初交朋友,只收整数100元。行骗者事先就在衣兜里装有一张100元面额的假币,买皮背心的女生付100元面额的真钞,行骗者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马上又拿出来还给对方说:“最好付零钱。”纯朴的学生万万想不到瞬间返还她的钱已经不是她刚才付的那张真钞了,又拿了两张50元的真钞付给对方。等得知上当时,行骗者已无影无踪。
3 睱装销“黄”,乘机敲诈。2009年10月一周末晚上,某校学生刘某和王某无聊闲逛到夜市场。有一人拿着录像“光盘”鬼鬼祟祟地推销说:“享受刺激,难得机会,有意者价格优惠。”这两个学生神魂颠倒,经不住诱惑。刚与其谈好售价,就冲出一伙人说:“我们是便衣警察,你们敢于这违法的事,是当场罚款?还是到所里接受审查?”行骗者诈光学生身上的钱还不满足,又坐出租车到学校里拿钱,碰上校卫队巡逻盘问,才当场抓获。
4 故意撞人,勒索钱财。1999年8月的一个晚上,某校的三位学生在灯光耀眼的大街上散步,莫明其妙地有一名过路入撞了过来,那人撞人后拣起落在地上的眼镜说:“你眼睛瞎了,我这副眼镜是进口玻璃、进口镜架,价值180元:你们撞烂了我的眼睛得赔!”不知“行情”的同学以为三张正理嘴,不愁论输贏。想不到又走来一伙人,摆出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说:“你们撞人不认帐,还想打人,若不赔偿,我们要帮他摆平……”三位同学见势不妙,只得掏光身上的钱,还挨了一顿打。在回校的路上才明白,今晚遇到的是合伙作案的骗子和流氓。
5 骗取信任,掩盖真相。某校附近个体小吃店主张某,主动与校内几个经常来店进餐的学生拉关系,表现得十分慷慨,不久即与学生交上朋友。学生也常将 张某带进学生宿舍玩乐。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生宿舍的钱物经常不翼而飞,张某有时还主动资助一点,同学们之间互相猜疑,唯独对张某不曾怀疑。后经校保卫部门周密调查取证,终于查获张某利用往来自由之便多次盗窃学生大量现金、物品的事实。
6 利用关系,寻机盗窃。
7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2001年10月的一天,诈骗分子刘某在某高校闲游伺机行骗,旁听到李某同学要寻找一份业余家教工作,便上前答应给李某帮忙,并主动请李某等同学到一餐馆吃饭,到了餐馆他热情地请李某等同学自己点菜,自己推说在门口接一个人而出,李某点好菜后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去到柜台询问,才知那人早已拿几条芙蓉王烟走了。后来店主扭住李某等同学要求付款结帐,还闹出一场“官司”,结果当地派出所出面调解,才免付这桌“宴请”款。
无情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普通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交往中不能没有安全意识。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
在交往中容易受骗上当
学生时代是一个伴随探索与追求,理想与奋进的黄金时代,年轻的学生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少不了人际交往,这是极为正常的事。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有那么一些学生书生气十足,只记得“世界充满了爱”,忘却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忘记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并存,因而不加选择或不懂选择,轻率交友,尽管有善良的动机却落得不幸的结局。诚然,同学们的初衷往往无可非议,但是,从众多受骗上当的事实中反思,不难看出我们学生身上的确存在不少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因素。
1 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在学生宿舍,时常有一些前来寻访的熟人、老乡、同学,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老乡、同学的同学之类的人。这其中有真有假、有良有劣,而我们其中许多同学缺乏社会经验,不辨真伪轻信于人,而且常常把有人寻访看作是一种荣耀。
2 疏于防范,感情用事。不少同学(尤其是新生)由于一直都很幸运没有遇到被骗上当等倒霉的事,进入职校后一直沉浸在幸喜之中,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易于感情用事,这在客观上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
3 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都免不了有求于人的事,如果不辨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往,弄不好会上当受骗。
据调查,当前职校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意戒备;想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又缺少门路等等。如某校应届毕业生董某,为能分配到某单位工作而四处奔波。经过入托人再托人,结识了一位自称与该生理想单位的总经理的儿子是“割头换颈的朋友”的胡某。胡某声称:“此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交800元介绍费就可以了。”董某无奈,写信要父母寄来了800元”介绍费”。胡某钱一到手便无影无踪了。董某再回头找那些萍水相逢的中间介绍人,得到的也只有几句“无奈”的话。在交往中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都是通过交往形成的。作为社会的人,应该懂得交往,善于交往。古人云:“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但是,与谁交往?怎样交往?这是很有讲究的。这里仅从安全的角度谈谈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
校园内的人际交往是具有多样性的。但是就交往的对象和范围而论,无论学校大小,专业如何,班集体总是校园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就成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正常的师生情谊比什么都可贵。唯有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才能促成我们顺利完成几年的学习任务。
2 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人的情感,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理智的成分。我们有些同学在交往中受骗上当,往往吃亏于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因此,在任何交往场合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对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这其中,特别要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人。
(1)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态度应诚恳但不轻信,三思而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
(2)对于”初相识”,要谨慎。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轻易露出自身的底细。
(3)对于漂浮不定的上门客,接待要谨慎,处置要小心。应尽量在集体环境中接待,避免单独接待(尤其是异性之间)。
3 交往要有选择
(1)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关系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应该建立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和利害关系。
(2)注意”四戒”。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
4 交往应不失防备
(1)古人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陌生人交往必须要有防范之心。
(2)交往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对方有疑点或已经受骗上当,应该及时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莲”。职校学生求职时如何防止受骗
2009年7月某职校一位应届毕业女生杨某从网上得知,广州阳江市某校招聘教师,便独自一人前去应聘,张某到达广州没直接去找招聘的学校,而是与网上告知的联系人”张处长”电话联系,结果被“张处长”一伙人”招聘”到一住处,控制了两天,后来张某设法与学校取得联系,并经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抓获了这伙专门在网上发布广告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团伙,张某才得以解救。
为此,在求职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首先,尽可能通过组织,到人才市场、学生供需见面会上双向选择,或通过学校等就业部门介绍选择就业单位,这是主渠道,不要轻信网上信息或陌生人介绍。
其次,尽可能多了解。诸如招聘单位的虚实、基本情况、将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可通过组织、亲友了解,有条件的也可以亲自登门,实地考查。这样除了防止受骗外,还便于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使自己更加主动,防止以后发生一些民事纠纷。
第三,出门求职,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特别是女生,应尽可能不独自而行。对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有必要的了解。上门考察招聘单位应直接到招聘单位,不要直接找任何不认识的中介人员,以免受骗上当。
第四,对未经学校验证、考察、同意而擅自来校招聘的单位或个人应予以拒绝,决不能轻信,必要时应将其带到学校保卫部门或就业管理部门查证。
第五,一旦遇到麻烦,应立即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或当地公安机关反映,并注意保留证据,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打击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