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阙龙惠,1960年12月;云南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昭通市范师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
摘 要:语文创新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依据创新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出符合创新学习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结构框架,再把提炼出的教学结构框架付诸实践进行修改补充,再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最后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创新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的组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三个基本变量。目前教学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
二、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
在创新学习理论观下构建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科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维持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2、明确功能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陈述性知识),凸现的是单一智育目标。而创新学习理念视学生具有多方面发展而求和发展潜力的人,具有主动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新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其“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功能目标。
3、创设实现条件
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的时空组合,要实现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赋予这些条件要素,以“创新”的内涵,对于教师和学生,我们强调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则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4、优化教学程序
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制定科学的教学程序,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而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但稳定性并不等于一成不变,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中不同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进行调整,也可对教学模式的主客体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进行调整。
三、构建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措施
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和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1、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准确的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运用主要靠实践,实践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如果去调查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因为,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靠学习主体通过语言实践练出来的,而不是靠繁琐的分析听出来的,传统的多读多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法宝。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空间的拓展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四点一线,这狭窄封闭的空间,仿佛让学生成了离开水的鱼儿。既然无源头活水,他们只能被渴死、困死,哪里还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演、像领航员,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寻找精神食粮,以便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3、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灵活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尝试教学法,自主参与教学法等等,教师要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综合多家之法,拿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不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很多教师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为什么有时用了专家的方法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其根本的原因是,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凡是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吸取本学科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变化,不必被一种教学方法束缚。当然,这“变”得有依据,这“变”的依据,便看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收获,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播种,授之鱼是笨教;授之以渔才是巧教。
语文创新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依据创新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出符合创新学习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结构框架,再把提炼出的教学结构框架付诸实践进行修改补充,再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最后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模式。
摘 要:语文创新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依据创新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出符合创新学习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结构框架,再把提炼出的教学结构框架付诸实践进行修改补充,再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最后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创新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的组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三个基本变量。目前教学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
二、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
在创新学习理论观下构建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科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维持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2、明确功能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陈述性知识),凸现的是单一智育目标。而创新学习理念视学生具有多方面发展而求和发展潜力的人,具有主动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新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其“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功能目标。
3、创设实现条件
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的时空组合,要实现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赋予这些条件要素,以“创新”的内涵,对于教师和学生,我们强调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则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4、优化教学程序
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制定科学的教学程序,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而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但稳定性并不等于一成不变,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中不同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进行调整,也可对教学模式的主客体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进行调整。
三、构建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措施
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和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1、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准确的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运用主要靠实践,实践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如果去调查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因为,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靠学习主体通过语言实践练出来的,而不是靠繁琐的分析听出来的,传统的多读多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法宝。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空间的拓展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四点一线,这狭窄封闭的空间,仿佛让学生成了离开水的鱼儿。既然无源头活水,他们只能被渴死、困死,哪里还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演、像领航员,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寻找精神食粮,以便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3、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灵活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尝试教学法,自主参与教学法等等,教师要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综合多家之法,拿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不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很多教师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为什么有时用了专家的方法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其根本的原因是,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凡是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吸取本学科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变化,不必被一种教学方法束缚。当然,这“变”得有依据,这“变”的依据,便看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收获,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播种,授之鱼是笨教;授之以渔才是巧教。
语文创新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依据创新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分析,提炼出符合创新学习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结构框架,再把提炼出的教学结构框架付诸实践进行修改补充,再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最后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