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计算课堂“活”起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使枯燥无趣的数学计算学习更好地吸引住学生,让孩子们有兴趣、乐于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学生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气息”融入计算中,使学生在熟悉亲近的气氛下,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使计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和魅力。
  计算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极其广泛,是一种必备的数学素养,同时计算在小学数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又经常会听到孩子们抱怨:数学枯燥乏味,特别是计算题,做了一遍又一遍。确实,数学计算经常是在孩子们不断“类化”的训练中掌握的,他们习得了解题技巧,但无法将这些知识应融入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一现象,我从自身的教学入手,设计每一堂计算课都融入“生活气息”,让孩子们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
  一、巧用“生活素材”,调整课本设计
  (一)改“旧貌”,换“新颜”
  我们平时用的教材,有时会出现例题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数据落后等情况,往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如果例题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就很可能无法专注课堂,后期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弥补。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例题的“旧貌”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换上和现实相符的“新颜”,在不改变例题的框架下,使教材内容能够亲近学生、吸引学生。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材是通过三位学生买不同文具展开的,这样的情境不够新颖,也有些年代感。所以我设计成一张超市购物小票,让学生根据这张小票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还是买文具的情境,但是通过购物小票的展示,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同桌之间开始讨论,通过交流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小数加减法的重难点。课结束时他们还意犹未尽,将下一课时小数乘法的讨论也延展到了课后。
  (二)重组情境,更加贴合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候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够贴合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往往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内容代替原来的情境,用来激活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孩子们有兴趣了,认真参与了,计算的难度也在不经意间化解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连加、连减》时,教材通过小朋友在农场运南瓜和摘丝瓜的过程来表示,但是这些经验学生很少体验过,兴趣不高。我设计成了奖励奖品来组织教学。近期有的同学作业认真,老师打算奖励给他们一些橡皮,有三种款式,谁来帮老师数数每种有几个?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争先恐后举手,可以让坐得最端正的三个小朋友上来?分别问他们各有几个?随后可以让孩子们提出问题,一共有几块橡皮?他们马上说出了连加算式。接着可以奖励奖品,小明同学作业认真、字迹工整奖励3块;小王上课积极举手奖励2块,再提问还剩几块?学生们很轻松就列出了连减算式并计算。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高,一直举手,同时又高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让有些枯燥的计算“活”了起来。
  二、智设“生活对话”,丰富师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里,人与人交流互动后产生的观点,应该是1 1大于2。这样有效的师生互动活动也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开展,让师生在交往中都受益,让互动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节,立足生活实际,巧妙引导对话,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在生活中找例子,努力吸引学生,力求在对话中就能突破重难点。
  师:同学们,猜一下,老师身高是多少?
  生:175厘米。
  师:不对。
  生:180厘米。
  师:也不对。180厘米,这里有数180,还有单位厘米,所以180厘米是一个数量。不过你们两次都没有猜对,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相信一定能猜出来了?(高3厘米)
  生:183厘米。
  师:猜中啦!你们这次怎么一下就猜对了?通过那句话知道的?
  生:高3厘米。
  师:“高3厘米”中的“3厘米”还记得是什么吗?(数量)。那“高”,它是180厘米和183厘米这两个数量的连接,它连接了两个数量的什么?(关系)
  师:那要知道老师有多高,我们发现,不仅要知道——数量,还要知道——关系。
  对于老师的一些信息,学生总是好奇且感兴趣的,整个对话互动中让学生理解了数量和关系的重要性,突破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
  三、活化“生活应用”,体验数学乐趣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数学计算也是一样,作为一种数学基本技能,学会、学好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解决一些综合计算问题时,我觉得有些题目生搬硬套不够实际。于是我想到,现在网购十分普遍,同学们都很熟悉,可以让学生帮老师计算如何购物更划算。例如:今年的淘宝双十一购物节有很多促销活动,这几样商品我打算购买,现在有的商品打折、有的商品店家有优惠券,淘宝还可以跨店满减,满200-20、300-30,那我怎样组合购买最划算?每件商品最终我要付的价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一拋出,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在自己探究、互相讨论、集体交流中,学生们得出了最省钱的买法。这时候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计算是没用的,因为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计算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我还布置让学生们回家也可以帮爸爸妈妈算算看,他们在双十一的购买是否是最省钱的搭配,学生们兴趣十足,计算变成了十分有用的工具,孩子们也不再排斥而是爱上了计算,爱上了数学。
  数学计算方法的学习是充满探索和乐趣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魅力和用处,从而变得乐学、爱学,最终使孩子们拥有终身学习的素养。那就让我们从现在改变,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计算课堂“活”起来吧!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江苏】
其他文献
在小学儿童逻辑性思维初级发展阶段,数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逐渐推开数学的大门。而做好这些的前提,就需要有正确有效的课堂导入。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现状的研究  作为数学课堂的起点,课堂导入若能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导入,将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这对于老师的要求也不断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近年来,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努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教
小学数学算理教学在夯实学生的运算法则,建构科学运算模型,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及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算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以教学有效性作为基点,探索小学数学算理的教学方法,提出应用演示类比的方法导出算理,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诠释算理,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深化算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算理包括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
着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成了教学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学校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已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小学数学学科不单是考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大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路径,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全面增强大脑素质。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新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应际而生。  思维导图是
介绍了MATLAB和VC相融合的优势,对利用Matcom实现MATLAB和VC相融合的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研究的技术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相融合的语言提高了语言的执行
支持向量机已经成为处理大规模高维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处理大规模数据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代价很高,增量学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文分析了支持向量的性质和增量学习的过程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学生在学习方面更是如此。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