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5日晚,北京大学招办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中学名单和推荐名额。11月18日,第一位由校长向北大实名推荐的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产生,这位学生名叫匡超。那么,南师附中的校长推荐给北大的是一名什么样的学生呢?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会被推荐给北大呢?校长实名推荐制究竟应该推荐谁呢?
霍德明(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的个性“牛人”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比如,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2008、2009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数学竞赛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那请问老师们,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很显然匡超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有了这些条件以后,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保送生资格,对他来说,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可能是北京大学,也可能是清华大学,等等。所以我倒是觉得,现在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匡超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现在,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推荐不推荐他,他都能上名牌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大家担忧,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让我进行一下梳理。北大原来就是可以自主招生的,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制度?因为北大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为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或者是参照学校已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制度上的推荐,这就和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不一致了。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当年,钱钟书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5分,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这样一个制度,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要有严格的监督,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以自己的声誉作为决策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人才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没有任何学位,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任教;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没考上大学,蔡元培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但在今天,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这是一件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比如东京大学,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们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像这样的,有关人才的推荐,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39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校长实名推荐,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个,这里面有信誉和诚信在,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通过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多点采集有关他的信息,然后校长才能比较全面地,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最主要是说,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们的构想和初衷,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我相信,所有其他的不信任,所有的社会压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中学校长来说,他的名字签在这里,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一个梁漱溟,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根据央视《今日观察》节目整理)
霍德明(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的个性“牛人”
很多新闻报道已经把匡超的家世以及他“牛”的地方都报道过了,比如,匡超小时候就会相声表演和架子鼓,2008、2009年又获得了江苏省数学竞赛的三等奖、二等奖以及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天北大的老师到南师附中去开座谈会,匡超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以前北大的教育者是在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那请问老师们,这样的教育定位到今天有没有改变?很显然匡超这个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刘戈(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中选者与高校之间是双向选择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据,匡超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这就说明他的学习成绩无懈可击。同时,他还是今年江苏省物理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有了这些条件以后,匡超实际上已经符合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保送生资格,对他来说,上一个名牌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选择哪一所大学的问题,可能是北京大学,也可能是清华大学,等等。所以我倒是觉得,现在不光是北大是不是要匡超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匡超是不是会选择北大。现在,匡超显然已经是一块“大金子”,推荐不推荐他,他都能上名牌大学。
刘戈:名校里再选拔尖子学生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平衡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质疑:为什么是这39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进行推荐呢?这39所学校主要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的名校,从这些名校里选拔尖子学生,大家担忧,它会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更加不均衡。
霍德明:“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要变成“学校推荐制”
让我进行一下梳理。北大原来就是可以自主招生的,只不过这一次推出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制度?因为北大希望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一些条件。如果校长怕人家说他以权谋私,于是他就不愿意或者是辜负了北大原来为优秀学生创造条件的初衷,而把原来的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或者是参照学校已有的现成的制度。比如某某学生是三好学生,并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就进行打包推荐。这样就从校长实名的概念偷天换日变成了学校现有制度上的推荐,这就和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不一致了。
刘戈:把推荐权真正交给校长
当年,钱钟书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5分,但是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就把他录取了。所以现在这样一个制度,它的核心仍然是要给校长自主权。当然前提是标准在先,要有严格的监督,要有一个透明的程序,但是最后的决定人一定是校长。让校长以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以自己的声誉作为决策的抵押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会有利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霍德明:不拘一格“荐”人才
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陈寅恪游学欧洲7年,没有任何学位,但梁启超将他推荐至清华大学任教;梁漱溟只有高中学历,没考上大学,蔡元培将他邀请至北大教书。这种人才推荐原来都是属于大学层次的,但在今天,高中校长就有这个权力,他甚至可以做一个破格的实名推荐,这是一件好事。国外大学的招生,比如东京大学,大概有三成的学生都是这样推荐进来的。美国的大学就时常会以这种私人关系来到中国,找一个我们愿意推荐给他们的所谓的好学生。因此,像这样的,有关人才的推荐,还是非常慎重、非常有效的。
叶翠微(39个实名推荐校长之一、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校长应做出全面、理性的判断
校长实名推荐,作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校长,肯定要把握几个基本点:第一个,这里面有信誉和诚信在,所以我必须对此事高度负责;第二个,既然要对此事高度负责,那我就必须要了解被推荐的学生;第三个,要了解可以被推荐的学生,一定要通过程序。什么样的程序?也就是通过最了解这个学生的老师,和他所在年级的同学们多点采集有关他的信息,然后校长才能比较全面地,或者说比较理智地作出一个判断。
黄依倩(香港大学内地招生总监、《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这是一个双向、自由的选择
最主要是说,能不能挑选到优秀的、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观念是蛮重要的。不要觉得大学在选学生的时候,就是说你好我就要你,我们还要考虑,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在你那里的发展是一个最好的发展,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选拔学生也好,或者学生选择学校也好,应该慢慢地去推广一个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霍德明:有责任担当的校长实名推荐
教育改革肯定是有很多争议的,在中国目前的这个阶段,如果北大的领导出来,对这些中学的校长提出他们的构想和初衷,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找学生;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它当做是一个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我相信,所有其他的不信任,所有的社会压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对于中学校长来说,他的名字签在这里,他推荐的这个学生将来很可能是一个陈寅恪,一个梁漱溟,也很可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根据央视《今日观察》节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