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中母性形象的解读与思考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母性”作为一种母亲性质,是区别于“男性”和“女性”的,是一种性别意识的“第三性”,萧红作品中的母性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母性存在巨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母性是带有光辉的,萧红作品中的母性却从另一个视角来叙述,呈现给我们残酷且陌生的母性形象,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萧红笔下的母性,对母性价值进行深刻反思。笔者对《萧红全集》的母性进行了全面的解读,通过对母性形象的深入分析,发现萧红作品中母性形象比女性形象更加具有多面性。
  关键词:萧红 母性 底层妇女
  “女性” 概念是在“五四” 时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束缚于封建父权社会的女性一直被局限于母性的角色。在父权制下,给予女性的内涵太过于浅薄,绝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是作为一名母亲存在,其母性形象更具有影响力。《萧红全集》中大量的笔墨叙述了母亲这一形象,对母性实体进行解剖,母亲在她的作品中从更多角度被发掘,表现出母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相较于女性概念,萧红的作品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视角,书中对母性的描绘对我们重构萧红作品的母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母性是在父权背后哭泣的女性
  在父权社会里女性逐渐沦为附属品,从女性到母性是每一个女人都会经历的角色转变。20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萧红处于社会底层,苦难伴随着她的一生,她遭受的性别歧视和压制是父权制社会的真实写照。萧红经历了父亲的独裁、未婚夫的抛弃、和萧军的同居、被端木蕻良的不顾,这些暴虐与伤害让她看清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也正是这样的创伤才成就了萧红。在萧红的作品中,她笔下的母性正是那些屈居于父权背后哭泣的女性。萧红书写了政治黑暗年代苦难的母性,诉说着父权为中心的那些逐渐从思想、行动上丧失了自我的母性。
  萧红的 《呼兰河传》中讲了呼兰河城的风俗,在呼兰河城里男子家穷而女子如果没有嫁过去,就会被扣上“望门妨”的名。妯娌间会百般侮辱她,丈夫不喜欢她,公公婆婆也虐待她,就连回到娘家自己的母亲也会说:“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地耐着吧!”这样冰冷的话语让那些还没出生就被指腹为婚给夫家的女子只能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呼兰河城仅是父权社会下的一个缩影,却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状。波伏娃说:“母亲对小孩的态度,完全决定于母亲的处境以及对此处境的反应。”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毒害着这个小城的人,这个小城中的女人绝大多数已经在男尊女卑思想下丧失了母性。母亲对于女儿被扣上污名非但没有维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屈从于他人,屈从于父权社会并成为帮凶,冷漠的母性在萧红的小说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父权制下冷漠的母性不同,萧红的作品还表现出了母性的另一面。《桥》中塑造的黄良子就是一个无奈的母亲的形象,她依附于她男人的名字,在男人“黄良”的名字末尾加上个“子”就成为她的名字。这充分地反映出农村妇女地位的低下,甚至连名字都不能拥有。为生活所迫黄良子做了地主家的乳娘,一边给河西的地主家孩子喂奶,一边思念着河东自己的儿子。当儿子想要乳儿吃的、玩的东西时,黄良子只能拒绝,只能批评孩子,透露出穷苦劳动妇女作为母亲的无奈。一年中落着最末那场雨的那天,黄良子的小良子坠河而死,这个没有姓名只能跟着男人的名字添字的黄良子,这个没有地位只能靠哺乳为生的黄良子,从此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权力,生育却未能抚养孩子成为她永远的痛。
  小说《生死场》中金枝与成业结婚后,成业把金枝當作自己随意使唤、发泄的工具。这暴露了20世纪30年代女性所处的家庭地位,无休止的争吵成为悲剧的开始。成业因为生意上的不顺心和金枝大吵,一怒之下摔死了自己的女儿小金枝,这个原本只有一个月大的小金枝就这样惨死在金枝面前。成业在对孩子的摧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却剥夺了金枝成为母亲的权力。金枝的遭遇正代表着无数的底层劳动妇女,她们的生生死死,谱写着作为母亲的苦难之歌。金枝的丧子之痛是丈夫给予的,她的苦痛到达了极致,可她却只能悲伤地哭泣。萧红所塑造的母性在父权社会中是孤立无援的,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作为一个母亲什么也做不了,权力被践踏,精神受折磨,既不能保全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和男子拥有平等的地位。这一个个在男性面前丧失了话语权、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的女性,经历着漫长无止境的屈辱。
  萧红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母性是父权背后女性的悲惨人生,是在父权压制下的无奈和冷漠。男人对女性是蔑视的,把她们关在家庭的牢笼中,用母亲的身份来约束她们。可见,母性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摧残,在父权制下无论是性别的压迫还是暴虐的手段,都让女性丧失了平等的人格,在家庭中处于劣势地位和奴役的状态,这显然给女性带来严重的伤害,让她们无力给予儿女更多的母爱。萧红在寒冷的黑土地上悲愤地呼喊,微弱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替她们也替自己挣扎和抗争。
  二、母性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的颠覆
  正是因为萧红生母早年的离去,在萧红的内心深处母性是一种缺席状态,这也影响了她在作品上对母性这一形象的叙述与呈现。一方面,由于阶级压迫导致母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糟糕的生活环境也促使母性不断消亡,直至殆尽。不同境遇下的母性缺席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现实,母性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荡然无存,没有灵魂的母亲形象游走在萧红的笔下,母性被自私、物欲所替代,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艰难夺取美好的母性。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个“藏污纳垢”的世界,诗意的开场却勾画出残酷的生活。《生死场》对王婆真正的介绍是从王婆自述开始:“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要小孩子我会成了一个废物。”话语间体现出在王婆心里孩子就是一个“拖油瓶”,是会拖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一条生命。王婆的孩子摔死了,她还能对周围的人津津乐道,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她像一个“兴奋的幽灵”,把孩子的死比作车轮轧死的小狗。王婆一想到麦子能够维持生存,她没有后悔,没有嚎叫,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在那个时代,庄稼比孩子更为重要。生活让女性失去了母性的光辉,变成没有情感的机器,贫苦的生活面前一个个母亲形象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残酷的母性。萧红曾感叹道: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极端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母性的残酷也在金枝母女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金枝摘柿子的时候把青色的柿子摘下来了,她的母亲就用脚踢她,“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这就是萧红眼中那个时代的生活,母性被野蛮代替,在生命粗糙的环境中,野蛮成为一种相处方式弥漫在母女之间。后来,金枝成了寡妇,为了给母亲治病去城里干活却被欺负,她勇敢地走进都市却羞愧地回到乡村。金枝无比痛苦和煎熬的时候,母亲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变化,眼里只看到了金枝带回来的钱,并鼓励她再去城里谋生。金枝母亲的母性被世俗蚕食,原本爱护孩子的一面被物质蒙蔽了双眼,展现出丑陋不堪的一面。
其他文献
摘 要: 清初“诗坛领袖”吴梅村擅长以重大时事为题材的七言歌行体诗,文词清丽,委婉苍凉,后人称之为“梅村体”。《悲歌赠吴季子》作于清初顺治年间,为江南奇才吴兆骞在江南科场案中受屈含冤而悲歌。全诗以“悲”字统领,贯串前后,寓意深厚,以沉痛哀怨的笔触描写了清初第一起科场案对无辜知识分子的摧残迫害,动人肺腑,催人泪下,成为清初传颂天下的不朽名作。  关键词:吴梅村 《悲歌赠吴季子》 品读  吴梅村(1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这样一种情况:当你想去做一件你要去做的事情时,往往会选定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才去做。比如老师给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星期五交,你会想那就星期四完成吧,那样还有一天的时间呢。又比如:   “我要在这周看完这本书!可惜今天下雨了,那就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再看吧,我喜欢阳光洒在纸页上的感觉。”   “我想寫一篇文章,但是现在笔好像没多少墨水了,等我找时间买一只新的笔在写吧。”   “
摘 要:清代西昌本土诗人杨学述、颜启芬、颜汝玉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西昌竹枝词,这些竹枝词记述西昌风物,描绘城市风貌,展现地方民情,具有朴实可贵的文化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西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地域特色 西昌 竹枝词 地方风土  每一地都有其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情风习,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自然会对这一风土有特殊的感情。竹枝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吟咏风土民情为主要特色,因而极具
摘要:端木蕻良是生长在东北旷野之上的一位忧郁诗人,其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语言特色就是由传统文化熏陶、西化语言借鉴,以及东北方言融入等三方面构成的。  关键词: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语言特色  1939年巴人在《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中,称端木蕻良为“拜伦式的诗人”,还提出了一个公式:“莎士比亚的华丽 拜伦的奔放 道斯托以夫的颤鸣=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①。郑振铎后也对《科尔沁旗草原
摘 要:本文以容与堂本《拜月亭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语言特色展开分析,从顶针、反复等修辞手法,化用诗句,运用歇后语和连绵词等写作手法分析其对剧作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拜月亭记》 语言特色 修辭手法  《拜月亭记》被誉为我国“四大南戏”之首,本文旨在从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上展开尝试性的研究,试分析其对剧作呈现效果的影响。  一、顶针的修辞手法  【踏莎行】瑞兰。兰蕙温柔,柔香肌体,体如玉润宫腰细,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剧本,讲述了一个老推销员威利一事無成的阴郁生活。他渴望成功和社会的认可,不断地活在幻觉和梦境之中。本文结合戏剧理论:“情境”“人”“动作”“行动”,分析林达这一女性形象,以及她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阿瑟-米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梦破灭后,它的余波渗透到小人物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最深刻也最为撕裂的矛盾。  关键词:阿瑟·米勒情境论 女性他者《推销员之死
摘 要:云南女诗人李含章在清中期闺阁诗人中颇负盛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其亲属诗中的真情书写值得探究。近年来,李含章研究裹足不前:或诗料难寻,少有原诗精析;或将其放入群体研究特征化、地域化,简化了对其诗的阐释,忽略了回归其诗歌本身。笔者“求全”,首次列出其亲情诗篇目,并举例分析其书写对象、细化题材、情感内涵、艺术特色等,或可一窥此“闺阁大才”之创作风貌。  关键词:李含章 亲情诗  李含章(1744
摘要:黑戈壁历来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吸引无数学者相继探寻的神秘之地,而关于黑戈壁之上的黑喇嘛的传闻众说纷纭。但随着杨镰先生《黑戈壁》一书的问世,终于为世人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这部书是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在实际考察的路途中写作而成。它的一大特点是将写作技巧与作者真挚的情感巧妙地融为—体,笔者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黑戈壁 写作技巧 情感  黑戈壁,是介于新疆、甘肃与内
摘 要:孤独,是鲁迅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话题和主题之一。鲁迅的《孤独者》写的就是“孤独”。借用作品中的话写的就是“受伤的狼”似的孤独者的孤独。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孤独的成因以及孤独者如何扛起孤独的旗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孤独。  关键词:《孤独者》 孤独 成因 旗帜  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孤独者》表达了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寂寞乃至绝望,且与鲁迅独
摘 要: 对沈从文《萧萧》与铁凝《孕妇和牛》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成长历程和成长维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两篇作品中出现的“学生”“石碑”等意象的文化象征意义所指。  关键词:《萧萧》 《孕妇和牛》 女性成长 文化象征  沈从文《萧萧》写于1929年,铁凝《孕妇和牛》发表于1992年。汪曾祺评价《萧萧》说:“我很喜欢这篇小说,觉得它写得好。但是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我把这篇小说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看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