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养老那些事儿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老了不让孩子们养着,还能让谁养?”这是坊间常见的言语。其实,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官方或民间养老机构的。这样的地方,于北京域内便有。别个不谈,我们只来聊聊明代的救济养老措施与京城的救济养老之所。

朱元璋的养老政策


  早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便下诏“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这项诏令讲的是,百姓家若有年满70岁(虚龄)者,允许一个儿子赡养老人,且将这个孩子的一切徭役皆免除,以便其安心。当然,这只是在政策方面对于“养儿防老”的保障。如果没有儿子,或是没有子女,便无法享受。朱元璋似乎也意识到这点,于是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再次下诏:“今特命有司存问于高年,恤鳏寡孤独者必得其所,笃废残疾者收入孤老,岁给所用,使得终天年。”这项诏令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要为鳏寡孤独者开设养老机构;其二,连同笃废残疾者一道,每年给予足够数量的物资,且一直管到临终。
  官僚社会的各项具体事宜,是需要官员们尽心去操办的。因此,朱元璋也要给各级官吏一些甜头。他下诏,凡官员父母年七十以上,许令移亲就禄侍养。这样一来,官员家中的老人,亦由政府财政赡养起来。“尽忠”与“尽孝”,算是融为一体。
  既然是朱元璋所颁布的“祖宗之法”,后辈帝王,无论是身处南京应天府,还是北京顺天府,都需遵照执行。那么,关于顺天府境内的养老事宜究竟怎样呢?在《明实录》中,我查到了这样一条记载:成化十六年(1480年),在户部的一份奏折中提到,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收养孤老七千四百九十余人,“岁赡粮二万六千九百余石,布如人数”。“近有司不能稽察或任意侵欺,奸弊百出,使孤贫不蒙实惠及滥收冒支者亦多”。由此看来,这是一起涉及贪腐的案件。然贪腐的钱粮,又与京城的养老制度有关。这件事将成化帝彻底激怒,其责令顺天府、督察院严查相关人员,且严惩不贷。经过一轮调查,事发之地的10名县官全部连坐论罪,30名府衙人员停俸处理。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奏折之中“收养孤老”,到底是在养老机构内“收养”,还是按一定时限发放钱粮?这两种可能,都可能会出现贪腐现象。当然,弊案的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明代养老制度是存在着,且一直发挥很大作用的。

从养济院到鼓楼苑


  明代的养老机构,在史料记载中多以“养济院”称之。关于京城养济院的记载,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以前,是无法见到的。于宣德元年的诏令中,“自古仁政必先鳏寡孤独,朝廷设养济院,意正如此。近闻京师颇有残疾饥寒无依之人行乞,尔为亲民之官,何得谩不加省?其悉收入养济院,毋令失所”。依此诏中的说法,我们大可推测,养济院出现的时间,至少应在宣德元年以前。宣德朝以前,乃是永乐朝。由此看来,养济院应于永乐年间即有,且承继了洪武年间的设置。而入养济院的百姓,不仅有鳏寡孤独,还包括了“残疾饥寒无依”的行乞之人。
  及至成化年间,朝廷进一步下令,“无问老小男女、有家无家及外来者,顺天府尽数收入养济院,记名养赡,毋令失所。”然这样一来,养济院承不下了。待到嘉靖六年(1527年),皇帝下诏“在京养济院,止收大(大兴县)宛(宛平县)二县孤老”,其余人等,皆以别的方式安置。皇帝本意是想多开设一些养济院的,无奈财力不足,只得以粥棚舍粥的方式作为替代。
  至于明代京城养济院的位置,根据明代的史料记载:大兴养济院所在地,应为孤老胡同;宛平县养济院所在地,则在河槽西坊。在大兴、宛平县之上,还有一所顺天府的养济院。但这所养济院的位置,目前尚不可得。
  在如今的北京胡同名录之中,并不存在一条“孤老胡同”。那么,这条孤老胡同应在哪里?其实,存在过县级养济院的孤老胡同,于清代便“不复存在”了。当然,胡同本身还在,只是名称已改。由于孤老胡同与“鼓楼”的发音相近,已经隶属于满洲镶黄旗管辖范围的孤老胡同,且于乾隆年间更名為前鼓楼院。加上一个“前”字,实乃该胡同位于明清鼓楼的前方(南侧)。及至宣统年间,这里又改称前鼓楼苑。进入民国,此名称延续下来。1965年整顿地名时,其改定为前鼓楼苑胡同。此后,在特殊年代里,该胡同又改称辉煌街八条。多年之后,其再度恢复前鼓楼苑胡同之名。及至今日,待我去胡同内寻访养济院旧址时,当地居民已经无法说清具体位置,甚至都不知道这里曾存在过养济院。
  孤老胡同的位置确定了,河槽西坊又在哪里呢?按照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所示,“河槽西坊”这一名称,亦只存在于明代。其具体位置,就在西直门内大街以南,阜成门内大街以北,朝天宫区域以东,以及“河槽”西侧。这里的“河槽”,便是后来所说的“大明濠”。
  其所流经的区域,北起西直门内的横桥,向南流经而今的赵登禹路、白塔寺路口、太平桥大街,折向东经今三十五中门前,再向南折经民族饭店西侧,穿越今复兴门内大街,沿着佟麟阁路走向,向南从宣武门以西的新华社西侧,流入内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全长10多公里。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大明濠”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及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更名为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和佟麟阁路。而明代河槽西坊的东界,则是在北沟沿大街与西直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所交汇的北大桥至马市桥一段的西侧。


明清京师地图

  在明代的相关史料中,对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有所记录:大体能容纳两千余人。
  除了上述的两所养济院外,在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颁旨“在京五城地方各设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关于这些养济院的位置,在清代中叶的《日下旧闻考》中便说“旧址无考”了。而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也曾提及与养济院相关的两坊:西城的金城坊,与北城的昭回靖恭坊。   金城坊的位置,是在阜成门街以南、阜成门至内城西南角楼之间的城垣以东,曲子胡同之北,河槽以西。其中,曲子胡同又是个消失了数百年的胡同名称。此胡同于明代晚期,即被称为“邱子(丘处机)胡同”,大概是而今的金融街吕祖宫距此不远。待到清朝,胡同更名为“邱祖胡同”,且一直沿用至被拆除。
  昭回靖恭坊的位置,则在大兴县养济院所在之地。或许,这处养济院所指的,就是大兴县养济院。

夕阳生活的“免费饭票”


  除了養济院之外,京城之中还另外设有饭堂,以解决一部分救济与养老问题。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在顺天府域内,至少有两处寺庙是用作饭堂的。一处,名曰旛竿寺;另一处,则名为蜡烛寺。旛竿寺位于中城的保大坊,而蜡烛寺则位于西城的阜财坊。这两处寺庙曾被京城民众称之为“东西舍饭寺”。
  旛竿寺(也叫“舍饭旛竿寺”)的名称,只存在于明代至清代前期。此后,其被更名为兴福寺。寺庙的所在地,乃是东城区弓弦胡同和翠花胡同之间。而今,此庙所在区域,早已演变为民居。
  至于蜡烛寺,在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称“舍饭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称为法光寺。其山门前(南侧)的胡同,于明清时期被称为“舍饭蜡烛寺胡同”“舍饭寺胡同”。1965年定为民丰胡同。法光寺旧址就在民丰胡同21号(此前为舍饭寺8号),而今亦为民宅。有资料显示,在居民院内的东北角,目前尚存法光寺题名碑。而院内过道的东墙壁上,还存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建碑记。至于舍饭蜡烛寺山门前的舍饭寺胡同,则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小磨盘胡同。


曾经的老院子

  数月前,京城某个文保公益组织聚会。当在座诸位各报家门的时候,以收集北京史料报刊而闻名的黄玉庆,向众人言道:“我是生长在舍饭寺胡同的。”这一句话,把我的兴致挑了起来。
  “距离西单菜市场不远,就是舍饭寺胡同。以前它叫法光寺。”黄老气定神闲地说着。现在呢?舍饭寺胡同还在吗?“早已就给拆啦。什么都没留下。”
  舍饭寺就这样彻底消失了?“还有块碑。我小时候淘气,把腿磕破了,还留下疤瘌,就是那块碑。”碑在哪儿? “以前在我们院里,后来搬家了。碑上刻着‘法光寺’字样。”黄老默然,我亦默然。或许,这便是舍饭寺的“命”吧。
其他文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虚拟现实(VR)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下一件大事”.但此期待并未达成,2000年之后VR逐渐淡出大众视野.2011年左右,VR重获关注.通过三维图像、交互式全景再现和为用户提供体验操纵自我身体的能力,VR叙事与其他数字叙事相区别 本文将通过讨论三个VR项目案例,以评估VR媒介讲故事的潜力:《希德拉》《小人物的艰难世界》和《VR变形记》并从四种沉浸类型出发来评估VR叙事的可能:游戏、空间、时间和情感.
【摘要】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交往特征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促进消费认同。但在经济理性驱使下,即时性被简化为时间的流动性和短时性,并与效率原则捆绑,其沟通意义则相应弱化,从而引发交往困境。首先,营销中利用交往的即时性制造狂欢氛围,却忽视了狂欢的节制性,以致短时效率异化;其次,面对庞大的人流和媒介的揣测性,交往风险增大,风险控制的难度和成本进而急剧提升;最后,为提高认同效率,认同符号脱离产品转向主播,导致消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文化出版市场涌现出大量国耻书籍,数量不下189册。作为应对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这些书籍以唤醒国人“知耻明辱”“雪耻教战”为宗旨,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编排新颖。编者既包括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又有爱国志士,具有身份多元、职业多重的特点。然而,囿于相关文献资料的缺乏,出版传播效果实难准确评说。  【关键词】清末民国 国耻书籍 出版旨趣 编辑特点 群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
【摘要】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
塞尚(Paul Cézanne)之后,现代主义(Modernism)飓风席卷艺术领域,即便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元现代主义(Metamodernism)顺理成章的出现,也改变不了现代主义的母体本质.与之并行出现的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现代物理学支柱.二者对人类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艺术呈现出哲学、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叠态.本文基于艺术与量子的哲思,探讨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关联与衍生性,为当下媒介艺术研究提供更广视阈的思路
【摘要】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極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
【摘要】文章探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关注的版权问题,以及学术界对版权问题的关注、版权理论和实践。文章在梳理当前版权研究的议题与方向时发现,中国版权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建设、技术应用以及版权运营三个层面,并在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丰富了版权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实践探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法理层面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但总体上缺乏对版权商品化及其贸易背后权力关系运作等更深层面的探
在电影构建的“场”内,个体声音元素在纵向空间层次上产生点—线—面相关的结构特征,于横向时间维度蕴含着多样的律动.声音结构内部存在相互作用的矢量力,体现为形式的差异与简化.在偌大的电影声音系统里,声音元素可以看作力场中的事件,声音动态指向有序的力量呈现.观影过程实质上是一次受众情感对电影银幕的心理投射,以期达到物理场—生理场—心理场的异质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