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风建设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等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风建设 途径 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重要支撑,旨在通过学风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风建设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1]。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推动学生管理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努力营造学术氛围浓厚、学习风气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当前高校学风突出的问题
大学生的学风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问题,是由外部环境、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2.1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呈现被动化学习
大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的自我管理要求大學生能够做到自律、自控,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强调大学生的能动性。在高中时代,学生的目标明确,计划性强。一旦考上大学,缺少了类似高中教师的安排,没有了考大学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就放松了思想,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终的目的,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未来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呈现出被动化的学习思维。
2.2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
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甚而因此出现厌学现象。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2.3 新媒体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成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主体。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思考、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同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复杂多样,而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因此,在融媒体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课余时间刷手机的现象或者沉迷于手机游戏、聊天交友,从而造成学业问题,甚至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4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畅通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有问题不好意思问老师,导致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进而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二是,下课后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任课教师便走了,不存在高中时代教师坐班的现象,所以学生后续有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回答,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新时代下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风建设是学校校风的体现。高校应当将学风建设制度化,使得学风建设常态化,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学院主管领导、辅导员、系主任和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风建设主题,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在学风建设中形成统一认识。
3.2 实现学风建设的制度化
要实现良好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这需要制度化作为支撑。如建立班级学习档案制度、学习互助制度、分类指导教育制度、学期成绩分析报告等。通过辅导员摸排所带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系统把握班级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业有问题的学生,对于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管理,建立重点关注学业学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成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上给予学习困难学生帮助,建立互助台账。对网络成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依托,辅导员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抓住学生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视频观看、辩论会等方式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并逐步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建立家校互通的模式
通过QQ、微信、书信等方式,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根据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生活起居等表现,对学生实行口头预警、书面预警和知会家长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并建立不良学风档案,对于教育无改善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做好教育引导。。
5.定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一是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并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重点,如大一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市场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二是定期开展讲座。如邀请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开展四六级、专业指导等讲座,帮助学生解疑答惑。
5.1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
一是结合专业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创赛等创新创业,实现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二是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某高校开展的“读书、对话、时事交流会、纪录片展播”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实现学校、辅导员、教师、家庭的四方联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爱桦.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20年第3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 途径 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重要支撑,旨在通过学风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风建设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1]。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推动学生管理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努力营造学术氛围浓厚、学习风气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当前高校学风突出的问题
大学生的学风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问题,是由外部环境、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2.1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呈现被动化学习
大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的自我管理要求大學生能够做到自律、自控,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强调大学生的能动性。在高中时代,学生的目标明确,计划性强。一旦考上大学,缺少了类似高中教师的安排,没有了考大学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就放松了思想,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终的目的,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未来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呈现出被动化的学习思维。
2.2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
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甚而因此出现厌学现象。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2.3 新媒体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成为智能手机的使用主体。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思考、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同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复杂多样,而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因此,在融媒体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课余时间刷手机的现象或者沉迷于手机游戏、聊天交友,从而造成学业问题,甚至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4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畅通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有问题不好意思问老师,导致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点,进而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二是,下课后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任课教师便走了,不存在高中时代教师坐班的现象,所以学生后续有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回答,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新时代下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风建设是学校校风的体现。高校应当将学风建设制度化,使得学风建设常态化,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学院主管领导、辅导员、系主任和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风建设主题,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在学风建设中形成统一认识。
3.2 实现学风建设的制度化
要实现良好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这需要制度化作为支撑。如建立班级学习档案制度、学习互助制度、分类指导教育制度、学期成绩分析报告等。通过辅导员摸排所带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系统把握班级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业有问题的学生,对于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管理,建立重点关注学业学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成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上给予学习困难学生帮助,建立互助台账。对网络成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等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依托,辅导员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抓住学生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视频观看、辩论会等方式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并逐步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建立家校互通的模式
通过QQ、微信、书信等方式,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根据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表现、心理健康、生活起居等表现,对学生实行口头预警、书面预警和知会家长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并建立不良学风档案,对于教育无改善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做好教育引导。。
5.定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一是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并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重点,如大一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市场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二是定期开展讲座。如邀请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开展四六级、专业指导等讲座,帮助学生解疑答惑。
5.1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
一是结合专业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创赛等创新创业,实现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二是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某高校开展的“读书、对话、时事交流会、纪录片展播”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实现学校、辅导员、教师、家庭的四方联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爱桦.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