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中国的孩子注定要和汉字结缘。当孩子们进入校园后,就开始系统地学习汉字。刚开始,他们兴致还蛮高,可是时间一长,就觉得没有意思。尤其进入中年级后,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生字了,可以不用学了。可是他们并不清楚中年级的目标正是融会贯通汉字,积累词语。本来是一节课就学完的生字,往往一节课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谈感知课文,体会语境了。偶然听了一首歌《秋天的童话》,品着歌词,听着歌曲,我突发奇想:童话?在美丽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爱和教育。《秋天的雨》意境非常美,那能不能在美妙的意境中认识生字,体会词语的美呢?
一、案例描述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拟人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令人垂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我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学生非常感兴趣,用了很多学过的词语:景色宜人、层林尽染、春华秋实、瓜果飘香、金秋时节、叠翠流金。学生说出了许多描绘秋天的精彩词汇,让人感觉仿佛秋天真的到了。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秋天。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借助字典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记字方法,互相指正读错的字音,不一会儿便把整篇文章读通顺了。
接着,我来个问句式陈词:“孩子们,秋天的雨美吗?”所有的学生都说太美了。我接着追问:“美在哪里?”学生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有的说是颜色美,有的说是气味香,有的说是秋的信息美。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说:“秋天的雨好美,带着它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颜色都送给了谁呢?”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我拿出一片画好的银杏叶,说:“作者真会观察,大家看,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抢着说:“扇子!”十月深圳的天依然有些热,我下意识地用银杏叶扇了几下。有个孩子注意到了,高喊:“老师在扇扇子!”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乐坏了,我觉得有点窘。不过,恰巧为我解释“扇”多音字和“炎热”作了很好的铺垫。于是,我更用力表演。“是呀,我用这把扇子用力地扇哪扇哪,才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马上说:“老师,扇是多音字,扇子是第四声,扇了扇是动作,所以是第一声。”我还没有来得及表扬这名学生,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夏天实在太热了,所以‘炎热’的‘炎’有两个火呢!银杏叶不用力扇,又怎么能把炎热扇走呢!”于是我改变由我出示生字的做法,随机调出了“炎热”和“扇子”这两个词语,让学生由声音回归到生字。很多老师在课后对我这点评价很高。
二、教学随感
1.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画面、音乐的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新词,如果都放在第一课时学完,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刚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中,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学习的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在词语教学时,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钥匙” 这个词本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拟人化的写法。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可能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2.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录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刚才学会的词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让学生在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
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案例点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情境入手,采用动作、实物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秋天里,把一个个生字、一个个词语变成秋天的种种色彩、种种信息,满足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整堂课上,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高。
2.意境识字,生动有趣
在识字活动中,不管是读生字,还是记生字,都始终处于美妙的意境中。课堂上,学生诵读、交流,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经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教师由衷的赞扬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识字教学的活力,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充分感受识字的“趣”与“美”。
一、案例描述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拟人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令人垂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我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学生非常感兴趣,用了很多学过的词语:景色宜人、层林尽染、春华秋实、瓜果飘香、金秋时节、叠翠流金。学生说出了许多描绘秋天的精彩词汇,让人感觉仿佛秋天真的到了。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秋天。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借助字典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记字方法,互相指正读错的字音,不一会儿便把整篇文章读通顺了。
接着,我来个问句式陈词:“孩子们,秋天的雨美吗?”所有的学生都说太美了。我接着追问:“美在哪里?”学生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有的说是颜色美,有的说是气味香,有的说是秋的信息美。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说:“秋天的雨好美,带着它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颜色都送给了谁呢?”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我拿出一片画好的银杏叶,说:“作者真会观察,大家看,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抢着说:“扇子!”十月深圳的天依然有些热,我下意识地用银杏叶扇了几下。有个孩子注意到了,高喊:“老师在扇扇子!”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乐坏了,我觉得有点窘。不过,恰巧为我解释“扇”多音字和“炎热”作了很好的铺垫。于是,我更用力表演。“是呀,我用这把扇子用力地扇哪扇哪,才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马上说:“老师,扇是多音字,扇子是第四声,扇了扇是动作,所以是第一声。”我还没有来得及表扬这名学生,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夏天实在太热了,所以‘炎热’的‘炎’有两个火呢!银杏叶不用力扇,又怎么能把炎热扇走呢!”于是我改变由我出示生字的做法,随机调出了“炎热”和“扇子”这两个词语,让学生由声音回归到生字。很多老师在课后对我这点评价很高。
二、教学随感
1.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画面、音乐的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新词,如果都放在第一课时学完,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刚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中,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学习的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在词语教学时,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钥匙” 这个词本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拟人化的写法。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可能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2.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录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刚才学会的词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让学生在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
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案例点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情境入手,采用动作、实物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秋天里,把一个个生字、一个个词语变成秋天的种种色彩、种种信息,满足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整堂课上,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高。
2.意境识字,生动有趣
在识字活动中,不管是读生字,还是记生字,都始终处于美妙的意境中。课堂上,学生诵读、交流,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经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教师由衷的赞扬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识字教学的活力,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充分感受识字的“趣”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