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与“社区营造”:无差有差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orc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营造”是近两年从台湾舶来的时髦词。如果把时间推到十几年前,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词来替代,这就是“社区建设”。其实,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使用“社区建设”这个词,而把“社区营造”仅仅看成基层地方政府,迫于创新压力之下的“主动选择”。
  提起“社区营造”,就不能不提被誉为台湾“社区营造之父”的陈其南先生。他对“社区营造”的理解就是:社区总体营造代表一种思想模式,由台湾地区政府主导转为地方主导,由官方的规范转为居民的自律,由资源供给者出发的立场转为由生活者出发的立场,是‘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与意识作为前提和标的。借着社区居民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意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此,因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文化经济产业再行苏醒,原有的地景地貌焕然一新,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如此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之为‘社区总体营造’”。
  从陈其南先生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营造”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共同体为依托的,由居民自己,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通过居民的自主参与,凝聚社区意识,从而推动社区空间、文化、经济等苏醒,促使社区活力再现,提升生活质量。其中的关键是激活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形成社区意识,使社区能够形成自主能力。
  回到中国大陆,我们再来看“社区建设”的概念,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中,明确界定了“社区”、“社区建设”的概念与内涵。具体来看: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从《通知》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建立在共同体之上的,依靠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自主性,实现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概念之间两相比较,从目的上说,都是在追求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路径上说,都是依靠社区自主能力的发挥。从前提上说,都是在社区即共同体的前提上谈“营造”与“建设”。从内容上说,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空间等。这个角度上看,两者之间内涵上没有本质差异。
  如果我们从中国大陆的实践看,早期推动社区建设时,从推动社区环境改造即我们所说的“硬件改造”着手,让我们居住生活环境焕然一新。20多年来,社区内涵式建设即“软件建设”,促进形成了很多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管理清晰、服务高效、居民自主性强、凝聚力高的社区。在这点上,我们一点也不弱于台湾“社区营造”多年积累的成果。从这个角度上说,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诚如前文所言,如果二者之间真的没有本质差异,那为什么我们当下更愿意接受“社区营造”这个概念,而忽略了“社区建设”这个概念呢?如果我们仔细理解陈其南先生的“社区总体营造”的内涵,或是认真领会《通知》中关于“社区建设”的内涵,不难发现二者都期待和强调“社区意识”,“社区居民的自主性”。而实际状况是,在中国大陆囿于处在转型时期,改革正在进行中,社会结构缓慢调整,因此无论是“社区意识”,还是“社区居民的自主性”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是二者在理论上虽无本质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具体差异的原因。所以,不能因为存在具体差异,就否认二者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进而抛弃“这个”,使用“那个”。中国大陆本土的“社区建设”在未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文化的视角手段进行包装行销。把我们好的东西包装出来,推广出去,让世人看到具有鲜明中国大陆本土特色的“社区建设”成果。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跟以往时代不大一样,当今时代是极为多变、不确定、多元化的。我们看到,现在的美国、欧洲、亚洲,包括中東和俄罗斯,都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不确定: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矛盾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得尤为突出: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猖獗: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家这两天看消息的话,川普的上台对中美关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面临如此挑战的世界更需要中国社会的稳定,更需要中国社会在发
期刊
“我想做一名军人”、“我想当一名画家”、“我要做汤臣倍健的营养师”,最后这个梦想,逗乐了教室里的所有人。  11月26日、12月9日,两支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分赴广东南雄、江苏淮安的汤臣倍健希望小学开展营养支教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营养课堂,还为学校捐赠了图书、学习用品等爱心物资。  南雄汤臣倍健希望小学,坐落在广东南雄坪田镇迳洞村,是由汤臣倍健捐资兴建的第一所“汤臣倍健希望小学
期刊
“2016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暨媒体报道与儿童权利保护圆桌论坛”活动  2016年是儿童权利保护取得长足进展的—年。从全球来看,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发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号一般性意见,对缔约国如何通过有效、高效、公平、透明和可持续的公共预算决策来实现儿童权利提出具体建议,是联合国在推动各国政府履行实现儿童权利义务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国在困境儿童保障的体制机制上取得顯著成果,中国首部《反家
期刊
汇丰社区伙伴计划由政企双方合作出资、协同参与,旨在通过搭建并推行集“社区建设项目扶持、社区领袖培育、企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打造多方参与的社区建设模式。该计划开创了企业系统支持并参与“中国式好社区”建设的先河,也是目前国内社区建设领域规模较大的公益项目。  本课题旨在对近两期的汇丰社区伙伴计划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蕴含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本研
期刊
社区营造的台湾视阈。纵观台湾社区建设的总体趋势,其经历了从具有行政化导向和政治性目的的社区发展向以社区民主自治、社区自主参与的社区营造转向。这种转向体现了如下核心特征:一是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大众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二是从政府主导、民众被动参与的行政动员向民间主导、政府协同参与的社会动员转变;三是从压制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到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组织化功能转变。上述特征已经成为台湾
期刊
2016年12月20日,继“‘鼓’舞人心,温暖空巢老人”活动之后,通州区中仓街道西营社区在雾霾袭来之际,开展了老年人科学健康养生讲座,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同时组织大型公立医院、三甲医院、民营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的主任、专家、医师为空巢老人提供“专家社区面对面”健康咨询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更加自主的、全面的、科学的管理自己的身体,获得健康的体魄。同时促进老人间相互交流、学习、探讨的机会,促进邻
期刊
在“两学一做”期间,学习了《之江新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工作时的一本重要短论集。细阅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不空发议论,文风朴实,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读后深感思想深邃、文风清新,如春风拂面、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是《推進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文,也许与我从事的工作距离最近,感触良多。  习总书记开篇引用庾信
期刊
12月10日,“第二届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企业公益年会”在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主办,中星责任云社会责任机构承办,有来自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民委等部门领导、专家、代表150余人出席了论坛。本次会议连续第三年发布《企业公益蓝皮书(2016)》,首次发布“年度十大公益事件”和“中国企业公益品牌传播研究报告”等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企业公益
期刊
让更多人参与公益,线上线下活动相互结合是一种路径。  1月2日,博时慈善基金会山村教育公益项目正式上线腾讯公益平台。活动以“你运动,我捐款”的形式展开,微信用户运动满一万步即可参与捐步活动,博时慈善基金会则按腾讯公益平台规则配捐相应数额善款到项目基金。活动当天,共有408503位热心网友参与捐步,累计捐出502458.58万步,博时基金将配捐50.25万元人民币到项目公益基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该
期刊
台湾社区营造(以下简称“社造”),确切地说是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模式近几年在大陆非常流行,被许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视为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的“新贵”。总的来说,社造从台湾到大陆的“复制——粘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地产景”模式,常见的做法有设计人造景观/空间、策划嘉年华/节庆文化活动、推广生态旅游、打造鄉村民宿、运营农民合作社、营销当地特色产品等等,这种社造可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