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图书馆馆员或因其工作的单调性、枯燥性、繁琐性及其工作环境的半封闭状态,或因改革与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或因现实待遇与心理期望之间的差距等等因素,容易导致其产生心理抑郁、成就感不高、情绪低落、心理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对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强化观念认同、兼顾合理需求、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改革管理机制、优化社会环境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图书管理;图书馆员;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4-01
图书馆员是高校图书馆诸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研究如何调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辅助作用,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员长期工作在半封闭状态的环境中,单调、枯燥、繁杂琐碎,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越来越感到工作压力大,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心理期望與社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就其心理健康的表现、成因及其解决策略,谈点粗浅看法。
一、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庇护,不少人有时难免也会缺吃少穿,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大多都在田间地头或厂矿工地辛勤劳作,有人能在图书馆里找到一个工作,那真会令人羡慕死了,又清闲,又轻松,还能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学习,还有谁会嫌弃的呢!可是现在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与消费的参照标准不同了,心理期望值也提高了,与现实社会中其他人比起来,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因而导致不少图书馆员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1.职业倦怠。
图书馆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是单调、繁杂、琐碎。他们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图书的编目、分拣、上架、整架、办理借阅手续以及解答读者询问、帮读者找书之类,看似微小琐碎,其实当一个班忙下来,也很繁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付出。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极易引起心理疲劳,情绪低落,从而形成职业倦怠心理,使之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对工作失去兴趣,拖沓应付,消极怠工。
2.心理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收入的分配差距拉得越来越大,相比之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待遇算是较差的。
一是在工薪方面,有网友曾经戏言的“图书馆定律”中就有:“男馆员的爱人一般失业;女官员的爱人一般很有钱”。虽是幽默调侃,却也不缺真凭实据。
二是在晋职升级、培训进修等方面,图书馆员的同代人也往往遥遥领先。他们认为,苦一点,累一点、贫穷一点都不算什么,揪心的是你每天忍受着苦痛与折磨却看不到希望。这就难免使之产生失落感。不少馆员因此产生心理失衡,对所做工作产生不满情绪,牢骚满腹,自怨自艾,不思进取。
3.精神抑郁。
一是改革与竞争带来的压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普及,给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技能落伍的老馆员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其面临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无疑使他们平添了心理压力。
二是职责要求较高带来的压力。图书馆员经常要在不停地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耐心、细心、热情地回答读者的询问,有时一边找书放书,还得同时回答几位读者的问题,难以应付过来。而如今读者的维权意识有较高,如果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怠慢,馆员面临的可能就是对方的抱怨,甚至呵斥、辱骂。在图书馆界流行“读者永远正确”的服务理念,一旦有读者投诉,就意味着你的奖金或薪水将要被扣,这虽然让图书馆员们很是“窝火”,但又不能不压着。
三是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他们对工作兴趣不浓,对阅读也不大喜欢,又没有人同他们聊天,难以放开心怀。长时间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变得沉闷、孤寂、抑郁寡欢。
二、解决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既有共同性,也有个性差异,较为复杂。当然,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也较复杂,有社会思想方面的,有管理制度方面的,有工作环境与压力方面的,也有个人心理方面的。因此,要解决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许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强化观念认同
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工作是人们羡慕并向往的职业,普遍受到尊重与爱戴。在我国却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偏见,看作服务行业而不被重视。在高校图书馆员被定性为教辅人员,尽管与其他教辅人员一样为教学服务却始终处于被动的不被重视的地位。这种社会偏见严重损伤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当然,也有一些图书馆员没有完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图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及其他名利观念的冲击,产生了一些糊涂观念。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认同,以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图书馆员发挥正能量,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甘心淡泊,默默奉献,信心百倍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兼顾合理需求
无论是作为自然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需要总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考虑图书馆员的合理要求,无疑是提升图书馆员的满意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与相关领导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了解并尽可能地兼顾图书馆员的切身利益,满足其合理需求。应该在适当考虑其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方面的需求。诸如提升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待遇,引进激励机制,革新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强化专业培训,促进人际沟通、开展技能竞赛等等,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动力,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焦虑心理得到及时的排解。
3.引导自我调适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有来自社会待遇,工作单位、部门领导、管理制度、同事关系等等外部的诸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其自身因素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一些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不失为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方法。作为图书馆员,自己如果意识到已经面临心理健康的威胁时,就要主动采用一些心理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以缓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例如:自我承认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以及适度宣泄法等等。
在高校图书馆的各个要素中,人力资源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馆员是重中之重”,我看不为过,因为馆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十分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何永珍 周颖《轮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9。
[2]李焱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枣庄学院学报 2008/5。
[3]程焕文《关注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来自网络资源。
关键词:图书管理;图书馆员;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4-01
图书馆员是高校图书馆诸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研究如何调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辅助作用,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员长期工作在半封闭状态的环境中,单调、枯燥、繁杂琐碎,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越来越感到工作压力大,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心理期望與社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就其心理健康的表现、成因及其解决策略,谈点粗浅看法。
一、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庇护,不少人有时难免也会缺吃少穿,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大多都在田间地头或厂矿工地辛勤劳作,有人能在图书馆里找到一个工作,那真会令人羡慕死了,又清闲,又轻松,还能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学习,还有谁会嫌弃的呢!可是现在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与消费的参照标准不同了,心理期望值也提高了,与现实社会中其他人比起来,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因而导致不少图书馆员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1.职业倦怠。
图书馆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是单调、繁杂、琐碎。他们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图书的编目、分拣、上架、整架、办理借阅手续以及解答读者询问、帮读者找书之类,看似微小琐碎,其实当一个班忙下来,也很繁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付出。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极易引起心理疲劳,情绪低落,从而形成职业倦怠心理,使之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对工作失去兴趣,拖沓应付,消极怠工。
2.心理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收入的分配差距拉得越来越大,相比之下,高校图书馆员的待遇算是较差的。
一是在工薪方面,有网友曾经戏言的“图书馆定律”中就有:“男馆员的爱人一般失业;女官员的爱人一般很有钱”。虽是幽默调侃,却也不缺真凭实据。
二是在晋职升级、培训进修等方面,图书馆员的同代人也往往遥遥领先。他们认为,苦一点,累一点、贫穷一点都不算什么,揪心的是你每天忍受着苦痛与折磨却看不到希望。这就难免使之产生失落感。不少馆员因此产生心理失衡,对所做工作产生不满情绪,牢骚满腹,自怨自艾,不思进取。
3.精神抑郁。
一是改革与竞争带来的压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普及,给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技能落伍的老馆员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其面临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和提升,无疑使他们平添了心理压力。
二是职责要求较高带来的压力。图书馆员经常要在不停地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耐心、细心、热情地回答读者的询问,有时一边找书放书,还得同时回答几位读者的问题,难以应付过来。而如今读者的维权意识有较高,如果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怠慢,馆员面临的可能就是对方的抱怨,甚至呵斥、辱骂。在图书馆界流行“读者永远正确”的服务理念,一旦有读者投诉,就意味着你的奖金或薪水将要被扣,这虽然让图书馆员们很是“窝火”,但又不能不压着。
三是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他们对工作兴趣不浓,对阅读也不大喜欢,又没有人同他们聊天,难以放开心怀。长时间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变得沉闷、孤寂、抑郁寡欢。
二、解决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既有共同性,也有个性差异,较为复杂。当然,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也较复杂,有社会思想方面的,有管理制度方面的,有工作环境与压力方面的,也有个人心理方面的。因此,要解决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许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强化观念认同
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工作是人们羡慕并向往的职业,普遍受到尊重与爱戴。在我国却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偏见,看作服务行业而不被重视。在高校图书馆员被定性为教辅人员,尽管与其他教辅人员一样为教学服务却始终处于被动的不被重视的地位。这种社会偏见严重损伤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当然,也有一些图书馆员没有完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图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及其他名利观念的冲击,产生了一些糊涂观念。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认同,以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图书馆员发挥正能量,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甘心淡泊,默默奉献,信心百倍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兼顾合理需求
无论是作为自然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需要总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考虑图书馆员的合理要求,无疑是提升图书馆员的满意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与相关领导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了解并尽可能地兼顾图书馆员的切身利益,满足其合理需求。应该在适当考虑其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方面的需求。诸如提升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待遇,引进激励机制,革新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强化专业培训,促进人际沟通、开展技能竞赛等等,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动力,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焦虑心理得到及时的排解。
3.引导自我调适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有来自社会待遇,工作单位、部门领导、管理制度、同事关系等等外部的诸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其自身因素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一些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不失为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方法。作为图书馆员,自己如果意识到已经面临心理健康的威胁时,就要主动采用一些心理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以缓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例如:自我承认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以及适度宣泄法等等。
在高校图书馆的各个要素中,人力资源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馆员是重中之重”,我看不为过,因为馆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十分注重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何永珍 周颖《轮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9。
[2]李焱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枣庄学院学报 2008/5。
[3]程焕文《关注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来自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