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后勤工作。其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只有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才能生存。笔者所在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高职教育为切入点,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为原则,以塑造高职大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职业迁移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学院的文化品位有明显地提高,形成高职教育品牌。因此学校希望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开设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音乐课程,更好的实施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学校对开设课程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课程管理及教学实施
笔者所在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训教处进行管理。学校建校十年以来,基本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在对音乐欣赏课程的管理以及教学实施环节的管理上还有所疏漏。具体如下:
(一)课程管理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在笔者所在学院只开设一个学期,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情况亦都是如此,这对于大部分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比较零散,缺乏内在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能够加一些学时或者是将课程连开几个学期,以便系统地教和学。而笔者在对训教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想要系统的开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申请开课的教师能够坚持几个学期连贯的教学2学生不能够继续选修。
正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学校目前无法对音乐欣赏课以及其他的公共选修课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
(二)教学实施的问题
因为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因此各二级院系只是对在各自院系所开的课程进行督导,而学院的督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对二级院系的督导工作进行督促,学院公共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档。监管力度不够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在申请开课的时候缺乏审查,对开课的条件审查不够严格或者是对教师的专业情况要求不严而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缺少学生评教环节。在我校的二级院系,系内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都要在每个期末进行学生评价,以评教成绩来对上课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对任课教师进行督促,而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不属于院系,因此也就缺乏了相应的监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开课后又疏于管理,最终造成了高质量的课程不多,学生对所选的课程比较失望。
二、高职院校对音乐欣赏任课教师的管理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而教学态度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学校是否能够对任课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管理,督促任课教师继续学习,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笔者本身就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与其他上音乐欣赏课的教师都较熟悉,对他们上课的情况也较为了解,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已及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问题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
担任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教师都是音乐专业出身,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欣赏公选课的讲授内容上可以涵盖音乐欣赏的各个方面,保证了正常的开课。但是任课教师业都习惯从自己的熟悉的教材选起,结合自己的主修专业来决定上课的内容。比如在跟学校的陈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因为她在大学是主修琵琶演奏的,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就以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为主,而学习钢琴的徐老师就以讲西方音乐欣赏为丰。同一门课程,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却截然不同,教学内容相差很大。
(二)教学方法方面
任课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大都是从教材的角度入手,上课的时候习惯于以自己学习专业的模式套用给现在基础薄弱的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想给学生讲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希望听到什么、以什么方式来听?比如说讲西方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按作曲家欣赏一些国外的器乐作品,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听一些民族器乐,或者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说唱、民歌、戏曲等。这样学习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磨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不一致。
(三)教学态度方面
任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熟知自己上课的内容,但是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讲完自己要教的内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务,而刺坐在台下的学生疏于管理。因此常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卖力,学生的下而各干各的。再加上音乐欣赏课是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所以上课的人数较多,通常都在一百人以上,而且也没有固定座位,教师越疏于课堂管理,课堂秩序越混乱,学生都喜欢坐在后而,上课期间学生交头接耳,最终学生出现逃课现象。在训教处调查中发现,建校初期学院曾开设关于食品营养的一门公选课程,报名人数123人,最终课程进行一半只有15人在课堂听课,在训教处与该教师沟通时,该老师还认为,自身的教学不存在问题,是学生太不爱学习了。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还需提高认识,不能只是简单的教。还要对课堂进行管理。
(四)教学交流平台
在笔者所在学校,上音乐欣赏课的老师都是来自各个二级院系的老师,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公选课教研室,教师之间虽然也有交流,但是都是属于个人行为,无法像其他的教研室一样每周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办法,也不会交流教学方法及资料,更不会去申请硬件设施的改善。缺乏教学交流平台,也影响了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的进步提高。
一、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课程管理及教学实施
笔者所在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训教处进行管理。学校建校十年以来,基本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在对音乐欣赏课程的管理以及教学实施环节的管理上还有所疏漏。具体如下:
(一)课程管理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在笔者所在学院只开设一个学期,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情况亦都是如此,这对于大部分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比较零散,缺乏内在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能够加一些学时或者是将课程连开几个学期,以便系统地教和学。而笔者在对训教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想要系统的开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申请开课的教师能够坚持几个学期连贯的教学2学生不能够继续选修。
正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学校目前无法对音乐欣赏课以及其他的公共选修课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
(二)教学实施的问题
因为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因此各二级院系只是对在各自院系所开的课程进行督导,而学院的督导处的主要职责是对二级院系的督导工作进行督促,学院公共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档。监管力度不够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在申请开课的时候缺乏审查,对开课的条件审查不够严格或者是对教师的专业情况要求不严而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缺少学生评教环节。在我校的二级院系,系内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都要在每个期末进行学生评价,以评教成绩来对上课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对任课教师进行督促,而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选修课,不属于院系,因此也就缺乏了相应的监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开课后又疏于管理,最终造成了高质量的课程不多,学生对所选的课程比较失望。
二、高职院校对音乐欣赏任课教师的管理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而教学态度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学校是否能够对任课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管理,督促任课教师继续学习,也会影响着教学质量。笔者本身就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与其他上音乐欣赏课的教师都较熟悉,对他们上课的情况也较为了解,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已及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问题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
担任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教师都是音乐专业出身,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欣赏公选课的讲授内容上可以涵盖音乐欣赏的各个方面,保证了正常的开课。但是任课教师业都习惯从自己的熟悉的教材选起,结合自己的主修专业来决定上课的内容。比如在跟学校的陈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因为她在大学是主修琵琶演奏的,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就以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为主,而学习钢琴的徐老师就以讲西方音乐欣赏为丰。同一门课程,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却截然不同,教学内容相差很大。
(二)教学方法方面
任课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大都是从教材的角度入手,上课的时候习惯于以自己学习专业的模式套用给现在基础薄弱的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想给学生讲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希望听到什么、以什么方式来听?比如说讲西方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按作曲家欣赏一些国外的器乐作品,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的老师会让学生听一些民族器乐,或者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说唱、民歌、戏曲等。这样学习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磨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也不一致。
(三)教学态度方面
任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熟知自己上课的内容,但是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讲完自己要教的内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务,而刺坐在台下的学生疏于管理。因此常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卖力,学生的下而各干各的。再加上音乐欣赏课是全校的公共选修课。所以上课的人数较多,通常都在一百人以上,而且也没有固定座位,教师越疏于课堂管理,课堂秩序越混乱,学生都喜欢坐在后而,上课期间学生交头接耳,最终学生出现逃课现象。在训教处调查中发现,建校初期学院曾开设关于食品营养的一门公选课程,报名人数123人,最终课程进行一半只有15人在课堂听课,在训教处与该教师沟通时,该老师还认为,自身的教学不存在问题,是学生太不爱学习了。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还需提高认识,不能只是简单的教。还要对课堂进行管理。
(四)教学交流平台
在笔者所在学校,上音乐欣赏课的老师都是来自各个二级院系的老师,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公选课教研室,教师之间虽然也有交流,但是都是属于个人行为,无法像其他的教研室一样每周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办法,也不会交流教学方法及资料,更不会去申请硬件设施的改善。缺乏教学交流平台,也影响了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的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