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简单讲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开展课前预习,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自学能力,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课前预习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好处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思维空间的拓展.这样在物理课堂上就能够明确重点,集中攻破难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预习对疑点的思考,对学习材料的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出提出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好习惯,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初期阶段.学生生涯是短暂的,走上社会后要靠自学来获得新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将来就不会在新知识前手足无措,更不会落在时代后面.
  3.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在掌握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课外书、互联网上找到许多课本上未提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预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等多位科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必定查阅书籍或者互联网,将知识拓宽到教育、宗教等多个范畴,学生体会到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比教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很多.
  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
  尽管预习有着如此多的好处,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思维可能被书本的结论所束缚和限制,可能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的结论已经“心中有数”,那么未知的、需要深入探究的东西就失去了新意,这样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大胆猜想等.所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其实是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预习带来的利与弊,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呢?我觉得应对这样两个问题了然于心,一是什么样的内容需要预习,二是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1.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高中物理新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注重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新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适当预习.而以探究为主的课就不太适合学生提前预习,对这类知识,方法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怎样的预习才有效
  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讲,有这样几步:一要粗读,了解主要内容,从教材的情境中发现信息,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二要细读,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三要精读,教材的难点﹑疑点,这是物理预习的重要一环.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应先思考,思考后就一定有收获,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四要尝试,利用练习检查预习效果,这也是物理预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这就是现在许多学校采用的导学案.事实上导学案既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行学习,找出疑难点,暴露问题,进而通过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综合性的预习提纲,也是课堂实施的蓝本.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进行有计划预习,寻找知识难点和疑点,进行有计划的习题训练,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用好预习这个有效的学习手段,不仅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总之,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用好“预习”这一有力手段,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益.
  [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2258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