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学校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特点的分析,为建构高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体系,制定提高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身心特点 分析 对策
[作者简介]祝东(1969- ),男,陕西商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174-02
2004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指出:在校贫困生已达240万左右。就北京12所高校贫困生问卷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已超过31.5%。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采取贴息贷款等措施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一些团体也通过各种渠道伸出援助之手,但这只能改变部分贫困生的生存现状,或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程度。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他们都富有才华、坦白直率,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紧张性、有恒性高,兴奋性、幻想性低,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更有少数学生由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无心学习,自暴自弃,封闭自我,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休学、退学甚至酿成自杀或报复社会的惨剧。为此,高校的“贫困生现象”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爱贫困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
一、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身体形态特点
对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的调查发现,贫困男女学生有65%左右来自较为贫困的农村和贫困地区,由于和有生活保障学生的饮食结构不同,蛋白质和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不足使贫困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高校贫困男学生的身高发育的平均值和有生活保障大学生相比无差异,但是胸围及相关的派生指标均低于有生活保障大学生,反映在贫困学生胸廓小和胸部肌肉及呼吸器官发育较差;高校贫困男生体重、胸围、臀围的平均值及相关的派生指标均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反映出贫困男生身体肌肉发达程度以及身体脂肪含量较低;高校贫困女生身高发育的平均值和有生活保障大学生相比差异显著,体重、胸围、腰围及相关派生指标均明显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女生。
二、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高自尊感和高自卑感相互交织。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关注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往的挫折经历以及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引起的自卑感比较强烈,由于担心他人因经济上的贫困瞧不起自己,所以往往比较敏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超强自尊心的出现实际上是希望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让别的同学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通过各种途径掩饰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旦有人揭露或者有人表示蔑视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物质需要的匮乏再加上贫富悬殊的对比,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他们也渴望能像其他大学生一样,但生活上的困难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对他们敏感的心灵给予巨大的冲击,导致他们具有情绪低落、易动怒、怀疑心重、缺乏自信等特点。
2.生活及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适应不良。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所处的环境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较大差距,使他们产生高自卑心理;同时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同学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同时,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成绩一直优秀,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理所当然地优秀,贫困大学生可能除了学习没有其他擅长的东西,无论体育还是文艺都不擅长,这就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一直以来的被尊重的满足感与现实中面临的被否定的矛盾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这种极大的反差会使他们难以适应,这种强烈的情感和高自尊会驱使他们希望立即找回原来的那种感觉,但是这种差距不是一时能补上的,这便使他们可能会一味地强调自己要赶上,但当采取行动却成效甚微时,致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引发抑郁情绪。
3.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家庭,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独来独往,如果他们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又不进行干预,那么,再进一步他们就会走向心理封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苦苦挣扎;一些勇敢的人坦然地直面贫穷,并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一部分学生在心理失衡以后不能面对现实和奋发进取,而是不知所措。他们无心学习、无心交际,慢慢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脱离了集体。
4.敏感多疑与嫉妒心理。由于心理负荷较重、经济地位较低,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心。贫困生内心设防很多,经常疑心其他同学说其吝啬、老土等,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通常情况下,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和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第三个方面是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如果这些嫉妒型心理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等。
三、解决普通高校贫困生身心问题的对策
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助。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受贫困的影响。因此,必要的物质帮助不可或缺,这是精神培养、心理引导和调适的前提和基础。在物质帮助问题上,一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学校的奖、贷、勤、减、免、补等款项,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媒体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贫困生,争取得到社会的资助,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二是要做到“标本兼治”,重视发挥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抓住他们急需改变现状的心理和青年人特有的可塑性强、独立性强的特点,多在勤工助学上下工夫,鼓励他们以勤恳的劳动改变自己的处境。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结合,开展校企联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寻求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前架起“就业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去掉贫困生的后顾之忧。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帮助时,要做深入的调查了解,要充分考虑到一些贫困生由于自尊或其他方面的心理原因不愿意提出申请等情况,对贫困生家庭基本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要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困难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帮助。但是,如只注意到“给钱”而不从思想上、心理上进行“根治”,就有可能忙没帮好又添乱,其心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使他们滋生出依赖心理。
2.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提供助学贷款的同时,应正确引导贫困生合理的营养调配,力争使贫困大学生的营养水平达到一般学生的标准。学校卫生部门应定期为贫困生体检,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可向贫困生有所倾斜,根据贫困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营养状况及运动技能水平,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入手,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客观的重要性做出价值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从维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只要个体具有适度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从大学生繁荣成长发展和对大学生的期望来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自我塑造,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4.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家庭大学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动力。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讨论、竞赛等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贫困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营造一种健康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5.有关部门助困与育人紧密结合。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应遵循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的宗旨,将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学校在建设与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信用贷款的同时,为贫困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意识地将助困活动加以深化,能把社会的爱心转变为他们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的理念,为贫困家庭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7.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起着调剂作用。贫困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奖学金。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但体育锻炼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增强,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自卑心理,提高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应提高贫困生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通过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向真,陈祖标.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跃.高校贫困大学生体质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身心特点 分析 对策
[作者简介]祝东(1969- ),男,陕西商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174-02
2004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指出:在校贫困生已达240万左右。就北京12所高校贫困生问卷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已超过31.5%。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采取贴息贷款等措施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一些团体也通过各种渠道伸出援助之手,但这只能改变部分贫困生的生存现状,或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程度。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他们都富有才华、坦白直率,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紧张性、有恒性高,兴奋性、幻想性低,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更有少数学生由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无心学习,自暴自弃,封闭自我,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休学、退学甚至酿成自杀或报复社会的惨剧。为此,高校的“贫困生现象”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爱贫困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
一、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身体形态特点
对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的调查发现,贫困男女学生有65%左右来自较为贫困的农村和贫困地区,由于和有生活保障学生的饮食结构不同,蛋白质和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不足使贫困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高校贫困男学生的身高发育的平均值和有生活保障大学生相比无差异,但是胸围及相关的派生指标均低于有生活保障大学生,反映在贫困学生胸廓小和胸部肌肉及呼吸器官发育较差;高校贫困男生体重、胸围、臀围的平均值及相关的派生指标均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反映出贫困男生身体肌肉发达程度以及身体脂肪含量较低;高校贫困女生身高发育的平均值和有生活保障大学生相比差异显著,体重、胸围、腰围及相关派生指标均明显低于有生活保障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女生。
二、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高自尊感和高自卑感相互交织。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关注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往的挫折经历以及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引起的自卑感比较强烈,由于担心他人因经济上的贫困瞧不起自己,所以往往比较敏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超强自尊心的出现实际上是希望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让别的同学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通过各种途径掩饰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旦有人揭露或者有人表示蔑视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物质需要的匮乏再加上贫富悬殊的对比,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他们也渴望能像其他大学生一样,但生活上的困难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对他们敏感的心灵给予巨大的冲击,导致他们具有情绪低落、易动怒、怀疑心重、缺乏自信等特点。
2.生活及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适应不良。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所处的环境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有较大差距,使他们产生高自卑心理;同时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同学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同时,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成绩一直优秀,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理所当然地优秀,贫困大学生可能除了学习没有其他擅长的东西,无论体育还是文艺都不擅长,这就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一直以来的被尊重的满足感与现实中面临的被否定的矛盾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这种极大的反差会使他们难以适应,这种强烈的情感和高自尊会驱使他们希望立即找回原来的那种感觉,但是这种差距不是一时能补上的,这便使他们可能会一味地强调自己要赶上,但当采取行动却成效甚微时,致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引发抑郁情绪。
3.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家庭,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独来独往,如果他们自己不进行调适,外界又不进行干预,那么,再进一步他们就会走向心理封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苦苦挣扎;一些勇敢的人坦然地直面贫穷,并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一部分学生在心理失衡以后不能面对现实和奋发进取,而是不知所措。他们无心学习、无心交际,慢慢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脱离了集体。
4.敏感多疑与嫉妒心理。由于心理负荷较重、经济地位较低,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最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因此有时特别多心。贫困生内心设防很多,经常疑心其他同学说其吝啬、老土等,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通常情况下,贫困生的嫉妒心理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认为自己无论是在学习和智力方面,还是在能力等方面,自身条件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只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由此产生“比较型嫉妒”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而又不能享受,由羡慕而产生“羡慕型嫉妒”心理;第三个方面是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他们心生不满而产生“嫉恨型嫉妒”心理。如果这些嫉妒型心理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和社会等。
三、解决普通高校贫困生身心问题的对策
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助。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受贫困的影响。因此,必要的物质帮助不可或缺,这是精神培养、心理引导和调适的前提和基础。在物质帮助问题上,一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学校的奖、贷、勤、减、免、补等款项,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媒体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贫困生,争取得到社会的资助,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二是要做到“标本兼治”,重视发挥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抓住他们急需改变现状的心理和青年人特有的可塑性强、独立性强的特点,多在勤工助学上下工夫,鼓励他们以勤恳的劳动改变自己的处境。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结合,开展校企联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寻求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前架起“就业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去掉贫困生的后顾之忧。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帮助时,要做深入的调查了解,要充分考虑到一些贫困生由于自尊或其他方面的心理原因不愿意提出申请等情况,对贫困生家庭基本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要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困难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帮助。但是,如只注意到“给钱”而不从思想上、心理上进行“根治”,就有可能忙没帮好又添乱,其心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使他们滋生出依赖心理。
2.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提供助学贷款的同时,应正确引导贫困生合理的营养调配,力争使贫困大学生的营养水平达到一般学生的标准。学校卫生部门应定期为贫困生体检,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可向贫困生有所倾斜,根据贫困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营养状况及运动技能水平,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入手,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客观的重要性做出价值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从维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只要个体具有适度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从大学生繁荣成长发展和对大学生的期望来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自我塑造,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4.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家庭大学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动力。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讨论、竞赛等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贫困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营造一种健康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5.有关部门助困与育人紧密结合。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应遵循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的宗旨,将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学校在建设与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信用贷款的同时,为贫困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意识地将助困活动加以深化,能把社会的爱心转变为他们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的理念,为贫困家庭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7.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起着调剂作用。贫困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奖学金。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但体育锻炼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增强,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自卑心理,提高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应提高贫困生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通过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向真,陈祖标.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跃.高校贫困大学生体质特点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