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邮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独具扬州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高邮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价值。但是在如今,高邮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挑战,为此,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高邮地区群众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高邮民歌不太熟悉、只有部分老人进行民歌演唱,并且认为民歌有点过时,分析发现高邮民歌的传承受阻、当地政府不够重视、传承的缺失的问题,为此,在最后提出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播与创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传承来提高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高邮民歌;传承;保护
高邮民歌属于江苏民歌,是扬州地域及周围地域的广为传唱的民间歌曲,表现形式主要为号子、小调和民俗歌等。高邮民歌反映了高邮古往今来的历史、社会、人民生活、当地风土人情、百姓爱情婚姻等,是了解长江三角洲民风民俗的寶贵资料,也是进行人文教育与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发展,高邮民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国人正在探寻民族的文化自信力,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能丰盛传统文化的未来,对于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有利于创新和保护高邮民歌,丰富民歌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不记名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高邮民歌艺术保护与传承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对象为高邮民歌表演艺术家,高邮文化馆馆长,高邮市民,总共回收问卷250份。其中高邮市民主要年龄分布在选中学阶段的为25人,占10%,高中阶段的为30人,占12%,大学阶段的人数为153人,占61%,其他人数占比17%。总体来说,人数分布上是以中青年为主,符合高邮名歌传承与保护的人群特征。
1.1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
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上,有一半的人表示长辈们偶尔会对他们提及高邮民歌,甚至有39%的人从未通过长辈们对其提及高邮民歌,在对高邮民歌的了解程度上,50%的人对高邮民歌的了解较少,29%的人完全没有听过高邮民歌,在高邮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51%的人表示知道,有49%的表示不知道,总体来说,超过一半人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较少。
1.2高邮民歌的了解途径和当地情况
通过调查,在高邮民歌的了解途径上,有41%的人群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高邮民歌,通过身边的人群了解高邮民歌的占比为29%,通过书本、报刊和杂志了解的占比为18%,此三种方式为主要了解高邮民歌的途径。高邮民歌在家乡的现状上,57%的人表示只有老人在唱民歌,完全没有人唱的情况为24%,经常听到别人唱的为19%,总体来说,高邮民歌的主要了解途径为互联网方式,高邮民歌主要是老年人在唱。
1.3当地人对高邮民歌的态度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认为高邮民歌是否过时的问题上,有53%的人认为高邮民歌有点过时,有37的人认为高邮民歌已经过时,至于10%的人认为高邮民歌并没有过时。在有机会观看高邮民歌专场演出时,有53%的愿意去观看,47%的人对其不愿意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在将高邮民歌改编成流行歌曲进行演唱的方式上,有37%表示会喜欢,49%的人表示不会,少部分表示不清楚。总体来看,大部分的人认为高邮民歌有点过时,还是原因去观看高邮民歌专场演唱会的,并不会喜欢高邮民歌改编成为流行歌的方式演唱,主要一部分原因是问卷群体为青年人居多。
2.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高邮民歌传播受阻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较低,高邮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主要原因之一是高邮民歌与当地生活环境所不相兼容,高邮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创作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类别。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文化衰落,现代音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多地被各种移动通讯设备、网络等充斥,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更灵动的文化形式吸引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民歌因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在现代的生活元素中显得颇为“土气”,年轻人更喜欢刷微博、刷朋友圈,聚坐在一起弹唱民歌的情况很少,而农村乡间红白事中,更多的是民歌形式上的一种表达,少了过去的乡民们投入表演的热情,年轻人更是关注甚少。
2.2当地政府见不够重视
在关于高邮民歌传承方面的问题上,一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当地政府对高邮民歌的传承上不够重视,高邮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政府下拨的经费经过分摊后,最终用于高邮民 歌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许多高邮民歌珍贵资料无 法得到有效保存与保护。地方政府对高邮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偏差,缺乏传承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高邮民歌在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但在其成功申遗后,各方主体的热情开始消退,最后形成了只有少数爱好者坚守传承的局面,根本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保护意识。
2.3传承的缺失
高邮民歌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造成人们只知道《数鸭蛋》这一经典的高邮童谣儿歌,并且高邮民歌的传承仍然最传统的口头传承为主,由于传统高邮民歌在传承方面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原始的曲谱存于世间,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教学课程。高邮民歌并未被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内,仅仅在最近一两年才有个别高校聘请高邮民歌表演艺术家以嘉宾的方式到学校进行助教,而这些传承者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艺术家,新生代传承人凤毛麟角。不难发现,高邮民歌在教育传承上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高邮民歌仍然以口头传承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传承严重缺位。很显然,高邮民歌在人才培养方面严重脱节,并且没有形成良性的教育体系。
3.高邮名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播与创新 针对高邮民歌获取途径较少以及民众熟悉程度较弱的问题,可以在高邮地区定期承办高邮民歌大赛、艺术节,让更多的人认识高邮民歌,了解高邮民歌,热爱高邮民歌。将一些传统的濒临失传的高邮民歌编入教材,结合时下广问乐见的事,创作新曲,引导更多人来学唱高邮民歌。在高邮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文化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原则,也就是说,因高邮民歌的产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选择,在其与文化产业的联姻中,必须要尊重高邮民歌的历史性和原生态性,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其进行胡乱包装,让其失去最根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核。因此,在高邮民歌的创新发展中,必须要寻求传承保护和市場开发的平衡点。
3.2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高邮民歌的传承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高邮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邮民歌的保护工作,建议建立完善的民歌采风制度,并规范采风流程,让高邮民歌能够尽可能多的完整保留下来。可以制定出台相关奖励办法,鼓励传承人参加高邮民歌会活动;四是在阵地建设上“扶持”,加快推进民歌艺术馆等传承基地建设;在舆论宣传上“协调”,整合各类传播工具,为高邮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3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承
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愿意为高邮民歌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的,并且支持高邮民歌入驻校园。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特色活动、校园专题报告等,校方应有意识地将其与音乐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高邮民歌教唱比赛等活动,将一些传统的濒临失传的高邮民歌编入教材,结合时下广问乐见的事,创作新曲,引导更多人来学唱高邮民歌,营造浓厚的高邮民歌传承学习氛围,进而唤醒学生们对高邮民歌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热情。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高邮民歌表演人才,积极维护并创造了有利于高邮民歌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和公众环境。
结论
高邮民歌历经千年的传承,是高邮人民力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高邮民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针对高邮民歌在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播与创新、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承方式来保护高邮民歌,让高邮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
[2]隋丽娜.《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5
[3]肖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3
[4]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67
[5]索兴.《高邮民歌》【M】.成都时代出版社 39
[6]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9
[7]刁艳.《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民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30
[8]王沥沥.《民歌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56
[9]黄允箴.《中国民歌与风土》【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65
[10]王惠敏.《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鸭绿江月刊》,2014(10):102-105
[11]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12]张天彤.《对话“原生”与传承“母语”——“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略述》【J】.《中国音乐》,2016:21-24
[13]葛灵月.《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88-91
[14]姚霆.《高邮民歌发展概述》【J】.《黄河之声》,2016:251-253
[15]马飞.《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J】.《西江月》,2016:32-35
[16]李梓.《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J】.《扬州大学》,2015:20-23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高邮民歌;传承;保护
高邮民歌属于江苏民歌,是扬州地域及周围地域的广为传唱的民间歌曲,表现形式主要为号子、小调和民俗歌等。高邮民歌反映了高邮古往今来的历史、社会、人民生活、当地风土人情、百姓爱情婚姻等,是了解长江三角洲民风民俗的寶贵资料,也是进行人文教育与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发展,高邮民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国人正在探寻民族的文化自信力,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能丰盛传统文化的未来,对于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有利于创新和保护高邮民歌,丰富民歌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不记名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高邮民歌艺术保护与传承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对象为高邮民歌表演艺术家,高邮文化馆馆长,高邮市民,总共回收问卷250份。其中高邮市民主要年龄分布在选中学阶段的为25人,占10%,高中阶段的为30人,占12%,大学阶段的人数为153人,占61%,其他人数占比17%。总体来说,人数分布上是以中青年为主,符合高邮名歌传承与保护的人群特征。
1.1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
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上,有一半的人表示长辈们偶尔会对他们提及高邮民歌,甚至有39%的人从未通过长辈们对其提及高邮民歌,在对高邮民歌的了解程度上,50%的人对高邮民歌的了解较少,29%的人完全没有听过高邮民歌,在高邮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51%的人表示知道,有49%的表示不知道,总体来说,超过一半人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较少。
1.2高邮民歌的了解途径和当地情况
通过调查,在高邮民歌的了解途径上,有41%的人群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高邮民歌,通过身边的人群了解高邮民歌的占比为29%,通过书本、报刊和杂志了解的占比为18%,此三种方式为主要了解高邮民歌的途径。高邮民歌在家乡的现状上,57%的人表示只有老人在唱民歌,完全没有人唱的情况为24%,经常听到别人唱的为19%,总体来说,高邮民歌的主要了解途径为互联网方式,高邮民歌主要是老年人在唱。
1.3当地人对高邮民歌的态度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认为高邮民歌是否过时的问题上,有53%的人认为高邮民歌有点过时,有37的人认为高邮民歌已经过时,至于10%的人认为高邮民歌并没有过时。在有机会观看高邮民歌专场演出时,有53%的愿意去观看,47%的人对其不愿意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在将高邮民歌改编成流行歌曲进行演唱的方式上,有37%表示会喜欢,49%的人表示不会,少部分表示不清楚。总体来看,大部分的人认为高邮民歌有点过时,还是原因去观看高邮民歌专场演唱会的,并不会喜欢高邮民歌改编成为流行歌的方式演唱,主要一部分原因是问卷群体为青年人居多。
2.高邮民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高邮民歌传播受阻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高邮民歌的熟悉程度较低,高邮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主要原因之一是高邮民歌与当地生活环境所不相兼容,高邮民歌是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创作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类别。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文化衰落,现代音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多地被各种移动通讯设备、网络等充斥,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更灵动的文化形式吸引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民歌因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在现代的生活元素中显得颇为“土气”,年轻人更喜欢刷微博、刷朋友圈,聚坐在一起弹唱民歌的情况很少,而农村乡间红白事中,更多的是民歌形式上的一种表达,少了过去的乡民们投入表演的热情,年轻人更是关注甚少。
2.2当地政府见不够重视
在关于高邮民歌传承方面的问题上,一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当地政府对高邮民歌的传承上不够重视,高邮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政府下拨的经费经过分摊后,最终用于高邮民 歌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许多高邮民歌珍贵资料无 法得到有效保存与保护。地方政府对高邮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偏差,缺乏传承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高邮民歌在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但在其成功申遗后,各方主体的热情开始消退,最后形成了只有少数爱好者坚守传承的局面,根本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保护意识。
2.3传承的缺失
高邮民歌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造成人们只知道《数鸭蛋》这一经典的高邮童谣儿歌,并且高邮民歌的传承仍然最传统的口头传承为主,由于传统高邮民歌在传承方面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原始的曲谱存于世间,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教学课程。高邮民歌并未被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内,仅仅在最近一两年才有个别高校聘请高邮民歌表演艺术家以嘉宾的方式到学校进行助教,而这些传承者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艺术家,新生代传承人凤毛麟角。不难发现,高邮民歌在教育传承上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高邮民歌仍然以口头传承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传承严重缺位。很显然,高邮民歌在人才培养方面严重脱节,并且没有形成良性的教育体系。
3.高邮名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播与创新 针对高邮民歌获取途径较少以及民众熟悉程度较弱的问题,可以在高邮地区定期承办高邮民歌大赛、艺术节,让更多的人认识高邮民歌,了解高邮民歌,热爱高邮民歌。将一些传统的濒临失传的高邮民歌编入教材,结合时下广问乐见的事,创作新曲,引导更多人来学唱高邮民歌。在高邮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文化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原则,也就是说,因高邮民歌的产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选择,在其与文化产业的联姻中,必须要尊重高邮民歌的历史性和原生态性,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其进行胡乱包装,让其失去最根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核。因此,在高邮民歌的创新发展中,必须要寻求传承保护和市場开发的平衡点。
3.2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高邮民歌的传承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高邮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邮民歌的保护工作,建议建立完善的民歌采风制度,并规范采风流程,让高邮民歌能够尽可能多的完整保留下来。可以制定出台相关奖励办法,鼓励传承人参加高邮民歌会活动;四是在阵地建设上“扶持”,加快推进民歌艺术馆等传承基地建设;在舆论宣传上“协调”,整合各类传播工具,为高邮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3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承
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愿意为高邮民歌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的,并且支持高邮民歌入驻校园。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校园广播站、校园特色活动、校园专题报告等,校方应有意识地将其与音乐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高邮民歌教唱比赛等活动,将一些传统的濒临失传的高邮民歌编入教材,结合时下广问乐见的事,创作新曲,引导更多人来学唱高邮民歌,营造浓厚的高邮民歌传承学习氛围,进而唤醒学生们对高邮民歌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热情。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高邮民歌表演人才,积极维护并创造了有利于高邮民歌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和公众环境。
结论
高邮民歌历经千年的传承,是高邮人民力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高邮民歌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针对高邮民歌在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播与创新、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高邮民歌的传承方式来保护高邮民歌,让高邮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
[2]隋丽娜.《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5
[3]肖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研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3
[4]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67
[5]索兴.《高邮民歌》【M】.成都时代出版社 39
[6]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9
[7]刁艳.《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民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30
[8]王沥沥.《民歌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56
[9]黄允箴.《中国民歌与风土》【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65
[10]王惠敏.《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鸭绿江月刊》,2014(10):102-105
[11]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12]张天彤.《对话“原生”与传承“母语”——“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程略述》【J】.《中国音乐》,2016:21-24
[13]葛灵月.《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88-91
[14]姚霆.《高邮民歌发展概述》【J】.《黄河之声》,2016:251-253
[15]马飞.《高邮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之我见》【J】.《西江月》,2016:32-35
[16]李梓.《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J】.《扬州大学》,2015:20-23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