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对《荷花淀》的改编得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utz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作家汪曾祺一向以他的小说和散文著称,少为人知的,大概是他的编剧身份,和写过的唯一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炮火中的荷花》,改编自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这个由北影厂女导演王好为牵头,最终没能投拍的剧本,在灿若星辰的中国电影史上实在不甚起眼,可它的“显赫出身”令其与众不同:原作者孙犁和改编者汪曾祺皆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二人气质相近,清新淡远的笔调、唯美诗化的叙事、自在抒情的品格,都体现在两人的作品之中。汪曾祺又有着二十多年的编剧经验,大概是因此被认为只有他改编孙犁的作品才能“不失其韵味”。对这一特殊的剧本一探究竟,不仅能采得两家文风之长,还能取得关于文学与影视改编的一点启示。
  一、改编者之得失
  汪曾祺一向随和无争,但据说骨子里是很“狂”的,曾说“中国让他服气的小说家只有三人,鲁(迅),沈(从文),孙(犁)”。在他一些谈艺的文章中,不时可以看到引用孙犁的观点,可见汪老是熟读了孙老先生的作品且非常钦佩的。两人岁数差不多,开始创作的时间也相去不远,一位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一位接续起抒情小说传统、以散文化的小说扬名于世,两家作品中不乏相似的美学风格。
  以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来说,文字清丽、淡雅,有着浓郁的中国韵味。其间水汽氤氲,仿若一幅幅明丽的山水田园画,又好似落英缤纷、不知汉魏的世外桃源;孙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环境唯美、明朗辽远,仿佛处战火之中而视战火为无物,自有一片清凉的世界。汪老与孙先生都善于刻画健康美好的女性形象,《受戒》中的大英子、小英子,与《芦花荡》里的大菱、二菱,都是敏捷、俊俏的小姑娘;《大淖记事》里的巧云,与《荷花淀》里的水生嫂,都看似只是柔弱妇人,却像蒲草一般坚韧顽强。
  汪老与孙先生的写作具有民族性,两人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都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呼吁青年作家不忘根本,回到传统中来。二人也对语言的精准性有着极高要求。汪曾祺多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有一次甚至因为看不惯青年作家“造词儿”,写信给好友朱德熙,说“希望你们语言学家能出来过问一下”。孙先生也曾在信中批评过别的作家在文字上的疏忽,甚至因为批评别人一个不通的句子,而引发笔墨官司。由两位作家的相同之处可见,汪曾祺被委以改编孙犁作品的重任,是颇为合适的。
  另一方面,使北影厂导演找到汪老的,大概还有他的编剧身份。汪老是两栖类,自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再没换过工作单位,当了20多年的京剧编剧。虽然他自述“搞搞京剧还有个好处,即知道戏和小说是两种东西。戏要夸张,要强调;小说要含蓄,要淡远”“写戏剧必须说尽,十分要说到十分”,但他写出的剧本,戏剧性是不是足够依然是个问题。汪老自己也认识到了,他曾在致黄裳的信中写道:“(我)终于还是一点都不会写‘戏’……我的剧本偏偏独少情节。”汪老写剧本,一向是以台词见长,而非情节,他因写台词出色,受到过高层领导的特别礼遇,可碰到要编情节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虽然这些情况是在汪老创作京剧剧本时出现的,可在电影剧本创作中恐怕也难以避免。汪老来改编孙先生的作品,虽然合适,却有短处。
  二、文学之得:寥寥数语,尽得风流
  《炮火中的荷花》作為文学剧本,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剧本之中,可见《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山地回忆》《吴召儿》等作品的原型。其中,《山地回忆》和《吴召儿》合二为一,情节都安在吴召儿身上;《荷花淀》和《嘱咐》关联起来,主人公同为水生和水生媳妇。剧本较于原著删减了大量描述性的语言,尽量保留了对话,保全了原作的审美意蕴。
  孙犁先生的一大长处与特色便是关于景物的描写,“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等都是名句。此种笔法恰为汪老所擅长,虽然在剧本中,描述性的话语要尽量简练明了,但并没有限制汪老的发挥,他常是不需大段铺排而能尽抒其意的。他运用了自己喜爱的、从鲁迅先生那里习得的短句式,一句为一个段落。试看剧本开头:
  黎明。
  一箭粉红色的荷花。
  荷花缓缓地展瓣。
  一片荷花、荷叶。
  荷花、荷叶。
  寥寥数语,便把时间与风光展现无遗。在短句的重复使用中,也可看出蒙太奇的效果。从一箭荷花到一片荷花、荷叶,再到蔓延铺展开来的荷花、荷叶,仿若看到镜头先在一支荷花头上停留,蓦地,花开寂静,继而镜头拉开去,无数荷花、荷叶映入眼底,不甚着墨而景象尽在其中。再看汪老如何表现时间的流逝:
  柳树杨花,她们在战斗。
  荷花吐箭子,她们在战斗。
  芦花放穗,她们在战斗。
  下大雪,她们在战斗。
  这是剧本第二章的结尾,这章对应的是原作《嘱咐》,结尾前的一大段情节基本保留了原作内容,修改不多。这个结尾是平添的一条“小尾巴”,一条有韵味、有回音的尾巴。女兵们不甘人后、奋勇争先,既坚韧顽强,又挺拔秀丽的身影跃然纸上,时光流淌其间,岁月倏忽而逝。用杨花、荷叶、芦苇、雪片这些意象来表现时间流逝的还另有几处,都言简意丰,令人读之再三。与上述结尾情况类似的还有大结局处:
  他们找草筐,找头巾。
  头巾找到了。
  头巾飘起来。
  头巾变成一双白鹭。
  白鹭越飞越远。
  这样的结束语简化了原作《光荣》中“谁也觉得这两人要是结了婚,是那么美满,就好像雨既然从天上降下,就一定是要落在地上,那么合理应当”,同样非常精彩的叙述,可审美韵味丝毫不输,甚至更为缥缈悠远。汪老向来很注重开头和结尾的,可见无误。
  此外,汪老在剧本中添加的民歌,使得文本更具地方色彩与民间韵味。汪老于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市文联和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过多年,编辑过《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杂志。   汪老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剧本中第六、七章开篇的两首民歌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由此,《炮火中的荷花》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看,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
  三、电影之失:形散诗化,难于拍摄
  罗伯特·麦基曾说:“文学天才和故事天才毫无关联。”从电影剧作的角度看,《炮火中的荷花》离达到拍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剧本没能提炼出统领全篇的主要人物,也没有明确人物的身份背景。上述改编涉及的诸篇小说,被移植到剧本中时,分为不同章节,彼此之间没有糅合打通,而是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因此,全剧很难说谁是男女主角,也没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不过,可以看出汪老在人物融合上做了努力,比如把《荷花淀》与《嘱咐》中同叫水生的主角合并为一人。这两篇小说在剧本中对应的是第二、六章,虽然剧情不连贯,但两章中的水生媳妇都在纳“卍”字不断头的花纹,可看出是同一人。可第六章中提及水生媳妇在水生去当兵时正怀着一个娃娃,第二章中,恰有了身孕的妇女却不是水生媳妇。汪老加这么一个怀孕的妇女或许是想使两章剧情串联起来,却搞混了对象,因此造成人物上的疑点。在分量较重的《光荣》改编章节中,没有对主人公原生和秀梅做好人物关系介绍,原生本有个媳妇小五,却好似一开始就和秀梅互有情意。秀梅甘愿一直等着原生,省略了原作中她在说婆家的当口,因和小五赌气才保持单身,使得她和原生的关系有些迷离。由此可见剧本缺乏主要人物,人物又缺乏连贯性,且存在身份模糊的问题。
  再者,情节上囿于原作,没能建构并丰富主线情节。如前所说,剧本各章节独立性强,没有拧成一股绳。较为可惜的是,汪老对于情节较短且简单的原作基本都保留了原有內容,而对《光荣》和《吴召儿》情节稍为丰富的两篇却做了删减。《光荣》里小五似有不妥行为,和落后分子尹大恋有不正当关系,也是在他的挑唆下小五才执意和原生离婚。而原生光荣归来,群众载歌载舞地游行庆祝,敲大鼓的特意在小五门前敲了一套花点,小五却闭门不出。这都是很有戏剧性的情节,但被汪老省略掉了。让所有人物在秀梅和原生这里汇聚并结局,可以看出汪老对他们的重视,没能在这对感情线较为完整的男女身上建构出整个剧作的主线,是一个遗憾。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孙犁先生的原作难以改编,可能有汪老自身的局限,也可能和王好为导演特别对汪老强调“要抒情一些,要美一些”有关。不管怎样,汪老殚精竭虑写出这个剧本,诚心可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材料。正如孙犁先生的女儿孙晓玲女士所言:“他(父亲)的作品很难拍得让人喜闻乐见,倒是汪老先生的一番努力,令人难忘。”
  四、结语
  汪曾祺对《荷花淀》的电影改编,始于文学却止于文学,令人思考电影对文学的依靠与改造。文学与电影一直密不可分,自电影诞生时起,便受到文学的影响,一百多年来,也不断从文学中吸取丰厚的养分。两种艺术类型有各自的特点和创作规律,在影视创作中,“忠于原著”和“再创造”一直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易于顾此失彼。创作者只有悉心拿捏、深入其中,切实揣摩原作,把握其精华,再创造性地融入新作品,守住创作规律,才能向两全的结果无限靠近。
其他文献
鳞片从躯体一瓣瓣剥落  风雨的锋刃闪耀刺眼的光芒  轻盈舞动 羽翼铺满黑夜  城池一再失守  一场雪从心头轻扬  走入歧途,找不到回家的路  雷鸣撕裂的疼痛洒满一地  一条河流纷飞中裸露  树的殇,举起枯萎的目光  每一個花瓣,都是远行的儿女
摘 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福克纳利用象征主义对艾米丽的悲剧进行描写,展现了当时南方贵族的没落,其主要根源在于清教主义的和南方文化的没落。时代进步之下,旧的价值观终将被遗弃,而那些奉行南方价值观的贵族们也终将被时代抛弃。  关键词:悲剧;贵族没落;南方价值观;南方文化;象征主义  作者简介:郑雨婷(199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
这个秋天,草木安详  落叶们,不再大声喧哗  日渐消瘦的小路。一缕缕时光  穿过大地的枯黄  渐行渐远  这个深秋。天空,空空  大地缀滿了补钉。夕阳下  河流,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  看枫叶在山峦,写下悲壮的殷红  以及,生命的疼痛
悄悄借助寒冷 把冬天隐藏  却在他乡迷失方向  历史的车轮只有回忆  回忆里只有哀伤……  新年零点钟声敲响  誓把昨天告退黑夜  在新春的笑容里  傻傻的我 在等你……  我在春天里等你  等你一個世纪  当苍天只有无助的云  我仍然在雨中想你……  当雪花飘累了故乡的冬季  我在流泪的歌声里找你  虽然人生没有春天  我却在春天里等你……
高阁,云窗,琴符。  温柔的雨下了一夜。  梦,在天亮前碎了一地。  是昨夜的酒发酵吗?  还是,刚刚的雨留了太多情?  眼角有光泫然。  思绪如叶,被微凉的风吹痛,  落在眉间,落在手心。一片,  蝴蝶庭前翩翩起舞。  似唐诗宋詞中沉浮的我。  园角的蔷薇开了,  墙上,门边摆弄着无边姿色。  花开花谢,年年。它在重复  一场,天与地的撕裂。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幻灭。  每一朵都带着初夏的温婉。
摘 要: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在小说、诗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安娜贝尔·李》作为爱伦·坡唯美主义创作的巅峰,,其创作很好地阐释了 爱伦·坡的《诗的原理》。  关键词:爱伦·坡;唯美主义诗歌;《安娜贝尔·李》;《诗的原理》  作者简介:庞舒畅(1998.7-),女,辽宁省辽阳人,辽阳县作协会员,沈阳市皇姑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
拎着调料 在辽夐的秋空寻找合适的食材  大地吝啬 总喜欢戏谑有情怀的老实人  其实我不应该气馁  至少这个世界还赠送过我 流浪与孤独  我问宇宙 星辰即将要撑破你的肚子  为何还要继续膨胀 毫无节制  宇宙说 膨胀也是希望 是新生  我问大海 今年的雨水已足够多  为何还要继续向江河索取 贪得无厌  大海说 索取也是价值 是责任  不明来历的瑟瑟冷風 将这些冠冕堂皇  通通吹散 落日的尽头 我看见
此时  已是春天了  可我却还停在去年的夏天  滚烫的六月  心如冰河  那没有告别的深夜  嘲笑着我的后悔与不舍  深夜  閉上眼睛  我听到了岁月的低吟  那是您盼我回家的心事  等我踏春的欣喜  抚摸记忆  我看到了春天的生机  那是您轻盈动人的舞姿  痛也坚强的样子  缝合思绪  我闻到了您身上的烟火气息  香香的  暖暖的  满屋都是爱的影子  四季轮回  春风又起  挽起岁月的手  烫
深夜 坐在桥头 倾听黄河的声音  沉思中的孤独 刻划岁月的痕迹  夜空静怡 残月与星光对视  俯瞰一切欲望  沉默的心事 有如黛玉葬花的憂伤  埋葬在心田  重复 平凡世界的人生  每天都更新的日子 无论是夏  还是冬 都流淌着  不对世俗低头的姿态  心若静 心轻盈  读懂幸福 用太阳的热烈  在沧海桑田坚持收获  出彩的人生
云断峰峦雷鼓催,风摇白雨落江帷。  虹波飞渡千山去,归入洪流万丈垂。  游三台山  巍巍雄殿接云霄,千里范阳连海潮。  竹映霞光通曲徑,禅心一片自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