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13~15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北海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儿童社会性教育研讨会在北海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代表们围绕“儿童·文化·社会”这一主题,就当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诸多问题开展了研讨。
一、学术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教授作了题为“童年生态与儿童教育的整体构架”的学术报告。刘晓东教授从诠释儿童教育学视野中的“身体”入手,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的关系,并就儿童发展如何实现身体、精神、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儿童教育应注重“身体”、强调“身体”的观点。学术报告后,刘晓东教授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如何辨析儿童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视野中的“身体”概念,原始人是否是真正意义的“人”及如何看待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差别等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莉敏教授作了题为“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的学术报告。侯莉敏教授阐释了儿童社会性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基础,遵循“由里向外”的基本原则。她特别指出,对年幼儿童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儿童期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儿童社会性教育是一门关于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化的科学,离开了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幼儿自然发展的基础,设计得再好的社会性教育课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作的学术报告——《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路向》,在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领域研究的时代转换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领域课程与文化、社会领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作了阐述。虞永平教授认为,在实施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中,要使课程成为儿童的文化,必须关注文化的隐性作用及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教育是为了生活与评说生活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教育。虞永平教授还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体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翔实的解读。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教授的学术报告《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教育反思》,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就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教师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化为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育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化为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化为对儿童心灵的陶冶等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伟教授作了题为“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姚伟教授分别对文化与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与辨析,并用真实、丰富的图片和幼儿园实践案例介绍了自己对如何构建具有文化的开放性、独特性和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的思考。姚伟教授指出,只有当课程回归文化的逻辑起点——生活世界的时候,儿童才能面临真实的世界,有效地体验文化“化人”的过程。
二、观摩与研讨
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一直是广大幼儿园教师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来自南京、苏州、南宁、桂林的6位幼儿园教师展示了6个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并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颇受大家关注,如如何在当前强调整合的课程实施中关注幼儿本身、关注细节、关注幼儿完整经验的获得,如何设计与组织有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等等。
本次研讨会还举行了获奖论文交流会,参与交流的既有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也有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有的从理论视角对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审视,如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甘剑梅老师作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深度模式——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的发言,介绍了模式理论及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在幼儿园如何实施以基本品格(如爱、尊重、善良、友谊、欣赏差异、移情、忍耐、合作等)为主题的社会性教育;有的对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如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幼儿园的代表作了题为“利用社会环境,夯实幼儿情感之基”的发言,介绍了该园走进社区环境,丰富幼儿文化知识,借助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通过观摩与研讨,代表们一致认为,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虽然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体裁、题材与形式各不相同,但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幼儿如何“成人”、如何“为人”是一致的。社会性教育关注的是儿童和谐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应更注重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因而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追求短期的外在目标。
通过交流与研讨,与会代表们对儿童社会性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儿童社会性教育是关涉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切忌说教,而应在自然、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强调社会性教育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儿童的体验与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
Childre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view of the 3rd National Forum on Preschool Society Education
Wu Hui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一、学术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教授作了题为“童年生态与儿童教育的整体构架”的学术报告。刘晓东教授从诠释儿童教育学视野中的“身体”入手,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的关系,并就儿童发展如何实现身体、精神、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儿童教育应注重“身体”、强调“身体”的观点。学术报告后,刘晓东教授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如何辨析儿童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视野中的“身体”概念,原始人是否是真正意义的“人”及如何看待原始人与现代人的差别等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莉敏教授作了题为“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的学术报告。侯莉敏教授阐释了儿童社会性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基础,遵循“由里向外”的基本原则。她特别指出,对年幼儿童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儿童期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儿童社会性教育是一门关于儿童与社会、儿童与文化的科学,离开了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幼儿自然发展的基础,设计得再好的社会性教育课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作的学术报告——《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路向》,在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领域研究的时代转换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领域课程与文化、社会领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作了阐述。虞永平教授认为,在实施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中,要使课程成为儿童的文化,必须关注文化的隐性作用及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教育是为了生活与评说生活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即是生活教育。虞永平教授还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体系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翔实的解读。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教授的学术报告《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教育反思》,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就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教师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化为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育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化为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化为对儿童心灵的陶冶等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伟教授作了题为“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姚伟教授分别对文化与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与辨析,并用真实、丰富的图片和幼儿园实践案例介绍了自己对如何构建具有文化的开放性、独特性和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的思考。姚伟教授指出,只有当课程回归文化的逻辑起点——生活世界的时候,儿童才能面临真实的世界,有效地体验文化“化人”的过程。
二、观摩与研讨
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一直是广大幼儿园教师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来自南京、苏州、南宁、桂林的6位幼儿园教师展示了6个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并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颇受大家关注,如如何在当前强调整合的课程实施中关注幼儿本身、关注细节、关注幼儿完整经验的获得,如何设计与组织有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等等。
本次研讨会还举行了获奖论文交流会,参与交流的既有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也有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有的从理论视角对儿童社会性教育进行审视,如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甘剑梅老师作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深度模式——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的发言,介绍了模式理论及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在幼儿园如何实施以基本品格(如爱、尊重、善良、友谊、欣赏差异、移情、忍耐、合作等)为主题的社会性教育;有的对社会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如江苏张家港市东莱幼儿园的代表作了题为“利用社会环境,夯实幼儿情感之基”的发言,介绍了该园走进社区环境,丰富幼儿文化知识,借助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通过观摩与研讨,代表们一致认为,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虽然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体裁、题材与形式各不相同,但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幼儿如何“成人”、如何“为人”是一致的。社会性教育关注的是儿童和谐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应更注重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因而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追求短期的外在目标。
通过交流与研讨,与会代表们对儿童社会性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儿童社会性教育是关涉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儿童进行社会性教育切忌说教,而应在自然、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强调社会性教育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儿童的体验与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
Childre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view of the 3rd National Forum on Preschool Society Education
Wu Hui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