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技工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度的具体实践,尝试总结一些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或成功经验。
关键词:校企合作 冠名培养 现代学徒制
近几年来,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学校针对当地校企合作的现状,尝试通过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度,有效整合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强强联手,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已与两家骨干上市公司联合创办分院。为使冠名班学生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在学生上岗实习前,紧扣教学计划、过程控制和实习考核三个环节开展合作,把教学重心前移,努力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一、选择好冠名企业和专业,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义务
首先选择好冠名企业,从长期合作的核心企业中选择适合专业与岗位对接、实力雄厚并认识到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企业。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意向,确定合适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中职招生之前,学校组织宣传发动,介绍专业情况、企业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家长,并组织预报名。学生入校之后,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选拔,按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教学标准录取学生,成立企业冠名班级,配发冠名企业工作服代替校服,该班级学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预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双方各自的职责。
二、成立专业学徒培养工作小组,校企共制培养方案
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相应专业的企业冠名订单培养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等;同时,合作企业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师傅,师傅指导的学生宜少不宜多。
学校与冠名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應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构建课程体系,建成“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一体化技能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一体化技能课程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的实习课题,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和生产性环节。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现代学徒制度中,学生学习既在学校的课堂和实训室中进行,也在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一般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以三年学制为例,凡冠名班级第一年安排2周至1个月的企业见习,主要熟悉工作岗位、了解企业文化、明确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第二年安排3个月的企业实习,主要是加深对专业模块理解,强化实际工作技能。第三年第二学期安排职业化顶岗实习,实现专业和岗位融合,从而强化情感认同和职业认知,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冠名企业全程参与冠名合作班级的教学,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教师要正常与企业进行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企业全程参与和跟踪服务,和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设立企业补助资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资源。
五、严格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与冠名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定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定期对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和师傅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冠名合作企业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职业素养评价,完全可以按企业预备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并作为三年后学生录用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校企合作 冠名培养 现代学徒制
近几年来,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学校针对当地校企合作的现状,尝试通过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度,有效整合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强强联手,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已与两家骨干上市公司联合创办分院。为使冠名班学生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在学生上岗实习前,紧扣教学计划、过程控制和实习考核三个环节开展合作,把教学重心前移,努力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一、选择好冠名企业和专业,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义务
首先选择好冠名企业,从长期合作的核心企业中选择适合专业与岗位对接、实力雄厚并认识到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企业。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意向,确定合适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中职招生之前,学校组织宣传发动,介绍专业情况、企业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家长,并组织预报名。学生入校之后,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选拔,按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教学标准录取学生,成立企业冠名班级,配发冠名企业工作服代替校服,该班级学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预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双方各自的职责。
二、成立专业学徒培养工作小组,校企共制培养方案
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相应专业的企业冠名订单培养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等;同时,合作企业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师傅,师傅指导的学生宜少不宜多。
学校与冠名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應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构建课程体系,建成“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一体化技能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一体化技能课程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的实习课题,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和生产性环节。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现代学徒制度中,学生学习既在学校的课堂和实训室中进行,也在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一般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以三年学制为例,凡冠名班级第一年安排2周至1个月的企业见习,主要熟悉工作岗位、了解企业文化、明确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第二年安排3个月的企业实习,主要是加深对专业模块理解,强化实际工作技能。第三年第二学期安排职业化顶岗实习,实现专业和岗位融合,从而强化情感认同和职业认知,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冠名企业全程参与冠名合作班级的教学,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教师要正常与企业进行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企业全程参与和跟踪服务,和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设立企业补助资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资源。
五、严格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与冠名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定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定期对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和师傅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冠名合作企业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职业素养评价,完全可以按企业预备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并作为三年后学生录用的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