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版本学的空白
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一些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扣版本学的大门。
版本学这门学问,并不玄虚,简单地说,就是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由此自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即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然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就是在拍卖场上,近现代出版物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且多有不俗的表现。当代的民间藏书活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近现代图书版本上的指导。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正统版本学,恰恰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研究上,几乎是空白。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固然有理论必然后于实践的因素,但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是更深层的因素。有的人误以为只有古籍才谈得上版本问题,版本学就是以古籍版本为研究对象的;有的人则认定近现代是中国图书版本的“衰退”时期,乏善可陈,自不足论。
笔者以为,所谓中国图书出版在近现代的“衰退”,只是一个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简单判断,并不符合出版史的实际。恰恰相反,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此后一百余年间,是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最为丰富、数量空前增加的时期,也是版本形态变化最为繁复、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
然而,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讨论,多仍局限于具体与微观的角度,除了姜德明先生的《新文学版本》外,至今尚未见有人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作宏观、系统、全面、规范地研究,未见有够份量的近现代图书版本论著问世,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近现代一百年,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中国的出版业,同样也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与新技术有一个并存的时期,但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就急剧衰退,终至完全退出出版产业;照相石印和铅字排印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主流,西式的平装和精装也取代了传统的线装形式。
同时,这一阶段中不断革新的制版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的图书装帧艺术,不断完善的版权保护办法,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图书版本形态。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印刷技艺又渐趋统一。出版史上这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暂时告一段落。对于今天的专业研究者,梳理这一切,都是相当严峻的课题。至于普通的读者和收藏者,面对这些问题,自然会有更大的难度。
话说修订本
旧时严谨的学者作家,拿到新出版的样书,定要再行校读,将书中的错误一一改正,赠人时更是如此。到了现当代,也有人采取简便一些的办法,就是油印或铅印出一张勘误表来,附在书后;复印机普及以后,又出现了复印的勘误表。这样的本子,应都可以归入批校本一类。
但是,著者对原著的内容文字,进行大规模的修改订补,以供重行出版,这就越出传统批校本的涵盖范畴了。古代的修订本,通常会在序跋中加以说明,甚至直接在封面或书名上标出“增补”、“修订”字样。现代版权页产生以后,这种经过修订重版的图书,同样会在版权页上标明“修订版”、“增补版”。
一般地说,修订版的图书,从阅读、使用价值上来说,要高于未修订本。今天的藏书者往往看重初版本,轻忽再版本,其实再版本往往有再版本的可贵之处。这个道理,姜德明先生在《新文学版本》中,已经讲得很透彻。不过事情都会有例外,越改越糟的书,也不会没有。比如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三改四修,后出的本子就未必比初时精当。再如王士菁先生的《鲁迅传》,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一月新知书店初版,大三十二开本,五百一十八页,近四十万字;这是第一部中国人所写的鲁迅先生的传记,前有许广平先生序,后有周建人先生跋,都对此书做了充分肯定。然而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同样由王士菁先生署名的《鲁迅传》,只剩下了约一半篇幅,并且在一九七七年、一九八一年两次修订重印,个中优劣,不言自明。
保留着著者大量手迹的修订底本,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新的稿本,自然更应珍惜。
笔者一向留心文人学者的墨迹,但完整的修订底本,也只收得一种,就是谢成侠先生重行补校的《司牧安骥集》。此书一名《安骥集》,传为唐宗室李石所著,是幸得保存的几种重要古代兽医书籍之一,宋明以来一再翻刻,以至传本错字、漏字颇多,缺少好的校注本。谢先生在一九五六年十月,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弘治十七年(一五零四)重刊本为底本,将此书标点、校勘,由中华书局于一九五七年六月出版,共印三千册,其中平装本二千七百五十册,精装本仅二百五十册。在书尾《司牧安骥集跋》中,谢先生谨慎地写道:“由于时间匆促,未能作更详细的校勘,又未及作出校注,深引为憾。其中错误,希望读者多多指正。”
此书问世后,谢成侠先生并不满意。一九五九年春季,他即以初版本为底本,重行补校。一方面,是改正了数以百计的错字,有一页中就改出错字十余处的;另一方面,在每一篇文章后,都增加了数条以至数十条校记,如《三十六起卧病源图歌》一文的校记,从二条增加到三十一条,不得不加粘纸页。此外有的篇章还调整了次序。书尾粘贴有谢先生所写的《重印附记》,可惜后半佚失,只存开头一节,说明了他做此补校的原因:“这本书的付印,由于校勘工作做得很仓促,以致大部分仍照原刊本,因而其中错误仍是很多,因此一年多来老是放在心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谢先生的补校工作已经完成,这一补校本却似未能出版。笔者搜检多种出版资料,都未见有此补校本出版的信息。其原因,大约是一九五九年底农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邹介正、马孝劬教授的《司牧安骥集(校正)》。谢先生所据弘治本虽称海内孤本,但仅存五卷;而邹本又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增加了《安骥药方》、《畜牧纂验方》等内容,成为八卷本。八卷本遂成为此书的定本。
谢成侠先生,一九一四年六月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逝世,中国现代养马学和畜牧兽医史的奠基人,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他在治学上精益求精,对早年的几种专著都曾进行认真修订。《中国养禽史》的修订底本,在他去世后也流散出来,被南京雅籍旧书店店主购得,后来是南方藏书家何家干先生购去。不过《中国养禽史》的修订本,一九九五年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谢成侠先生的另一名著《中国养马史》,也由农业出版社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修订本。
(摘自《版本杂谈》)
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一些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扣版本学的大门。
版本学这门学问,并不玄虚,简单地说,就是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由此自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即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然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就是在拍卖场上,近现代出版物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且多有不俗的表现。当代的民间藏书活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近现代图书版本上的指导。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正统版本学,恰恰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研究上,几乎是空白。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固然有理论必然后于实践的因素,但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是更深层的因素。有的人误以为只有古籍才谈得上版本问题,版本学就是以古籍版本为研究对象的;有的人则认定近现代是中国图书版本的“衰退”时期,乏善可陈,自不足论。
笔者以为,所谓中国图书出版在近现代的“衰退”,只是一个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简单判断,并不符合出版史的实际。恰恰相反,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此后一百余年间,是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最为丰富、数量空前增加的时期,也是版本形态变化最为繁复、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
然而,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讨论,多仍局限于具体与微观的角度,除了姜德明先生的《新文学版本》外,至今尚未见有人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作宏观、系统、全面、规范地研究,未见有够份量的近现代图书版本论著问世,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近现代一百年,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中国的出版业,同样也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与新技术有一个并存的时期,但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就急剧衰退,终至完全退出出版产业;照相石印和铅字排印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主流,西式的平装和精装也取代了传统的线装形式。
同时,这一阶段中不断革新的制版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的图书装帧艺术,不断完善的版权保护办法,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图书版本形态。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印刷技艺又渐趋统一。出版史上这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暂时告一段落。对于今天的专业研究者,梳理这一切,都是相当严峻的课题。至于普通的读者和收藏者,面对这些问题,自然会有更大的难度。
话说修订本
旧时严谨的学者作家,拿到新出版的样书,定要再行校读,将书中的错误一一改正,赠人时更是如此。到了现当代,也有人采取简便一些的办法,就是油印或铅印出一张勘误表来,附在书后;复印机普及以后,又出现了复印的勘误表。这样的本子,应都可以归入批校本一类。
但是,著者对原著的内容文字,进行大规模的修改订补,以供重行出版,这就越出传统批校本的涵盖范畴了。古代的修订本,通常会在序跋中加以说明,甚至直接在封面或书名上标出“增补”、“修订”字样。现代版权页产生以后,这种经过修订重版的图书,同样会在版权页上标明“修订版”、“增补版”。
一般地说,修订版的图书,从阅读、使用价值上来说,要高于未修订本。今天的藏书者往往看重初版本,轻忽再版本,其实再版本往往有再版本的可贵之处。这个道理,姜德明先生在《新文学版本》中,已经讲得很透彻。不过事情都会有例外,越改越糟的书,也不会没有。比如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三改四修,后出的本子就未必比初时精当。再如王士菁先生的《鲁迅传》,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一月新知书店初版,大三十二开本,五百一十八页,近四十万字;这是第一部中国人所写的鲁迅先生的传记,前有许广平先生序,后有周建人先生跋,都对此书做了充分肯定。然而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同样由王士菁先生署名的《鲁迅传》,只剩下了约一半篇幅,并且在一九七七年、一九八一年两次修订重印,个中优劣,不言自明。
保留着著者大量手迹的修订底本,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新的稿本,自然更应珍惜。
笔者一向留心文人学者的墨迹,但完整的修订底本,也只收得一种,就是谢成侠先生重行补校的《司牧安骥集》。此书一名《安骥集》,传为唐宗室李石所著,是幸得保存的几种重要古代兽医书籍之一,宋明以来一再翻刻,以至传本错字、漏字颇多,缺少好的校注本。谢先生在一九五六年十月,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弘治十七年(一五零四)重刊本为底本,将此书标点、校勘,由中华书局于一九五七年六月出版,共印三千册,其中平装本二千七百五十册,精装本仅二百五十册。在书尾《司牧安骥集跋》中,谢先生谨慎地写道:“由于时间匆促,未能作更详细的校勘,又未及作出校注,深引为憾。其中错误,希望读者多多指正。”
此书问世后,谢成侠先生并不满意。一九五九年春季,他即以初版本为底本,重行补校。一方面,是改正了数以百计的错字,有一页中就改出错字十余处的;另一方面,在每一篇文章后,都增加了数条以至数十条校记,如《三十六起卧病源图歌》一文的校记,从二条增加到三十一条,不得不加粘纸页。此外有的篇章还调整了次序。书尾粘贴有谢先生所写的《重印附记》,可惜后半佚失,只存开头一节,说明了他做此补校的原因:“这本书的付印,由于校勘工作做得很仓促,以致大部分仍照原刊本,因而其中错误仍是很多,因此一年多来老是放在心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谢先生的补校工作已经完成,这一补校本却似未能出版。笔者搜检多种出版资料,都未见有此补校本出版的信息。其原因,大约是一九五九年底农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邹介正、马孝劬教授的《司牧安骥集(校正)》。谢先生所据弘治本虽称海内孤本,但仅存五卷;而邹本又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增加了《安骥药方》、《畜牧纂验方》等内容,成为八卷本。八卷本遂成为此书的定本。
谢成侠先生,一九一四年六月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逝世,中国现代养马学和畜牧兽医史的奠基人,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他在治学上精益求精,对早年的几种专著都曾进行认真修订。《中国养禽史》的修订底本,在他去世后也流散出来,被南京雅籍旧书店店主购得,后来是南方藏书家何家干先生购去。不过《中国养禽史》的修订本,一九九五年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谢成侠先生的另一名著《中国养马史》,也由农业出版社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修订本。
(摘自《版本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