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佛山市妇联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过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平均初恋年龄为13.58岁,并且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自认为有恋爱对象或者说不清两人关系的,初中生有15.4%,高中生有31.5%。[1]诸如此类的调查还有很多,结果都反映出恋爱现象在当下的初高中里是比较普遍的。然而,老师和家长们往往像害怕瘟疫一样地害怕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班上或自家孩子的身上;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也会软硬兼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在他们看来,中小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根本不应该为感情问题所纠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学生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正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需求。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爱情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扼杀”自然所赋予的美好情感。对于爱情教育这一“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是人们永远关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爱情的教育》一书中对此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相信能给正在被“爱情问题”困扰的老师、家长和当事人——孩子们一些启发。
一、爱情是什么?
1.爱情是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快乐的高尚圣洁的情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将爱情置于高于生命的崇高地位上。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也都用尽心中最美丽的辞藻来赞美爱情的神圣、纯洁与美丽。然而,他们之中却鲜有人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爱情,它缘何如此地高尚。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快乐的高尚圣洁的情感。在他看来,虽然大自然通过生理的需求使男女双方结合在一起,但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属性已经人化,精神心理及道德审美的需要替代生物的本能使男女双方彼此吸引。这种由精神心理因素和道德审美因素产生的相互爱慕的情感就是爱情。除此之外,无论是“追求刺激的爱情”,还是“排除寂寞而去寻找的爱情”,抑或是“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少好处”“只看他在晋升的梯上已经爬到第几层了”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道德败坏的结果。其中将爱情等同于性欲是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爱情不是性本能的产物,他认为“道德审美和精神心理因素应凌驾于生物因素之上”,并使之趋于高尚。一些年轻夫妇之所以婚后很快对彼此失去爱的感觉,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性欲的满足,而彼此之间的“精神心理需求”“道德审美需求”太贫乏。
因此,青年男女在选择交往对象时,首先应该看重的是对方的精神美、心灵美,而不是外表美。只有那些“精神空虚、贫乏、智力和审美能力十分低下的人”才极力显示外表美,想方设法地讨人喜欢。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美的标准就是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的和谐统一[2]。男女双方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统一,是建立稳定的、牢固的、白头偕老的爱情的极重要条件”;相反地,“迷醉于外表美的爱情,只欣赏面部和身段的漂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色导致‘性格不合’,婚姻破裂。”[3]
2.共同的崇高的生活目是维系爱情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爱情,只有除了儿女情长之外还有别的追求时,它才是美好的。”而只有感情的爱情是空虚的,没有崇高生活目的人,不可能体验真挚、高尚的爱情。在他看来,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安于现状、自我满足,是在道德上落后的表现。”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和权力至上思想的影响,许多人把升官发财当做唯一追求的目标,终日繁忙,生活却不幸福。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生活目的首先要“忠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只有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个人才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他说:“年轻夫妻的小家庭倘若脱离社会的精神生活,即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炽烈和纯洁的,也有被破坏的危险。”其次,男女双方还要以共同提高“智力”和“审美力”为生活的目的。诚然,爱情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再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无法使爱情永葆青春。他认为,一起读书,欣赏音乐、美术、建筑、雕刻、戏剧、芭蕾舞等,能“使两人变得更亲近,使彼此敞开心灵深处没有艺术的钥匙就难以打开的最隐秘的一角”。总之,夫妻双方追求一致的崇高的生活目的,无论是对个人和家庭精神生活的丰富,还是对社会的道德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
3.爱情是彼此不断完善的动力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们通常将此解释为是感情使一方把另一方的美放大,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陷入爱情的人也会竭尽全力成为对方眼中完美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推之,高尚的爱情应该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人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恋爱中的双方都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在精神生活各领域展开一种心照不宣的竞赛”,彼此激励,共同进步。在他看来,夫妻双方如果不注意为爱情之火添加精神的燃料——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加强道德修养,“爱情之火就会熄灭,冒出浓烟,不仅污染自己的家庭,也使别人遭殃”。而真正的爱情可以也应该发展成为自我教育、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力量,它甚至可以使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幡然悔悟”。
4.爱情是平等的,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是很低的。一般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在家相夫教子,侍候公婆。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不少人的头脑里,女性应扮演传统角色,承担家务劳动并且要服从丈夫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反对。他认为,女人不是专门用来做家务的,也不是男人的“观赏品”,或者只用来谈论爱情的。她们应该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劳动,并且无论是夫妻还是恋爱中的男女,彼此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和占有,也不是单向的体贴和照顾,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上的相亲相爱。
二、爱情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爱情教育在我国一直不受重视。我国学校教育中只有性教育(亦称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性教育),而没有爱情教育。早在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联合颁布文件将性教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必学内容。[4]性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的生物课、生理卫生课以及体育课中均有涉及,有些学校还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相比之下,爱情教育则极少受到关注,更别提进入学校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排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他认为要以尽量淡化他们对性的兴趣为准则。在他看来,两性关系的内容中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对道德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品德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与爱人交往是交往中重要的一种,因此许多道德品质——如“自尊”“同情心”“人道主义”“奉献精神”等——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将爱情比作衡量道德的“最灵敏、最精确的天平”。他说“人以对自己和对心爱的人的态度仿佛向人们高声宣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常情况下,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会自然形成,爱情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交往中的道德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毫无疑问,如果能使爱情符合道德规范,不仅能巩固家庭的道德基础,而且能巩固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自觉地维护爱情的至高尊严就会使全社会的细胞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上就会立起的新风尚。”[5]就爱情教育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来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在他看来,许多不良现象(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对爱情采取轻率、市侩的态度)的出现与爱情教育的缺失有关。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些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是爱情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的。如果孩子们在学校时有人教导他们面对婚姻和性要深思熟虑,那么这样一些对自己及他人不负责的轻率举动就会较少出现。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希望通过爱情教育改变家庭中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他写道:“下述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妻子和丈夫同时下班回到家里来,丈夫坐下来休息,或读报,或看电视,而妻子却要在厨房里忙碌,要收拾房间,等等。”其实,这种场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是常常能够见到的。有一些男人的眼中,家务活就应该是女人干的活。夫妻之间常常会因这样的事情闹矛盾,日积月累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能使这一切得到改善。如果人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爱情教育,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就会知道爱情是平等的、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轻率的态度会少一点,彼此理解、尊重的态度会多一点;受到的伤害会少一点,幸福的家庭会多一点!
三、爱情教育如何开展?
既然爱情教育如此重要,那么下一步应该思考的自然是如何更好地进行爱情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男女青年懂得,人类真正的爱情不是性本能使然,而应把它理解为能够给双方带来精神愉悦的高尚而圣洁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许多原则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爱情教育要及早开始
爱情教育的第一阶段即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的开端亦即爱情教育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的成熟应在性成熟之前。也就是说要及早培养学生具备一系列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是他们拥有纯洁爱情的基础。一个人成年后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在成年期以前接受了何种教育:如果从小受到的是“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教育,那么长大后选择对象自然是以财富的多寡为标准;如果自小接受的是“心灵美胜过外表美”理念的熏陶,那么长大后令他心醉的自然会是对方的心灵美。一个人心田里的真挚、深切的爱是靠父母、学校和全社会的多年辛勤劳动培养起来的。而作为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责任同学生们的家长一道,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或以每日的生活方式来有明确目的地培养这种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旦爱情的念头“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即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开始蒙发对异性的喜爱之情的时候,爱情教育就该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们要和孩子们多沟通,应当给他们讲讲爱情是什么。他曾在《给女儿的信》中给女儿讲述了一个从前他祖母讲给他听的故事,故事用上帝和天使的见闻和对话,以少年能理解地语言,简单而传神地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理不一定要非常深刻,关键在于讲解要能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使他们在心中燃起关于爱情的高尚思想和情感,从而使他们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越发坚定。
2.爱情教育要遵循“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的原则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年轻人尤其如此。“一个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这种喜悦感情(爱情,引者注),如果发现有人体谅他,更多的人是嘲笑他,那么他就会感到极端痛苦”,有些人甚至把不尊重他们感情的视为仇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年轻人的感情,绝对不能抱以冷漠、轻蔑或是不关心的态度,更不能够让他们感到这是件可耻的、不体面的事情。因为如果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年轻人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爱情,另一方面会“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学更加疏远,对交往产生一种难忍的恐惧症。”总之会使年轻人形成对待爱情的错误态度。
尊重体现在哪里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中必须杜绝不知分寸地、毫无必要地谈论学生之间的恋爱。关于谁爱上了谁这样的话只字也不要说。不要有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使一个15岁的少年感到有人‘带着铁手套在触摸人心’。爱情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永远是最灿烂的、最隐秘的、最不受侵犯的。”[6]
面对青年人的爱情,教育者还要“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锐、体贴入微的态度,以便让爱情作为一种能使人高尚的珍贵情感进入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去。”
3.爱情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
说起爱情教育,我们的头脑中不免闪现出这样熟悉的场景:老师严密监视学生是否“谈情说爱”,一旦某男与某女最近“走得很近”,便会给予他们警告,而后告诫他们:谈恋爱还为时过早,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种‘道德说教’的危害,不仅在于扼杀了个别学生心里刚刚萌发的爱情幼芽,而且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神采取如此粗暴的态度致使他们对爱情逐渐产生一种错误观点,他们头脑中关于道德标准的概念被歪曲了。”爱情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对方在这种或那种场合需要怎样做。“教师如果想给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开一张现成药方(例如,列举在不同的场合,姑娘需要怎样对付小伙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爱情,不仅属于情感生活领域,也属于美的领域。教师不能漫不经心、无动于衷地谈论爱,正如教师不能冷漠地、枯燥乏味地谈论大自然中的美或行为美一样。”教育者应该更多的倾听孩子们的苦恼,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正确的对待爱情的审美态度。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具体到爱情领域亦是如此。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会对孩子将来的爱情观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之间如能保持“高尚、纯真、美好的爱情”,“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关心,以诚相见,体贴入微,共享欢乐,同分忧伤,在任何情况下——幸福时刻或遭受苦难,形影相伴或孑然一身,都忠于爱情,信守不渝”,孩子将来也会追求这种高尚的生活;相反,“一般说来,那种庸俗下流的年轻人多半出自这样的家庭:在这里,爱的神圣感情遭到了玷污和践踏,其原因不外是父母互相背叛,或者是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低级庸俗的情趣,或者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7]。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通过尼柯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学生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正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需求。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爱情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扼杀”自然所赋予的美好情感。对于爱情教育这一“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是人们永远关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爱情的教育》一书中对此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相信能给正在被“爱情问题”困扰的老师、家长和当事人——孩子们一些启发。
一、爱情是什么?
1.爱情是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快乐的高尚圣洁的情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将爱情置于高于生命的崇高地位上。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也都用尽心中最美丽的辞藻来赞美爱情的神圣、纯洁与美丽。然而,他们之中却鲜有人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爱情,它缘何如此地高尚。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快乐的高尚圣洁的情感。在他看来,虽然大自然通过生理的需求使男女双方结合在一起,但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属性已经人化,精神心理及道德审美的需要替代生物的本能使男女双方彼此吸引。这种由精神心理因素和道德审美因素产生的相互爱慕的情感就是爱情。除此之外,无论是“追求刺激的爱情”,还是“排除寂寞而去寻找的爱情”,抑或是“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少好处”“只看他在晋升的梯上已经爬到第几层了”的爱情,都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道德败坏的结果。其中将爱情等同于性欲是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爱情不是性本能的产物,他认为“道德审美和精神心理因素应凌驾于生物因素之上”,并使之趋于高尚。一些年轻夫妇之所以婚后很快对彼此失去爱的感觉,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性欲的满足,而彼此之间的“精神心理需求”“道德审美需求”太贫乏。
因此,青年男女在选择交往对象时,首先应该看重的是对方的精神美、心灵美,而不是外表美。只有那些“精神空虚、贫乏、智力和审美能力十分低下的人”才极力显示外表美,想方设法地讨人喜欢。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美的标准就是健康的身体、崇高的道德、高尚的美感的和谐统一[2]。男女双方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统一,是建立稳定的、牢固的、白头偕老的爱情的极重要条件”;相反地,“迷醉于外表美的爱情,只欣赏面部和身段的漂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色导致‘性格不合’,婚姻破裂。”[3]
2.共同的崇高的生活目是维系爱情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爱情,只有除了儿女情长之外还有别的追求时,它才是美好的。”而只有感情的爱情是空虚的,没有崇高生活目的人,不可能体验真挚、高尚的爱情。在他看来,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安于现状、自我满足,是在道德上落后的表现。”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和权力至上思想的影响,许多人把升官发财当做唯一追求的目标,终日繁忙,生活却不幸福。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生活目的首先要“忠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只有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个人才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他说:“年轻夫妻的小家庭倘若脱离社会的精神生活,即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炽烈和纯洁的,也有被破坏的危险。”其次,男女双方还要以共同提高“智力”和“审美力”为生活的目的。诚然,爱情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再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无法使爱情永葆青春。他认为,一起读书,欣赏音乐、美术、建筑、雕刻、戏剧、芭蕾舞等,能“使两人变得更亲近,使彼此敞开心灵深处没有艺术的钥匙就难以打开的最隐秘的一角”。总之,夫妻双方追求一致的崇高的生活目的,无论是对个人和家庭精神生活的丰富,还是对社会的道德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
3.爱情是彼此不断完善的动力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们通常将此解释为是感情使一方把另一方的美放大,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陷入爱情的人也会竭尽全力成为对方眼中完美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推之,高尚的爱情应该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人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恋爱中的双方都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在精神生活各领域展开一种心照不宣的竞赛”,彼此激励,共同进步。在他看来,夫妻双方如果不注意为爱情之火添加精神的燃料——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加强道德修养,“爱情之火就会熄灭,冒出浓烟,不仅污染自己的家庭,也使别人遭殃”。而真正的爱情可以也应该发展成为自我教育、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力量,它甚至可以使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幡然悔悟”。
4.爱情是平等的,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是很低的。一般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在家相夫教子,侍候公婆。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不少人的头脑里,女性应扮演传统角色,承担家务劳动并且要服从丈夫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反对。他认为,女人不是专门用来做家务的,也不是男人的“观赏品”,或者只用来谈论爱情的。她们应该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劳动,并且无论是夫妻还是恋爱中的男女,彼此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和占有,也不是单向的体贴和照顾,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上的相亲相爱。
二、爱情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爱情教育在我国一直不受重视。我国学校教育中只有性教育(亦称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性教育),而没有爱情教育。早在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联合颁布文件将性教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必学内容。[4]性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的生物课、生理卫生课以及体育课中均有涉及,有些学校还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相比之下,爱情教育则极少受到关注,更别提进入学校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排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他认为要以尽量淡化他们对性的兴趣为准则。在他看来,两性关系的内容中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对道德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品德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与爱人交往是交往中重要的一种,因此许多道德品质——如“自尊”“同情心”“人道主义”“奉献精神”等——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将爱情比作衡量道德的“最灵敏、最精确的天平”。他说“人以对自己和对心爱的人的态度仿佛向人们高声宣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常情况下,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会自然形成,爱情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交往中的道德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毫无疑问,如果能使爱情符合道德规范,不仅能巩固家庭的道德基础,而且能巩固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自觉地维护爱情的至高尊严就会使全社会的细胞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在社会上就会立起的新风尚。”[5]就爱情教育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来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在他看来,许多不良现象(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对爱情采取轻率、市侩的态度)的出现与爱情教育的缺失有关。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些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是爱情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的。如果孩子们在学校时有人教导他们面对婚姻和性要深思熟虑,那么这样一些对自己及他人不负责的轻率举动就会较少出现。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希望通过爱情教育改变家庭中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他写道:“下述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妻子和丈夫同时下班回到家里来,丈夫坐下来休息,或读报,或看电视,而妻子却要在厨房里忙碌,要收拾房间,等等。”其实,这种场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是常常能够见到的。有一些男人的眼中,家务活就应该是女人干的活。夫妻之间常常会因这样的事情闹矛盾,日积月累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能使这一切得到改善。如果人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爱情教育,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就会知道爱情是平等的、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轻率的态度会少一点,彼此理解、尊重的态度会多一点;受到的伤害会少一点,幸福的家庭会多一点!
三、爱情教育如何开展?
既然爱情教育如此重要,那么下一步应该思考的自然是如何更好地进行爱情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爱情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男女青年懂得,人类真正的爱情不是性本能使然,而应把它理解为能够给双方带来精神愉悦的高尚而圣洁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许多原则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爱情教育要及早开始
爱情教育的第一阶段即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的开端亦即爱情教育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的成熟应在性成熟之前。也就是说要及早培养学生具备一系列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是他们拥有纯洁爱情的基础。一个人成年后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在成年期以前接受了何种教育:如果从小受到的是“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教育,那么长大后选择对象自然是以财富的多寡为标准;如果自小接受的是“心灵美胜过外表美”理念的熏陶,那么长大后令他心醉的自然会是对方的心灵美。一个人心田里的真挚、深切的爱是靠父母、学校和全社会的多年辛勤劳动培养起来的。而作为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责任同学生们的家长一道,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或以每日的生活方式来有明确目的地培养这种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旦爱情的念头“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即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开始蒙发对异性的喜爱之情的时候,爱情教育就该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们要和孩子们多沟通,应当给他们讲讲爱情是什么。他曾在《给女儿的信》中给女儿讲述了一个从前他祖母讲给他听的故事,故事用上帝和天使的见闻和对话,以少年能理解地语言,简单而传神地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理不一定要非常深刻,关键在于讲解要能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使他们在心中燃起关于爱情的高尚思想和情感,从而使他们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越发坚定。
2.爱情教育要遵循“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的原则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年轻人尤其如此。“一个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这种喜悦感情(爱情,引者注),如果发现有人体谅他,更多的人是嘲笑他,那么他就会感到极端痛苦”,有些人甚至把不尊重他们感情的视为仇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年轻人的感情,绝对不能抱以冷漠、轻蔑或是不关心的态度,更不能够让他们感到这是件可耻的、不体面的事情。因为如果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年轻人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爱情,另一方面会“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学更加疏远,对交往产生一种难忍的恐惧症。”总之会使年轻人形成对待爱情的错误态度。
尊重体现在哪里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中必须杜绝不知分寸地、毫无必要地谈论学生之间的恋爱。关于谁爱上了谁这样的话只字也不要说。不要有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使一个15岁的少年感到有人‘带着铁手套在触摸人心’。爱情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永远是最灿烂的、最隐秘的、最不受侵犯的。”[6]
面对青年人的爱情,教育者还要“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锐、体贴入微的态度,以便让爱情作为一种能使人高尚的珍贵情感进入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去。”
3.爱情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
说起爱情教育,我们的头脑中不免闪现出这样熟悉的场景:老师严密监视学生是否“谈情说爱”,一旦某男与某女最近“走得很近”,便会给予他们警告,而后告诫他们:谈恋爱还为时过早,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种‘道德说教’的危害,不仅在于扼杀了个别学生心里刚刚萌发的爱情幼芽,而且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神采取如此粗暴的态度致使他们对爱情逐渐产生一种错误观点,他们头脑中关于道德标准的概念被歪曲了。”爱情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对方在这种或那种场合需要怎样做。“教师如果想给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开一张现成药方(例如,列举在不同的场合,姑娘需要怎样对付小伙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爱情,不仅属于情感生活领域,也属于美的领域。教师不能漫不经心、无动于衷地谈论爱,正如教师不能冷漠地、枯燥乏味地谈论大自然中的美或行为美一样。”教育者应该更多的倾听孩子们的苦恼,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正确的对待爱情的审美态度。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具体到爱情领域亦是如此。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会对孩子将来的爱情观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之间如能保持“高尚、纯真、美好的爱情”,“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关心,以诚相见,体贴入微,共享欢乐,同分忧伤,在任何情况下——幸福时刻或遭受苦难,形影相伴或孑然一身,都忠于爱情,信守不渝”,孩子将来也会追求这种高尚的生活;相反,“一般说来,那种庸俗下流的年轻人多半出自这样的家庭:在这里,爱的神圣感情遭到了玷污和践踏,其原因不外是父母互相背叛,或者是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低级庸俗的情趣,或者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7]。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通过尼柯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