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延光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延光(禺光)
  1948年生,广东开平人。现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特聘画家。
  
  自娱、自适、消闲、养性,把绘画变为平衡心灵的调节剂或遗兴寄情的安乐椅,是这几年我画画的哲学思考。
  受董其昌“不为造物役”影响,我近几年的一批画根本不起草稿,不构图,画到那里算到那里,慢慢地边画边思考。回过头看看古人,也是不起小稿不打草图。中国艺术传统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所谓不科学,其实,妙绝也在这里。古人强调“成竹在胸”已立自信,规划已在腹中,边画边想,其实是一次心灵漫游。没有事先规范、计划,没有被草图、构图框死,人就自由多了。恰如步进庭园,每一转步都有新的景致与兴致;亦如登山,坐看枫林,徐步山间,闲庭信步于野草花丛之中,抬头看瀑布、飞鸟,怎的一个赏心悦目时刻。这是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的最现代创作态度,悠然得很。西方艺术是打好构图(现在我们的草图越画越细),已经有了结果,再在框子里漫步。在规范中框死自己,绘画便容易流向机械式操作,绘画过程亦变为心性束缚,只是技术性的把握与伸展。他们或许有他们的道理,但能成功的人也是跳出樊篱之士,如凡高、马蒂斯。中国文人画的“不为物役”其实是不为“物”(包括对自己)的奴役与束缚。这其中包含个人心灵的解衣磅礴,自身的艺术当然也不为修束。对于草图、构图之类的束缚,与文人画精神不合必摒弃之。这正是中国美术的高明之处。性灵之说就在这里,以上大概是我自己的一些所悟。
  画到今天,我对于新旧、进退、利害、得失已日渐淡化。“五十而知天命”,生命也逐渐步入这个过程,人体的各“机器”、“零件”也开始慢慢老化、衰退。医生对我说:“五十岁后,心脑血管已经开始堵塞,要吃药了。”俗世中,我们往往多快好省,力争上游,但追逐什么呢?生命难道就“追逐”两字么?佛教有谒语“放下”,用来形容人的一生。挑着两个箩筐的赶路者,不论什么好处都往箩筐里放,结果是越挑越重。只有“放下”,既为他人也为自己,人才能获得轻松自在。人生的路程,只因肩上减了负,才可以走远一些,才可以比别人多觉悟一些。天下哪有什么好东西总放到你箩筐上?
  (卢延光《重回巨匠肩膀》)
  


  幽人不可求 卢延光 136cm×69cm 2006年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大佛下的鬼影·潜影》,卢延光绘,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1年12月出版。
  《荆钗记》,卢延光绘,岭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
  《龙女牧羊》,卢延光绘,岭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
  《强中更有强中手》,卢延光绘,岭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画丛—长生殿》,卢延光绘,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卢延光白描精品集》,卢延光,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中国一百僧佛图》,卢延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技法精解—卢延光新古典山水画》,贾德江主编,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中国水墨—卢延光卷》,赵蒂嘉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