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金黄的油菜花燃亮乡村的时候,当俊俏的紫燕衔泥穿梭于屋檐下的时候,当僵挺的柳枝活泛、柔韧起来的时候,故乡风情摇曳的春天便翩然而至了。
我们如春风中嗖嗖拔节的小麦一样,疯闹、疯跑、疯长。田野里、芦滩上、窑洞中、柳荫下,到处都是我们稚嫩的足迹,到处都是我们恣情的笑声。
像长空中的布谷鸟、池塘里的青蛙、柳树上的蝉儿、墙角边的蟋蟀,我们是天生的音乐家哩!柳叶呀、麦秆呀、芦管呀、泥哨呀,只要贴到小巧的嘴边,就能咿咿呀呀地吹奏出纯如天籁的曲调。
而这时节,最动听、最抒情、最狂野的声音便是萦纡、飘散于村庄、旷野里的柳笛声。
得几场春雨的滋润,故乡的澛汀河,日渐丰满妖娆起来。沿河而生的柳树抚风点水,风姿绰约,如村姑一样,扭动着柔软的腰肢,飘逸着柔曼的青丝,流泻着一股子的风雅韵致。村里的柳树都长得粗壮矮小,适宜我们攀爬。树皮斑驳,长条形的皴裂,如爷爷额头上纵横交错的皱纹。树叶纤细,似祖母头上的银簪子。柳根虬结,像无数的水蛇纠缠在一起。
柳树们随意地点染着村庄,如一枚枚精致的首饰,插戴在村庄的云鬓间。柳树或横陈于河面,或斜卧在浅滩,或躬腰至路口,总是那么拙朴苍茂,绿意盎然,再现古人山水画中的高远苍郁的意境。
我们高超的爬树本领都是借助柳树练成的。夕阳西下时分,我们爬上柳树,扯开喉咙高唱着:“柳芽儿呀,金黄黄呀,盛在碗里,就是粮呀……”然后,扯下绽芽的柳条儿,上下翻绕、拼接,不一会儿,一顶柳条帽子便编成了。大家戴在头上,在河岸边的打谷场上,你追我赶地进行一场“鏖战”。累了,便躺在树荫下,眯缝着眼,斜睨着天边光怪陆离的云霞。我会猛然站起来,叫嚷着,寻一块碎瓦片,后仰,挥臂,猛甩,那瓦片在水皮上嗖嗖嗖地滑行。河水被搅乱,夕阳被搅碎,一河的碎银,一河的喧闹。
清亮的柳笛声是春天激昂旋律中最动听的音符。我们个个都是做柳笛的巧手。看,我们迅速地爬上柳树,挑粗细适中的柳条,瞅准了,抓住,猛地往下一扽,咔嚓一声,轻如燕语,蛋清般嫩滑。然后跳下树,揪去树叶,一只手捏着头部的柳条芯,另一只手慢慢地用力拧转树皮,再用牙咬住柳棍,两只手捏住柳条,稍用力,哧——将柳棍从树皮里抽出来。再剔除圆筒状树皮上的一层表皮,捏扁了,放到唇间咂摸几下,运气鼓腮,一串柳笛声便从鲜嫩的小嘴里飞出来,亮了这河岸,亮了这旷野,亮了这桃花灼灼的少年心事。
我可是削柳笛的高手。我削柳笛时动作娴熟麻利,一气呵成,常常令小伙伴们目瞪口呆,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我也晃晃脑袋,斜睨着眼,一脸的洋洋得意。看着她们纯如水塘的双眸,柔如芦花的马尾辫,牛蹄印般的酒窝,我往往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感所笼罩和淹没。
我们常常握着小巧的柳笛,站在春天的原野上,背衬着铺满黄金的油菜田,吹响各自的柳笛。短细的柳笛,其声悠扬绵长,似北方的梆笛,婉转轻快,高亢明亮;粗长的柳笛,其声浑厚低沉,如江南的曲笛,委婉深沉,缠绵回环。我们吹奏的笛声,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如田野上四处流浪的风儿,追逐、奔突、冲撞、挠搔,不加伪饰,率性自然。
我们不成调的柳笛声,时而乘着一阵突至的狂风冲向苍莽的地平线,时而应和着暮归农人低沉古老的牛哞声,时而掺杂在袅袅升腾的淡青色炊烟里,时而擦过青嫩的麦尖撞向小屋檐下的那口古钟。我们的柳笛声,清纯如潺潺流淌的澛汀河水,清亮如夜空中的一轮丰腴的满月,清新如雨后村前那片竹林中的小路。
我们的笛声里饱含着鲜嫩嫩的年龄、热辣辣的向往,笛声随风飘进西天扇状排列的晚霞里,笛声里糅合着贫瘠的生活、土地的沉默、劳作的艰辛、黝黑的泥浪、年少的心事、母亲的呼唤。
苏中平原的春天是我们用柳笛吹出来的。伴着悠扬婉转的柳笛声,春天轻移莲步,由鹅黄走向碧绿。那快乐的柳笛声,已经融进我们的血脉和骨髓里,不管时光的车轮如何碾压,那童年的柳笛声总在心底徐徐响起。
迢迢光阴如潺湲流淌的澛汀河水,流向岁月的深处,而今,我身处喧嚣的尘世间,耳畔充盈着琐碎浮躁的声浪,便更加怀想儿时纯如天籁的柳笛声。真想再折一截柔柳,削一支柳笛,和伙伴们合奏一曲,重温那脆生生、清亮亮的童年生活。
那萦绕在旷野、村落里的柳笛声,时时牵扯着心里潜藏已久的乡愁,乘着一阵忧伤的秋风或一缕善良的月光,翩然而至,令我的眼角一片潮湿……
(编辑 李天骄)
我们如春风中嗖嗖拔节的小麦一样,疯闹、疯跑、疯长。田野里、芦滩上、窑洞中、柳荫下,到处都是我们稚嫩的足迹,到处都是我们恣情的笑声。
像长空中的布谷鸟、池塘里的青蛙、柳树上的蝉儿、墙角边的蟋蟀,我们是天生的音乐家哩!柳叶呀、麦秆呀、芦管呀、泥哨呀,只要贴到小巧的嘴边,就能咿咿呀呀地吹奏出纯如天籁的曲调。
而这时节,最动听、最抒情、最狂野的声音便是萦纡、飘散于村庄、旷野里的柳笛声。
得几场春雨的滋润,故乡的澛汀河,日渐丰满妖娆起来。沿河而生的柳树抚风点水,风姿绰约,如村姑一样,扭动着柔软的腰肢,飘逸着柔曼的青丝,流泻着一股子的风雅韵致。村里的柳树都长得粗壮矮小,适宜我们攀爬。树皮斑驳,长条形的皴裂,如爷爷额头上纵横交错的皱纹。树叶纤细,似祖母头上的银簪子。柳根虬结,像无数的水蛇纠缠在一起。
柳树们随意地点染着村庄,如一枚枚精致的首饰,插戴在村庄的云鬓间。柳树或横陈于河面,或斜卧在浅滩,或躬腰至路口,总是那么拙朴苍茂,绿意盎然,再现古人山水画中的高远苍郁的意境。
我们高超的爬树本领都是借助柳树练成的。夕阳西下时分,我们爬上柳树,扯开喉咙高唱着:“柳芽儿呀,金黄黄呀,盛在碗里,就是粮呀……”然后,扯下绽芽的柳条儿,上下翻绕、拼接,不一会儿,一顶柳条帽子便编成了。大家戴在头上,在河岸边的打谷场上,你追我赶地进行一场“鏖战”。累了,便躺在树荫下,眯缝着眼,斜睨着天边光怪陆离的云霞。我会猛然站起来,叫嚷着,寻一块碎瓦片,后仰,挥臂,猛甩,那瓦片在水皮上嗖嗖嗖地滑行。河水被搅乱,夕阳被搅碎,一河的碎银,一河的喧闹。
清亮的柳笛声是春天激昂旋律中最动听的音符。我们个个都是做柳笛的巧手。看,我们迅速地爬上柳树,挑粗细适中的柳条,瞅准了,抓住,猛地往下一扽,咔嚓一声,轻如燕语,蛋清般嫩滑。然后跳下树,揪去树叶,一只手捏着头部的柳条芯,另一只手慢慢地用力拧转树皮,再用牙咬住柳棍,两只手捏住柳条,稍用力,哧——将柳棍从树皮里抽出来。再剔除圆筒状树皮上的一层表皮,捏扁了,放到唇间咂摸几下,运气鼓腮,一串柳笛声便从鲜嫩的小嘴里飞出来,亮了这河岸,亮了这旷野,亮了这桃花灼灼的少年心事。
我可是削柳笛的高手。我削柳笛时动作娴熟麻利,一气呵成,常常令小伙伴们目瞪口呆,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我也晃晃脑袋,斜睨着眼,一脸的洋洋得意。看着她们纯如水塘的双眸,柔如芦花的马尾辫,牛蹄印般的酒窝,我往往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感所笼罩和淹没。
我们常常握着小巧的柳笛,站在春天的原野上,背衬着铺满黄金的油菜田,吹响各自的柳笛。短细的柳笛,其声悠扬绵长,似北方的梆笛,婉转轻快,高亢明亮;粗长的柳笛,其声浑厚低沉,如江南的曲笛,委婉深沉,缠绵回环。我们吹奏的笛声,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如田野上四处流浪的风儿,追逐、奔突、冲撞、挠搔,不加伪饰,率性自然。
我们不成调的柳笛声,时而乘着一阵突至的狂风冲向苍莽的地平线,时而应和着暮归农人低沉古老的牛哞声,时而掺杂在袅袅升腾的淡青色炊烟里,时而擦过青嫩的麦尖撞向小屋檐下的那口古钟。我们的柳笛声,清纯如潺潺流淌的澛汀河水,清亮如夜空中的一轮丰腴的满月,清新如雨后村前那片竹林中的小路。
我们的笛声里饱含着鲜嫩嫩的年龄、热辣辣的向往,笛声随风飘进西天扇状排列的晚霞里,笛声里糅合着贫瘠的生活、土地的沉默、劳作的艰辛、黝黑的泥浪、年少的心事、母亲的呼唤。
苏中平原的春天是我们用柳笛吹出来的。伴着悠扬婉转的柳笛声,春天轻移莲步,由鹅黄走向碧绿。那快乐的柳笛声,已经融进我们的血脉和骨髓里,不管时光的车轮如何碾压,那童年的柳笛声总在心底徐徐响起。
迢迢光阴如潺湲流淌的澛汀河水,流向岁月的深处,而今,我身处喧嚣的尘世间,耳畔充盈着琐碎浮躁的声浪,便更加怀想儿时纯如天籁的柳笛声。真想再折一截柔柳,削一支柳笛,和伙伴们合奏一曲,重温那脆生生、清亮亮的童年生活。
那萦绕在旷野、村落里的柳笛声,时时牵扯着心里潜藏已久的乡愁,乘着一阵忧伤的秋风或一缕善良的月光,翩然而至,令我的眼角一片潮湿……
(编辑 李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