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n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忘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作用,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之间。
   个人备忘录,大多数也是记叙一些事情,以免忘记。可是汪曾祺的备忘录竟然是关于昆虫的,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文章写了四种昆虫。作者在写这四种昆虫时,当然要写一写它们的特点,外形的,生活习性方面的,不然也称不上是“昆虫备忘录”。不过,文章对昆虫特点的記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这四种昆虫的特点时,并不是以说明的方式进行枯燥的介绍,而是用散文的笔触,进行饶有趣味的描绘,令人读来觉得趣味盎然。
   散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在于,散文是作者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世界的记叙具有个性化色彩,在写作时,作者往往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思考。也就是说,这个昆虫是作者汪曾祺眼中的昆虫,有其独特性。
   说明文则完全不同。说明文的写作就是要摒弃作者的独特情感,尽量向读者客观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以说明清楚为主要目的。除了文艺性说明文外,说明文一般不加入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篇文章,虽然也有客观介绍昆虫特点的语句,但是更多的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具有汪曾祺个人特色的“儿童”情趣。比如对蜻蜓的描绘。若是介绍蜻蜓的特点,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复眼,灵敏。但是作者并不是这样写的,而是从自己的琢磨开始,这个琢磨,似乎就是一个孩童般,面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煞是好玩。而“好玩”“孩童般的纯真”也的确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就是以一颗透明澄澈的心凝视这个世界。所以,即使在写蜻蜓这样一种常见的昆虫时,也显示了儿童般的好奇和猜测,让读者也忍不住要和他一起来琢磨。琢磨的不仅仅是“复眼”怎么看东西,还可以琢磨:“复眼”是如何构成的?是由多少只小眼睛合成的呢?
   更加有趣的是,这一小节的后面——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
   有趣在哪里?就在于作者的奇思怪想,“老顽童”式的奇思怪想让人忍俊不禁。
   对瓢虫的描写也是如此: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瞧这一段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这哪里是瓢虫,分明是一位淑女的形象。谁说不是呢?看看“款款”“黑绸衬裙”这几个词的运用,多有女性的味道。整个句子画面感也特别强。
   对“独角仙”的描写也不例外:
   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独角仙的出场,情境性非常强。晚饭时,灯下。若是一般的大人,捏住了就扔了,说不定踩上一脚。汪先生很有情趣,得慢慢地看,这还不算,还想去了很多故事来——
   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拉泥制的小车,这个事情也恐怕只有小孩子才做得出来吧。这样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不正像一个小孩子毫无遮拦地表白自己的心吗?
   《昆虫备忘录》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是“自然界可爱的生灵”。这个选编确实高明,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体验“万物皆有灵性”的美好。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阅读有关的是两个: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篇文章若是想象画面,不合适。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倒是很合适,毕竟汪曾祺的文字简洁,平白如话,而且情味十足,值得咀嚼。
   最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部分:
   蜻蜓、瓢虫、蚂蚱……这些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再用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这是2018年版编者提出的学习任务,一共有三项。
   “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这个学习任务虽然也是指向“信息的提取”,但是却没有用“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方式提出,表明编者也非常清楚这篇文章是散文性质,不希望老师们把它看作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很明显,这个任务范围大了很多,既可以围绕昆虫的秘密展开,也可以围绕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
   第三个任务,“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这个任务的设计不符合散文的特质,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容易滑向“说明”的方向,更多的是将提取出来的昆虫的信息转化成其他的方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这篇散文的功用。
   好在,2020年版的教材中,删除了第三项学习任务。这个删除非常及时,尊重了文本的文体特点,也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地成为可能。
   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千万不能着眼于昆虫的特点,而应重点体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汪曾祺的孩童眼光,体会生动的语句。
其他文献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应简练、生动、恰到好处。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自然结尾法    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随之结尾。这种结尾的特点就是自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例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实验版五年级上册)就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作结尾
期刊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工作向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大部分老师不愿意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工作,主要是因为高年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处在心理叛逆期、学习过渡期。管得过严,与你对着干,恨你“入骨”;管得不严,“事故”频发,班主任闹心。那么,如何在管理中寻求平衡点,让学生“舒适”,班主任“舒心”呢?我认为只要拿捏好“放手”的活儿,学生的心便会被牢牢收紧,班级这艘船自然会被班主任轻松掌舵,驶向理想的彼岸。   一、
期刊
一个学生的巨变,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我任六年级时遇到的一个棘手的学生。她——上学迟到,课堂上不听课,课下不写作业外,几乎每天都要和学生发生矛盾,除此之外还常常闹事,欺负同学。无论是批评还是惩罚,她从不认错,也从不服气,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还经常和任课老师顶撞,把数学书撕得粉碎,简直就是班里的一颗地雷,随时爆炸。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非常担心,也非常纠结,从教近20年来从没遇到过这样难以
期刊
弹指一挥间,12年悄然而过。12年里,我从初登讲台时的紧张与羞涩,到现在的成熟与干练,不断收获,不断成长。扪心自问,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在这三尺讲台上,我真的没有过丝毫的倦怠。尤其是每一次走上讲台,面对那一双双稚嫩而又充满期待的双眼,顿时,所有的杂念烟消云散。   参加优质课比赛,是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一次“煎熬式”的体验。今年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的评选,一路走来,感触颇多,有惊喜感动,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读”而“读”,学生唱读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朗读缺乏有效指导。我认为,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   一、小学语文朗读问题现状  分析  
期刊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推行,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变化。小学教育也从只注重语数英的学习成绩变成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美术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基本认知。   一、豐富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不仅是对学生简单对美术认知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学习树立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育目标均得到了升级与改进,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班主任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主任班级管理;技巧分析   初中阶段的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方式,从而让他们以最好
期刊
当前,全国各地小学积极开展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将核心素养与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相结合,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这不仅是因为核心素养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还因为它是我国坚持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动力源泉。因此,探究核心素養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改革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经典诵读对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当前仍存在一些认识模糊之处。本文结合小学教学的现状,阐述经典诵读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对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教师作为直接推进经典诵读的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对于经典诵读的学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催化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英语学习殿堂的钥匙。为此,我浅探了激发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从骨子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