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选取南昌市A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以“落叶飘飘”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中一节科学教育活动“叶子的秘密”为例,调查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效果,探讨学前儿童对季节现象的认知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幼儿认知水平的预判明显高于其实际经验;教师对主题教育的设计未考虑实际情况;目标设置不准确,教学准备不充分;教育活动未能有效促进幼儿原有经验的发展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科学教育的内容设计应唤醒和发展幼儿的原有经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形成科学体系;科学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应指向幼儿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认知特点;科学教育;主题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9-0047-05
【作者简介】谢坤(1984-),女,江西宜春人,豫章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讲师,硕士。
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活动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师不清楚幼儿的原有经验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如何基于幼兒的原有经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对教师而言,了解幼儿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并且能基于该认知水平组织有质量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气候与季节现象是自然界中四季变换规律的具体表现,此类现象发生在幼儿身边,便于幼儿探索与了解。幼儿了解气候与季节现象,对于认识环境并主动适应环境,以及保护自身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1]。本研究以气候与季节现象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幼儿认知特点来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升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实效性。
一、幼儿原有经验的调查:幼儿对秋季现象的认知特点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南昌市A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效数据30份。其中,男孩18份,女孩12份;小班(3~4岁)10份,中班(4~5岁)10份,大班(5~6岁)10份。
测试过程如下:
1. 幼儿描述秋季的主要特征。调查者向幼儿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里,你经常能看见些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事?”旨在了解幼儿对秋季主要特征的认知水平。
2. 幼儿辨识秋季。调查者向幼儿呈现春、夏、秋、冬四季各6张典型彩色图片,图片中既有反映季节的景物(植物、动物)变化(活动),又有反映人类活动(衣、食、住、行、节日等)的场景,共计24张图片。将所有图片打乱顺序,逐一展示给每一位幼儿,请幼儿挑选出反映秋季的图片。挑出1张正确的图片计1分,总分为6分。旨在测试幼儿对秋季主要特征的识别与理解能力。
(二)研究结果
1. 幼儿对秋季的辨识度较低,且随年龄增长对秋季的辨识度逐渐提高
小班幼儿没有人能从24张图片中正确选择出反映秋季的图片,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秋季有一定的认知,但辨识度较低,他们通常能从所有图片中正确选择1张左右反映秋季的图片(详见表1)。

2. 幼儿对秋季景物变化的认知优于其对人类活动的认知
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对秋季景物变化的认知优于对人类活动的认知(t=3.191**)(详见表2)。调查者向幼儿出示了秋季的落叶、枝头收获的脐橙、怒放的菊花、过中秋节场景图、收获水稻场景图、户外拾落叶场景图等6幅图片。从图片辨别情况来看,幼儿对秋季的景物变化,如落叶、菊花等,认知情况良好;对于秋季的人类活动,如中秋节、秋收等,特别是秋收场景,幼儿对其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所调查的幼儿园地处南昌市中心,幼儿对秋天收割的感知与体验很少,另一方面可能与平时教育活动内容偏向秋季景物,而关于人类活动的内容较少有关。

3. 女孩对秋季的辨识度明显高于男孩
女孩对秋季的辨识度明显高于男孩(见表3)。女孩对秋季辨识的正确率较高,几乎超出男孩的两倍。

4. 幼儿对秋季的描述多样且模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词汇量逐渐增大的特点
如表4所示,小班幼儿只有2人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进行秋季描述,且描述词汇单一,集中于“树叶掉了”。大部分中班幼儿能用正确的词汇进行秋季描述,且相比小班而言,他们对秋季的描述词汇更丰富,除了“落叶”“草黄”,还谈到了天气情况“有太阳”“有白云”“会下雨”。尽管这些词汇并不代表秋季的主要季节特征,但也不能单纯判断这些词汇描述的对错,因为它们也能从侧面反映秋季的一些季节特征,如秋高气爽、金秋送爽、秋雨绵绵等。还有部分中班幼儿会用个人主观感受如“开心”来描述秋季。大班幼儿全部能用正确词汇进行秋季描述,词汇量明显增大,而且已经从景物的单一描述转向了描述动物活动、人类活动与季节的关系等,出现了“放风筝”“燕子南飞”“松鼠收松子”“收获”等词汇。这类描述人地关系的词汇虽然少,但也代表着大班幼儿开始思考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二、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效果调查:基于季节认知的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南昌市公立幼儿园A园一中班为研究对象,以秋季“落叶飘飘”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中一节科学教育活动“叶子的秘密”为例,调查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效果。该班共34名幼儿,其中男孩19名,女孩15名。该班主班教师,女,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历,教龄4年。
【关键词】幼儿认知特点;科学教育;主题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9-0047-05
【作者简介】谢坤(1984-),女,江西宜春人,豫章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讲师,硕士。
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活动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师不清楚幼儿的原有经验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如何基于幼兒的原有经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对教师而言,了解幼儿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并且能基于该认知水平组织有质量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气候与季节现象是自然界中四季变换规律的具体表现,此类现象发生在幼儿身边,便于幼儿探索与了解。幼儿了解气候与季节现象,对于认识环境并主动适应环境,以及保护自身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1]。本研究以气候与季节现象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幼儿认知特点来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升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实效性。
一、幼儿原有经验的调查:幼儿对秋季现象的认知特点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南昌市A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效数据30份。其中,男孩18份,女孩12份;小班(3~4岁)10份,中班(4~5岁)10份,大班(5~6岁)10份。
测试过程如下:
1. 幼儿描述秋季的主要特征。调查者向幼儿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里,你经常能看见些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事?”旨在了解幼儿对秋季主要特征的认知水平。
2. 幼儿辨识秋季。调查者向幼儿呈现春、夏、秋、冬四季各6张典型彩色图片,图片中既有反映季节的景物(植物、动物)变化(活动),又有反映人类活动(衣、食、住、行、节日等)的场景,共计24张图片。将所有图片打乱顺序,逐一展示给每一位幼儿,请幼儿挑选出反映秋季的图片。挑出1张正确的图片计1分,总分为6分。旨在测试幼儿对秋季主要特征的识别与理解能力。
(二)研究结果
1. 幼儿对秋季的辨识度较低,且随年龄增长对秋季的辨识度逐渐提高
小班幼儿没有人能从24张图片中正确选择出反映秋季的图片,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秋季有一定的认知,但辨识度较低,他们通常能从所有图片中正确选择1张左右反映秋季的图片(详见表1)。

2. 幼儿对秋季景物变化的认知优于其对人类活动的认知
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对秋季景物变化的认知优于对人类活动的认知(t=3.191**)(详见表2)。调查者向幼儿出示了秋季的落叶、枝头收获的脐橙、怒放的菊花、过中秋节场景图、收获水稻场景图、户外拾落叶场景图等6幅图片。从图片辨别情况来看,幼儿对秋季的景物变化,如落叶、菊花等,认知情况良好;对于秋季的人类活动,如中秋节、秋收等,特别是秋收场景,幼儿对其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所调查的幼儿园地处南昌市中心,幼儿对秋天收割的感知与体验很少,另一方面可能与平时教育活动内容偏向秋季景物,而关于人类活动的内容较少有关。

3. 女孩对秋季的辨识度明显高于男孩
女孩对秋季的辨识度明显高于男孩(见表3)。女孩对秋季辨识的正确率较高,几乎超出男孩的两倍。

4. 幼儿对秋季的描述多样且模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词汇量逐渐增大的特点
如表4所示,小班幼儿只有2人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进行秋季描述,且描述词汇单一,集中于“树叶掉了”。大部分中班幼儿能用正确的词汇进行秋季描述,且相比小班而言,他们对秋季的描述词汇更丰富,除了“落叶”“草黄”,还谈到了天气情况“有太阳”“有白云”“会下雨”。尽管这些词汇并不代表秋季的主要季节特征,但也不能单纯判断这些词汇描述的对错,因为它们也能从侧面反映秋季的一些季节特征,如秋高气爽、金秋送爽、秋雨绵绵等。还有部分中班幼儿会用个人主观感受如“开心”来描述秋季。大班幼儿全部能用正确词汇进行秋季描述,词汇量明显增大,而且已经从景物的单一描述转向了描述动物活动、人类活动与季节的关系等,出现了“放风筝”“燕子南飞”“松鼠收松子”“收获”等词汇。这类描述人地关系的词汇虽然少,但也代表着大班幼儿开始思考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二、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效果调查:基于季节认知的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南昌市公立幼儿园A园一中班为研究对象,以秋季“落叶飘飘”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中一节科学教育活动“叶子的秘密”为例,调查科学教育促进儿童原有经验发展的效果。该班共34名幼儿,其中男孩19名,女孩15名。该班主班教师,女,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历,教龄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