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阅读”时代阅读情境空间维度的转变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s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肯定了超阅读时代对传统阅读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前提下,以英语阅读过程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了语言情境空间维度的转变对阅读过程与效果的诸多影响,提出了避免诸多负面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 超阅读;空间维度;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028-02
  
  据《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纵观人类发展史,记录文献信息的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的阅读行为受着文献载体形态的制约,古代以“汗牛充栋”和“学富五车”来形容人们所读的版牍简时,读书实际上是一种半体力劳动。纸的发明和推广,促进了文献记录形态的变化,同时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每一种记录信息载体的产生,都对文献的传播、收藏和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把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信息存储新材料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第二次飞跃。信息载体无纸化即是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载体的广泛应用,它带来了空间阅读、无纸化阅读、实时窗口阅读、复合图书馆、网络期刊、虚拟馆藏等新信息载体与阅读方式,对虚拟信息接受的阅读形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行为。
  
  1 “超阅读”时代与情境空间维度
  
  超阅读(hyper reading)是受众对超媒体(hypermedia)信息的接受过程,超媒体则是现代信息科技对超文本(hypertext)的拓展,而超文本又是在文本基础上的创新,人们把对超媒体信息的接受称为“超阅读”。当然,从信息自身的结构出发,文本和超文本各有与之匹配的阅读方式:文本应该用线性方式阅读;而超文本应该用非线性方式来读。人自身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阅读环境等都可以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超阅读是指阅读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超阅读,不但标志着一种阅读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
  情境空间维度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文本阅读中所形成的情境模型至少包括五个维度,即时间、空间、因果、主角和意向[2]。超阅读环境下,情景空间维度的更新研究主要遵循两个主题:其一是检测读者在超阅读条件下如何更新情境空间,这种更新的主要规律是什么;其二是在空间更新已经发生的条件下,研究影响读者阅读行为的转变及其引发的结果。
  
  2 空间维度的多维性
  
  与时间、因果等情境维度不同,空间情境维度有自身的特点。空间是一种三维结构,非线性的;而语言则是线性的,空间的非线性本质和语言的线性本质之间有个有趣的不匹配。如两个客体能在空间上接近然而却可描述为文本的不同部分。当一个房屋中的物体用环形的方式来描述时,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提及的物体也许在空间上是相邻的。这种本质上的不匹配给阅读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如对于同一种空间设置,可以有多种的叙述方式。这为脱离开文本自身而进行情境模型建构的考察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当前文本阅读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情境模型更新过程中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空间框架的组织,空间设置内实体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的计算等等。
  超阅读在文字载体上实现了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模型为中心的转变,在阅读形态上由理性主义形态向感性主义形态转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文本中角色的视角,建立一个“可更新”的环境的表征,即随着文本加工的推进,读者所建立的文本情境模型的空间维度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首先超阅读形态直观形象,阅读代码直接浅显,具备一般视觉感知能力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读者,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阅读内容呈现出情境空间的趋同性。传统阅读主体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方式、时间、地点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等均因人而异,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呈现出自主、个性化特征。其次超阅读凭借科学技术和工业化,为阅读主体接受超阅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道和窗口。超阅读带来了具有全球文化意义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模式。
  
  3 英语阅读情境空间维度的转变
  
   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领域,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D.Krshe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此假说认为决定外语习得的关键是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意义有关联的目的语。Swain 又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她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1985)认为,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也就是促进可理解性,不仅能使他们将现有的知识得以很好地应用,而且能使他们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从而丰富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虚拟化,是语言学习形象化、生动化、自主化的一个历程。
  3.1 阅读动机范式的转变对阅读情境空间的影响。超阅读时代,我们阅读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文字文本转向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系统中,图像文本在影响文字文本。例如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读物,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书籍由传统的“文配图”向现在的“图配文”、“声配文”转变,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剧、电影,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而不是阅读来了解名著,使阅读情境空间维度趋于模式化、单一化。与此同时,文字文本的阅读率在下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和杂志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2007年国民识字者中图书的总体阅读率为417%,比1998年下降了13.7%;杂志阅读率为38.4%,而1998年,国民的杂志阅读率超过一半,达到57%。分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这是超阅读时代下阅读情境空间维度转变的直接原因。因为与传统阅读相比,超阅读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集成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超阅读以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方便快捷等特点简化了空间维度模型的构成过程。阅读动机的转变使阅读对象无论在数量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变:首先阅读动机范式的转变,由崇高转向娱乐。消遣娱乐性成了超阅读时代大众阅读的主导动机,而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阅读体的自觉自为,而是由现代社会的性质和超阅读的符号特征所形成。随处可见的阅读信息,使读者对阅读过程的有效监督不足,难以有效过滤垃圾信息对阅读空间情境的影响,忽视了情感、意志方面的心理规律, 弱化了收敛性思维和系统知识的作用。超阅读下,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失,因此阅读情境空间形成出现同一性的表征。读者看到同一的结构模式、同一的内涵品味,这种阅读对象同质化造成阅读个性风格的缺失和个性化创作能力的丧失。超阅读使读者失去了对阅读方式、阅读的时代条件、阅读的速度节奏的控制。由此形成的情境空间维度明显具有了一种标准化、模式化和被动化的特征。
  3.2 阅读功能的转变对阅读情境空间的影响。Joseph.A.Devito在 其 1983年 出 版 的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模式,特别强调了经验场(field of experience)和环境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S.D.Krashen 在与人合作出的《课堂语言习得的自然思路》一书中,由他撰写的理论部分的要旨是使课堂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可理解语境输入。我国外语教育学学者张正东特别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以此为理论支点,张先生创立了外语立体教学法,其理论构想为:以“主体(学生)——客体(目的语)——环境”为轴,而以经济发展为底,跨文化为顶,构成外语教学的三维立体,而“情境空间维度”可以看作是该法的辐射点。语言学习中语境空间的形成是语言形象化、具体化、互动化的基石。超阅读时代,阅读功能的创造性、想象力及思考力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在消解。传统阅读模式下,读者对文字的加工过程常常与理性反思联系在一起,阅读的自由创造性和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是传统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超阅读方式下,读者与阅读内容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对阅读对象的接受不必由文字分析、联想而直接通过视觉感受即可完成,因而形成情境空间的创造性、想象力受到严重压抑。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更新是一种线索的,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读者阅读中空间情境模型的实时更新是存在的,这种更新既可以是线索依赖的,也可以是非线索的,更新的性质与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超阅读条件下,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更新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换言之,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类型,都会对情境模型空间信息的加工产生影响。超阅读研究的现实是:(1)与自动呈现阅读材料不同,在更具自然特点的超阅读中,空间信息的加工会更为积极,换言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可能性加大。(2)在超阅读中,相对于内隐的物体更新,外显性的位置更新表现更为明显。(3)在文本的不同探测位置上,空间维度更新的表现程度会有所不同。具研究报告表明:当代年轻人,“在读、写和想象力方面,不如过去的一代人,因为多媒体取代了传统的成长方式,迫使文化的深度模式让位给感性化的模式”。超阅读时代的来临,使读者独立思考能力渐渐丧失、深度追问的习惯也逐渐改变。感性化的阅读内容最终导致大脑记忆库萎缩,价值观、审美观等等最终变成一种浅薄的形态。
  3.3 阅读行为的转变对阅读情境空间的影响。空间与语言本质上的不匹配在超阅读时代为我们建立了文本或言语描述情境的心理表征,线路描述是使空间信息线性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是强制空间信息进入时间范式。阅读使读者增长知识、丰富并产生新思想、提升人格精神,锻炼感官和思辨能力,而且使日常交流中另一维度及作者的书写行为和作品的意义、价值得到实现。超阅读时代,交流双方的平等性、对称性和差异性消失,例如互联网上一段带有视频的文本传媒作为完全不平等的话语输出,它们提供给读者的是经过选择和整合的完整信息,读者只有接受和不接受的选择权,这种被动的接受权、选择权,并不能给情境空间维度的更新带来有效的信息。对阅读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不足,不能有效地避免垃圾信息对阅读的影响,弱化了以协作为核心的阅读行为,这些都是超阅读时代,阅读行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超阅读时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阅读情境空间纬度的更新仅仅是超阅读时代对语言学习影响的一个方面。对于阅读情境空间维度的研究进展,即传统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和情境模型多维度加工,无疑具备了较强的例证解释能力,但仍有其不足之处。传统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阅读方式可以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与否做出解释,但是,超阅读方式对于情境模型更新的解释不足以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所依赖的内外条件做出具体预测。而超阅读条件下情境空间加工的事件指标模型,虽然对情境空间维度更新的内容做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表达,即,当前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是文本所描述的当前的情境模型的各个维度,但超阅读的观点又难以解释更多的非实时更新的实验。从这一点说,超阅读条件下对于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规律及其机制,由媒体化转向技术化、系统化,需要未来更多研究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建.影视文化的历史转向——-阐释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A].孟建,李亦中.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Van Dijk, T.A.Kintsch, W. Strategies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3
  收稿日期:2008-5-1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阐述了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对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实施中的考虑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多媒体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和实现方法。该案例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供借鉴。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
随着初中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感受和感悟,提升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班级学习和活动中去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所以构建和谐关系就成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影视剧传播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扩散,从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意义.基于此,文章就详细探究
在高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高效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建设班级文化.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
外语教学作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语教学而言,科学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很多高校外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都已经将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到高校外语教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