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须先成人。人有才无德是毒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才能肩负起人民的重托和历史使命。所以,面对社会的疑虑和担忧,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们的教育有无实效?如何发挥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上的实效作用?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从教学现状来看,影响我们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很多。但从教与学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些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教育宗旨和教学任务缺乏认识,错把思想理论课当做科技理论课,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偏差,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忽视联系社会生活。
2.有些任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当做一般的理论课,因而一味强调理论的灌输,完全忽视引导学生去践行知识。
3.部分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存在偏差,把道德修养当做是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因此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践行知识的主动性,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4.部分学生对学习本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仅仅把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看做是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分的手段,根本没有把它当做是实现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导致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分离。
从上述因素来看,造成教育实效性不高或实效性无法发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没教,也不在于学没学,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思想政治课有实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强道德修养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和提高其道德判断力
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识是人们根据自身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相应形成主体特点的道德判断力,对社会行为进行是非对错善恶的判断。道德认识是人们分析和选择道德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实施道德行为,首先必须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强化学生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认识。要努力把学生的道德认识从感性认识阶段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减少其道德认识中的自发性、盲目性、谬误性,提高其道德认识的自觉性、科学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坚定的道德信念。敏锐的道德判断力源于正确的道德认识。必须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认识,才能纯洁学生们的思想心灵,才能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判断力。只有心灵纯洁、公正无私的人才能正确区分善恶美丑、是非对错。
二、必须大力培养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只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外在方法和手段,属于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外因。外因对事物的作用是要通过内因来实现的,内因才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大力培养学生加强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加强道德修养的错误认识。在教学初就必须转变学生那种“要我修养”错误认识,要帮助学生树立“我要修养”的牢固观念。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社会、学校、家长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哲学上讲,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融洽人与人的关系,做个有道德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需要加强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传统的人性思想也告诉我们,进行道德修养是每个人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的天性使然。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向善的天性,就如水自然而然要向下流一样。他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孟子认为人加强自身修养是人性基础,是人发乎本性的需要。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其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造就健全人格,成就人生事业的内在需要。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仅能帮助别人,更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团结互助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引导其自觉践行道德认知
道德修养属于人生修养的范畴。人生修养就是一种人生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完善人性的自觉活动,是一种自我实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情感,成就道德人格的活动。所以,道德修养与人生修养一样,强调学与行的统一,强调知与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方面强调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认为不学习就不能把握和认识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更强调学后的反省践行。认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求学上,而应该在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正因如此,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则提出“行高于学”,陆王心学更主张“知行合一”。事实上,修养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改造活动,是一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追求和实现人的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个体把自身价值融入人类社会整体价值之中,去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追求个人价值。所以说,不论是从人生修养还是从改造主观世界来看,实践都是使道德修养达到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努力实践自己的道德认知,必须践履笃行,实现知行合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唯有实践才是实现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践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修养的最终目的是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完善道德人格。只有人们持续地经常地实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积善的过程。不断积小善才能成就大善,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积细流才能成江海。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学习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事好事做起,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上规范自己。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要与人为善,要处处表现得举止得体、彬彬有礼。所以说,学生能否做到知行合一,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认知能否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意识能否转化为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对以前的教学进行调整。要把教学着力点调整到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挖掘其加强修养的动力,明确修养途径主动践行上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鲁国尧,马智强译注.孟子全译.凤凰出版社,2009.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从教学现状来看,影响我们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很多。但从教与学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些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教育宗旨和教学任务缺乏认识,错把思想理论课当做科技理论课,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偏差,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忽视联系社会生活。
2.有些任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当做一般的理论课,因而一味强调理论的灌输,完全忽视引导学生去践行知识。
3.部分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存在偏差,把道德修养当做是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因此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践行知识的主动性,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4.部分学生对学习本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仅仅把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看做是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分的手段,根本没有把它当做是实现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导致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分离。
从上述因素来看,造成教育实效性不高或实效性无法发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没教,也不在于学没学,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思想政治课有实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强道德修养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和提高其道德判断力
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识是人们根据自身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相应形成主体特点的道德判断力,对社会行为进行是非对错善恶的判断。道德认识是人们分析和选择道德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实施道德行为,首先必须提高其道德认识水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强化学生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认识。要努力把学生的道德认识从感性认识阶段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减少其道德认识中的自发性、盲目性、谬误性,提高其道德认识的自觉性、科学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坚定的道德信念。敏锐的道德判断力源于正确的道德认识。必须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认识,才能纯洁学生们的思想心灵,才能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判断力。只有心灵纯洁、公正无私的人才能正确区分善恶美丑、是非对错。
二、必须大力培养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只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外在方法和手段,属于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外因。外因对事物的作用是要通过内因来实现的,内因才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大力培养学生加强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加强道德修养的错误认识。在教学初就必须转变学生那种“要我修养”错误认识,要帮助学生树立“我要修养”的牢固观念。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社会、学校、家长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哲学上讲,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融洽人与人的关系,做个有道德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需要加强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传统的人性思想也告诉我们,进行道德修养是每个人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的天性使然。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向善的天性,就如水自然而然要向下流一样。他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孟子认为人加强自身修养是人性基础,是人发乎本性的需要。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其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造就健全人格,成就人生事业的内在需要。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仅能帮助别人,更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团结互助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引导其自觉践行道德认知
道德修养属于人生修养的范畴。人生修养就是一种人生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完善人性的自觉活动,是一种自我实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情感,成就道德人格的活动。所以,道德修养与人生修养一样,强调学与行的统一,强调知与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方面强调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认为不学习就不能把握和认识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更强调学后的反省践行。认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求学上,而应该在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正因如此,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则提出“行高于学”,陆王心学更主张“知行合一”。事实上,修养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改造活动,是一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追求和实现人的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个体把自身价值融入人类社会整体价值之中,去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追求个人价值。所以说,不论是从人生修养还是从改造主观世界来看,实践都是使道德修养达到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努力实践自己的道德认知,必须践履笃行,实现知行合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唯有实践才是实现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践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修养的最终目的是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完善道德人格。只有人们持续地经常地实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积善的过程。不断积小善才能成就大善,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积细流才能成江海。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学习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事好事做起,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上规范自己。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要与人为善,要处处表现得举止得体、彬彬有礼。所以说,学生能否做到知行合一,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认知能否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意识能否转化为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要想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对以前的教学进行调整。要把教学着力点调整到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挖掘其加强修养的动力,明确修养途径主动践行上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鲁国尧,马智强译注.孟子全译.凤凰出版社,2009.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