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武汉市相关指标的分析,说明武汉市的居住空间分区已经有所表现。
关键词:城市空间 居住空间分异 住宅区位
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居住空间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 。
二、 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阿隆索提出的投标租金模型,土地租金与土地离城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相对于商业或制造业等其他用途,居住对位置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对空间的要求更为敏感,其投标租金曲线较缓。
三、 以武汉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为比较不同性质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度,测量各基本空间单元的“区位熵”。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公式为:
在本文的研究中,i是分区单元,Q是具有特定性质的居民,P是总的居民数量。LQ<1表征的是特征人群的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况的水平,而LQ>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二)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选取三项主要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家庭户购建住房的费用,职业所属的三次产业类型,以及教育水平。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武汉市下辖的13个区,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部分。
(三)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实证分析。
1. 不同购建住房费用的家庭户的空间分异。
家庭住房条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是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从表中可以看到,低价住房在远郊区的集聚度较高,在近郊的青山区LQ值也比较高。购建20万以上高价住房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近郊的洪山区也有一定的集聚。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住房费用较高,收入较高家庭主要在此集聚。
表1 按照家庭购建住房费用计算的区位熵
2. 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异。
武汉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特别是江汉区的集聚度最大,集聚度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方向逐渐衰退。其次,第二产业人口向郊区分散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区当中LQ最高的是青山区,中心区的集聚程度不如近郊区。远郊区部分地区的第二产业集聚也比较显著,东西湖开发区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第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聚在远郊区。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近郊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农业残留已经很少,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远郊区。
教育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地位的间接指代,不同教育水平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大致反应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区不同教育水平人口的差异。小学以下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远郊区,而较高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近郊区,特别是武昌区作为武汉市高校的集中地,大专教育水平以上人口的集聚度很明显。(表3见文末)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并有继续深化的趋势,但在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已经基本形成,高收入、高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表明武汉市仍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未进入郊区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早期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应吸取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在居住空间分异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调节。□
关键词:城市空间 居住空间分异 住宅区位
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居住空间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 。
二、 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分析
根据阿隆索提出的投标租金模型,土地租金与土地离城市中心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相对于商业或制造业等其他用途,居住对位置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对空间的要求更为敏感,其投标租金曲线较缓。
三、 以武汉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为比较不同性质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度,测量各基本空间单元的“区位熵”。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公式为:
在本文的研究中,i是分区单元,Q是具有特定性质的居民,P是总的居民数量。LQ<1表征的是特征人群的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况的水平,而LQ>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二)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选取三项主要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家庭户购建住房的费用,职业所属的三次产业类型,以及教育水平。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武汉市下辖的13个区,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部分。
(三)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实证分析。
1. 不同购建住房费用的家庭户的空间分异。
家庭住房条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是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从表中可以看到,低价住房在远郊区的集聚度较高,在近郊的青山区LQ值也比较高。购建20万以上高价住房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近郊的洪山区也有一定的集聚。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住房费用较高,收入较高家庭主要在此集聚。
表1 按照家庭购建住房费用计算的区位熵
2. 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异。
武汉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特别是江汉区的集聚度最大,集聚度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方向逐渐衰退。其次,第二产业人口向郊区分散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区当中LQ最高的是青山区,中心区的集聚程度不如近郊区。远郊区部分地区的第二产业集聚也比较显著,东西湖开发区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第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聚在远郊区。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近郊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农业残留已经很少,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远郊区。
教育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地位的间接指代,不同教育水平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大致反应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区不同教育水平人口的差异。小学以下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远郊区,而较高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近郊区,特别是武昌区作为武汉市高校的集中地,大专教育水平以上人口的集聚度很明显。(表3见文末)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并有继续深化的趋势,但在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已经基本形成,高收入、高教育水平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表明武汉市仍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未进入郊区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早期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应吸取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在居住空间分异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调节。□